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面糊作为馒头生产的风味发酵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面糊最佳发酵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面糊发酵条件的主次顺序为:酵母添加量面水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面糊发酵最佳工艺为面水比0.5、酵母添加量0.7%、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33℃。  相似文献   

2.
干酪乳杆菌在酸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干酪乳杆菌生产新型发酵酸奶,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验证性实验等方法对不同的发酵条件进行实验研究,以风味、酸度、活菌数量为产品指标,确定出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9h,发酵温度为36℃时为理想工艺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3.
乳酸发酵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主要采用先糖化后发酵的“单边发酵”型式来研究乳酸发酵饮料的工艺条件。在糖化实验中.选择料比、糖化温度、糖化时间为因子;在发酵实验中;选择起始发酵糖度、发酵温度、接种量为因子,分别采用正交试验法并通过勾兑、品尝选出了较佳的糖化、发酵及勾兑条件。  相似文献   

4.
蜂蜜乳酸发酵是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将蜂蜜中的还原糖转化为乳酸.本实验通过单纯蜂蜜发酵、蜂蜜 大豆蛋白发酵、单纯牛乳发酵和蜂蜜 牛乳发酵四组对比实验,检测发酵前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测定发酵终点乳酸含量、跟踪检测蜂蜜 牛乳发酵中还原糖和乳糖的变化,证实在氮源充足条件下,蜂蜜中的还原糖作为碳源可以被乳酸菌利用并转化为乳酸.  相似文献   

5.
杨梅果醋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杨梅为原料,采用表面静止发酵方式,先后经过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制得杨梅醋。在醋酸发酵过程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果醋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醋酸发酵条件为:温度为26℃、接种量为6%、装液量为200ml/L,酒精度为5%时醋酸菌的转酸率最高。参考醋酸发酵过程中花色苷浓度的变化趋势,选择最佳发酵周期为10d。  相似文献   

6.
发酵工程及发酵工程实验对培养生物工程类学生发酵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发酵工程课程教学已有很好的培训,发酵工程实验则主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上述的课程中对于学生工程意识的锻炼则有所欠缺。以中南民族大学的《发酵工程实验》系列课程为例,通过课程排布、实验选择和教学相关方面的强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生淀粉发酵存在发酵周期长、淀粉利用率低等问题,以木薯粉为原料研究生料低温水解发酵工艺。实验先分析了酵母的耐糖能力,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了低温水解发酵最佳工艺,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生料低温水解发酵工艺相对于生料同步糖化发酵工艺有明显的优势,发酵周期缩短了48h,残总糖下降了52.6%,出酒率和淀粉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9.0%和18.0%。  相似文献   

8.
李大鹏  凌相阳  臧秀玲 《酿酒》2005,32(6):44-46
在玉米酒精生产中,利用耐高温酒精活性干酵母进行酒精发酵实验,确定发酵温度、发酵液初始pH、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然后进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7℃,发酵液初始pH为5.0,酵母添加量为1.2‰,发酵时间48h。发酵残液中酒精浓度9.96%。  相似文献   

9.
进行了野生酵母菌在硅橡胶膜生物反应器长期封闭循环连续发酵环境中的多轮发酵-优势菌株筛选-转移培养的适应性进化实验,研究了菌株的发酵性能变化和发酵动力学.发酵实验共进行了5轮,每轮发酵持续时间500h,且采用前一轮发酵残液中筛选出的优势菌株作为发酵菌种.第4轮、第5轮发酵实验在乙醇产率、乙醇生成比速率、细胞比生长率等发酵性能上较第一轮有显著提高.多轮适应性培养有效增强了酵母细胞对乙醇的耐受力以及缩短了发酵适应期.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 NS16产酶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响应面法对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 NS16生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方法研究有关碳源、氮源、无机盐、发酵时间、摇床转速等18个发酵因子对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产酶的显著因子是麸皮、CMC的含量和发酵时间.根据实验结果和经验方法对显著影响因子的取值范围进行预估,并采用Box-Behnken设计实验进行优化,然后应用响应面模拟预测和摇瓶发酵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发酵条件为培养基中麸皮6.0 g/L,CMC 7.0 g/L,发酵时间96 h,摇瓶发酵液中CMC酶活均接近309 IU/mL,优化预测值和实验验证值拟合度达到99%,比初始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菌株产CMC酶活94.51 IU/mL提高了227%.  相似文献   

