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研究艾丁褐煤液化反应动力学,通过对煤液化产物进行分级处理,得到SO24-/Fe2 O3催化艾丁褐煤温和液化动力学模型,通过 origin 软件回归出各反应速率常数及相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最后对褐煤温和液化分级反应工艺提出初步设想。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动力学试验结果;液化反应中沥青质向酚转化的活化能为267.62 kJ/ mol,该过程对温度较敏感;反应组分的主要转化为油和沥青质,分别占48%和37%;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由沥青质转化得到的油和酚的量逐渐增加,由反应组分转化得到的油和酚的量先增加后趋于恒定,在一定时间内,反应组分是直接转化成油和酚的主要来源;沥青质向油的转化是油增加的速率控制步骤,沥青质向酚的转化是酚增加的速率控制步骤,在煤液化工艺流程中,实行分级加氢液化有利于控制、提高油和酚产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艾丁褐煤液化反应动力学,通过对煤液化产物进行分级处理,得到SO2-4/Fe2O3催化艾丁褐煤温和液化动力学模型,通过origin软件回归出各反应速率常数及相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最后对褐煤温和液化分级反应工艺提出初步设想。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动力学试验结果;液化反应中沥青质向酚转化的活化能为267.62 k J/mol,该过程对温度较敏感;反应组分的主要转化为油和沥青质,分别占48%和37%;随反应时间的延长,由沥青质转化得到的油和酚的量逐渐增加,由反应组分转化得到的油和酚的量先增加后趋于恒定,在一定时间内,反应组分是直接转化成油和酚的主要来源;沥青质向油的转化是油增加的速率控制步骤,沥青质向酚的转化是酚增加的速率控制步骤,在煤液化工艺流程中,实行分级加氢液化有利于控制、提高油和酚产率。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BCL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针对褐煤开发并经过了工业性试验结果(PP)验证的褐煤液化工艺,是先进成熟的直接液化工艺之一。改进的BCL工艺,由于采用了多级反应模式、双组分煤浆溶剂、高效催化剂、在线加氢等技术,使工艺的油收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褐煤温和加氢液化联产高附加值酚类化学品,研制了1种新型固体酸催化剂,可以弥补反应条件缓和带来的褐煤大分子结构单元桥健断裂的裂解性能不足,进行了固体酸催化剂的物性表征和活性评价,考察了催化剂类型对褐煤温和加氢液化性能和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固体酸催化剂用于褐煤温和加氢液化的可行性,并与传统液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固体酸催化剂粒径减小,出现了强酸中心,在430℃和15 MPa反应条件下,转化率和油产率与传统液化相当,低级酚产率增加了1.5%,气产率降低近4%,这种固体酸催化剂有利于实现褐煤加氢液化的节能减排增效和产品结构优化,是一种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煤直接加氢液化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添加量以及供氢溶剂对褐煤直接液化油中低级酚生成的影响以及低级酚生成的机理,利用模型化合物邻苄基苯酚在煤直接液化条件下进行加氢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邻苄基苯酚在液化条件下主要发生桥键断裂反应生成低级酚,苯环不易被加氢饱和。温度升高对促进邻苄基苯酚桥键断裂有利;压力升高则不利于其桥键断裂;铁系催化剂添加量的增加会促进桥键断裂;供氢溶剂四氢萘相比十氢萘会抑制低级酚的生成。邻苄基苯酚加氢液化的产物以苯酚与甲苯为主,邻甲酚与苯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利用间歇式高压釜,采用钼系催化剂钼酸铵、三氧化钼和二硫化钼对神东煤进行煤直接液化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钼的添加量为0.1%时,钼酸铵的效果最好,转化率和油产率最高,分别为82.14%,39.47%。  相似文献   

8.
德国IGOR煤液化工艺及云南先锋褐煤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德国IGOR煤直接液化工艺和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的试验结果。与其它煤直接液化工艺相比,IGOR工艺具有煤直接液化反应器的高速高、系统集成度高和油品质量好的特点。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先锋褐煤是适宜IGOR煤液化的煤种,得到的油收率为53%,油品中氮和硫的含量分别为2mg/kg和17mg/kg。煤液化油经过简单蒸馏可得到合作的0^#柴油,经过重整可得到合格的90^#无铅汽油。  相似文献   

9.
德国IGOR煤液化工艺及云南先锋褐煤液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德国IGOR煤直接液化工艺和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的试验结果.与其它煤直接液化工艺相比,IGOR工艺具有煤直接液化反应器的空速高、系统集成度高和油品质量好的特点.云南先锋褐煤在IGOR工艺200kg/d的PDU装置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先锋褐煤是适宜IGOR煤液化的煤种.得到的油收率为53%,油品中氮和硫的含量分别为2mg/kg和17mg/kg.煤液化油经过简单蒸馏可得到合格的0^#柴油,经过重整可得到合格的90^#无铅汽油.  相似文献   