11.
以杜仲叶为主要材料,探索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发酵天数、接种量、含水量、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单因素进行试验,并选取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并以孢子数、绿原酸含量及发花情况为评价指标,确定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的最佳工艺。研究表明: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含水量35%、渥堆温度45 ℃、渥堆时间3 h、发酵时间为8 d,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杜仲茶金花茂盛,颗粒饱满,孢子数为1.13×106 CFU/g干茶,绿原酸含量为0.478 mg/g,有金花独特香气且气味浓郁。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杜仲叶复合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和模糊数学评判确定出该饮料的最佳配方。还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确定出复配稳定剂的配方。结果表明,杜仲叶复合保健饮料的最佳配方为A2B2C3D1,即澄清的混合汁用量35%、蔗糖2.2%、蜂蜜2.2%、柠檬酸钾0.3%、水60.3%。复配稳定剂的配方为A2B2C2,即0.20% 甲羧基纤维素钠+0.03% 黄原胶+0.15% 果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杜仲叶超微粉、小麦粉及白砂糖为主要材料,加入馒头改良剂、水等制备杜仲叶超微粉馒头,研究杜仲叶超微粉添加量、酵母添加量、水添加量对馒头感官评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研究,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结果 杜仲叶超微粉馒头加工的最优工艺条件:杜仲叶超微粉添加量为1.3%(m:V,下同),酵母粉添加量为1.6%,水添加量为49%,固定温度37 ℃,相对湿度82%。按此工艺制备得到的得到杜仲叶超微粉馒头的感官评分为95.33分。各因素对杜仲叶超微粉馒头品质的影响顺序为:杜仲叶超微粉添加量>酵母粉添加量>水添加量。馒头的质构特性表明:添加杜仲叶超微粉优化条件后的馒头其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及粘度均显著优于不添加杜仲叶超微粉的馒头。结论 最优条件下的杜仲叶超微粉馒头表面光滑,色泽均匀,馒头挺立饱满,弹韧性较好,具有杜仲叶独特的气味。  相似文献   

14.
杜仲苹果醋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苹果为原料经过榨汁等处理后接入酵母菌、醋酸杆菌发酵制成果醋,再与杜仲叶浸提液、蔗糖等混合制成复合饮料。通过正交试验方法获得最佳配方为杜仲醇提液20%、苹果醋20%、白砂糖9%,并经调配、灭菌等工艺,开发出具有一定营养保健功能的新型饮料。  相似文献   

15.
叶文峰 《食品科学》2007,28(10):642-645
以杜仲叶、大蒜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其它辅料,经过筛选配方和优化工艺,研制了杜仲叶大蒜复合饮料,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杜仲叶提取液、大蒜汁、白砂糖、柠檬酸的用量等因素对杜仲叶大蒜复合饮料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当以10%杜仲叶提取液、8%大蒜汁、15%白砂糖,0.25%柠檬酸为材料,可制得口感优良、风味独特、质量稳定、具有保健功能的杜仲叶大蒜复合饮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杜仲叶中抗α-葡萄糖苷酶成分的提取条件,并利用葡聚糖凝胶对杜仲叶水提液进行纯化分离,分析了杜仲叶水提物纯化液的黄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杜仲叶的提取条件为提取料液比为1∶1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40min。杜仲叶水提物纯化液具有明显的抗α-葡萄糖苷酶效果,且杜仲叶中总黄酮含量为3.31%,纯化液中黄酮的含量为18.12%,杜仲总黄酮粗品得率为7.32%。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中共鉴定出152种挥发性成分,酸类、酯类、酮类和醇类为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直观地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外,在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酸类、醇类、酮类和酯类等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丙酸、乙酸、2-己烯醛等具有刺激性、青辛气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芳樟醇、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乙酯、菊苣酮、乙醛等具有菌花香、木香、花果香、乳香特性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基于VIP值筛选出64种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5-甲基吲哚、正三十二烷和十二醇等成分在原料中,3-氨基苯酚、环十五内酯、5-羟基-3-甲基-1-茚酮等成分在渥堆样本中,苯甲酸、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1-己烯-3-醇等成分在气蒸样本中,植酮、2-吡咯甲醛和2-羟基环十五酮等成分在发花8 d的样本中以及乙琥胺、对丙基茴香醚等成分在发花25 d的样本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在其它阶段样本中的含量,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杜仲叶茯砖茶对应加工阶段的候选标记物。在最终产品S5茶样中,棕榈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月桂酸、植酮、β-紫罗兰酮等为相对含量较高的呈香挥发性成分,可能是构成杜仲叶茯砖茶风味特征的主要物质,这为识别杜仲叶茯砖茶的香气特征以及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 In this work,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antibac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Eucommia ulmoides leaves vinegar (EV) were studied. By single factor orthogonal...  相似文献   

19.
杜仲富含大量活性成分,研究证明杜仲叶与杜仲皮有相同的药理作用,但未得到有效开发.本文整理已发表的杜仲叶相关文献,对其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以期为杜仲叶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开发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强  苏印泉  李秀红 《食品科学》2011,32(15):126-129
研究陕西、四川和新疆产杜仲叶水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羟自由基清除活性、抗脂质过氧化活性、金属离子络合力和还原力、杜仲叶萃取物中的总酚含量,以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VE和VC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四川和陕西产杜仲叶水提取物自由基清除力、羟自由基清除力、金属离子络合力和还原力以及总酚含量均高于新疆产杜仲叶,但是抗脂质过氧化活性略低于后者。陕西与四川产杜仲叶水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样品特点相似,活性相近,新疆产杜仲叶与前两者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