10.
褐煤与煤直接液化残渣共气化可充分利用二者的资源特性和反应特性。本研究对不同比例的胜利褐煤与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在800℃下进行水蒸气气化实验,探讨了混料比对褐煤与煤直接液化残渣共气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液化残渣掺混比较低时,液化残渣的添加对焦油和气体逸出、碳转化率的提高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半焦产率相应下降,当液化残渣掺混比在30%左右时,共气化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之后随着原料中液化残渣掺混比的增加,促进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主要论述了低阶煤中各种酚羟基种类对煤液化过程的影响,以及煤液化产物中酚类产品的生成原因,并系统性地对煤液化油馏分中酚类产品的分布、分析检测方法及提取方法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煤液化中油(220℃~260℃)馏分中含有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其质量分数约20%~25%,其酚类化合物主要是由苯酚、(烷基)苯酚、(烷基)萘酚、(烷基)茚满酚和联苯酚等类型组成.考察了煤液化过程中反应温度、Mo系催化剂和添加高分油三种工艺条件对煤液化中油馏分中不同酚类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和加入Mo系催化剂能增加煤液化油中总粗酚产率,而添加高分油方式则不太明显;另外,添加高分油方式可以促进高级酚类中间体发生裂解、脱烷基和脱羟基等二次反应向生成分子量更小、结构更简单的低级酚类进行转化,而通过Mo系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抑制部分高级酚类向低级酚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溶剂组成对褐煤催化液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60ml微型高压釜,以杂酚油为溶剂,在氨初压6.0MPa,反应温度400℃,反应时间30min的条件,以四氢萘,邻苯二酚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溶剂中供氢组分和酚类物质对先锋褐煤催化液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供氢组分对液化转化率和油品产率皆有重要作用;酚类物质对液化转化率影响较小,但能改变液化产物之间的分布,催化剂活性是随溶剂中供氢组分和酚类物质百分含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杜海胜  安亮  韩来喜  王喜武  王军 《煤炭转化》2012,35(3):33-37,54
对影响神华煤直接液化性能的8个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各因素对煤液化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在工业生产中,对影响液化生成油液固分离因素分析可知,液固分离效果对液化油产率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优化装置操作的调整措施,为实际生产调整操作、装置稳定运行以及进一步确定合适的工艺条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提高装置的生产效率和煤直接液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打下基础.最后提出了煤直接加氢液化产业化的关键不仅仅是工艺技术问题,其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煤直接液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中国与国际基础研究水平的差距,对主要的新老工艺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发现成功的液化工艺都符合煤分子结构的特点。高温快速液化是一种基于煤分子结构特殊性的直接液化方案,在理论上提供了实现最高液化效率和最低液化成本的可能性,联产芳香族化合物和燃料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建的煤炭直接液化项目将产生96 t/h的含酚酸性水,该酸性水的H2S、NH3和酚含量高.采用双塔汽提可以脱除含酚酸性水中的H2S和大部分NH3;采用以异丙基醚为萃取剂的萃取工艺可以脱除其中的酚类化合物;采用3T-BAF曝气生物流化床工艺对脱酚水进一步处理后的水质能够满足循环水场补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褐煤液化理论及影响因素,结合湿法气化技术,提出褐煤部分液化、液化残渣气化的分级转化技术,探索褐煤综合化、洁净化、集成化的利用途径。分析表明,褐煤具有较高的加氢液化活性,通过气化与液化技术结合,能够实现褐煤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在500 mL的间歇式高压反应釜中进行了胜利褐煤铁基催化剂条件加氢液化实验,考察了H2O+CO系统中温度、压力、煤水质量比对总转化率、油气产率和沥青质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液化总转化率和油产率增加,沥青质产率降低;随着煤水质量比的增加,总转化率先降低后增加,在1∶1.2处出现拐点,油产率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低煤水质量比条件下油产率较高,高压有利于加氢液化反应。通过红外、核磁共振分析,证明液化产物中存在大量酚和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
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分析了胜利褐煤在0.1t/d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上所得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实验通过碱液洗涤法富集煤液化油中混合酚组分,并对该组分进行衍生化处理,以提高色谱柱对混合物的分离性能.以混合衍生物为主要分析对象,共定性出煤液化油中134种个体酚,分属于苯酚、茚满酚、萘满酚和萘酚等四种类型,且绝大多数酚类化合物都带有烷基侧链.苯酚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在混合酚组分中含量最大,其次为茚满酚和萘满酚.萘酚类化合物的数量最少,相对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