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湖生态安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在系统分析我国河湖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建立基于人水和谐理念以构建健康优美生态水系为目标的河湖生态安全保障思路框架体系,重点从河湖水域空间管控、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河湖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提出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河湖生态安全保障对策措施,旨在为新时代河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湖南水土流失广泛分布于坡耕地、裸露荒地、易蚀地和生产建设用地。水土流失是劣质地增加、环境恶化、塘库河湖淤积、水旱灾害加剧的根源。治理水土流失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合理配置,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正在小流域治理中将景观理念与工程技术结合,创造出生态优美、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的景观区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是一项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以山东省淄博市北峪小流域治理为例,介绍小流域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及措施,为类似实践提供借鉴。一、项目区概况及水土流失成因1.项目区概况淄博市北峪小流域位于博山区源泉镇岳东村北部,南北向约1.65  相似文献   

4.
为建设美丽幸福示范河湖,费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孟庄河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目前孟庄河责任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健全、管理保护规范、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河湖管护成效明显、河湖文化内涵丰富,孟庄河已经完成美丽幸福示范河湖的创建,为基层探索创建美丽河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可使坡面侵蚀强度在轻度以下,沟(河)道侵蚀与切割得到控制,村容整洁,水体清洁,行洪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党中央、国务院也十分重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从2011年连续8年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中。水利部在总  相似文献   

6.
老西沟小流域是朝阳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多年来,遵循"防控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绿色发展"理念,对老西沟进行了重点治理。文章回顾导致该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阐述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针对性措施,总结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7.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今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主要方向。本文以江西省莲花县巨源小流域为例,对传统小流域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在传统小流域措施体系上进行了拓展,更能适应新时期水土流失治理要求,为同类型区域小流域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伟杰  易嘉成 《小水电》2022,(2):25-27,31
根据《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总体方案》,到2025年,以郊区为重点,上海市要建成"42+X"个"河湖通畅、生态健康、清洁美丽、人水和谐"的高品质生态清洁小流域,小流域内各类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水质提升至IV类及以上,水系生态良好,人居环境优美,为建设幸福河湖水系和深入实施河长制提供示范引领.以浦东新区腰路村生态...  相似文献   

9.
李欢  唐德武 《治淮》2023,(7):49-50+53
岗冲相间的江淮丘陵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为例,在全面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上,以水生态文明为理念,将小流域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景观建设和人居环境维护等紧密结合,提出了江淮丘陵地貌条件下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防治理念、治理模式和措施体系,为小流域建设、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居环境维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顶子山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成效与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顶子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经过3 a施工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4.39 hm2,初步实现了规划的建设目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小流域治理促进了流域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主要做法是因地制宜地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和配套管理措施,治理开发紧密结合,发展流域经济,加强工程管护和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1.
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村镇绿化、生态园林建设等相结合,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美丽河湖建设是浙江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和开展"两山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标是实现河湖的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和人水和谐。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在浙江省境内占绝大比例的山丘地区河湖为载体,探讨适合于山丘地区美丽河湖建设的生态治理思路,分别从河湖生态调查、河湖空间形态、河湖生态需水、河湖生态保护、河湖生态修复、河湖生态管护等方面进行论述。此外,对美丽河湖建设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为涉水区域多部门管辖引起的统筹协调问题以及受生态专业发展阶段影响引发的社会认可度问题,需通过相关的管理措施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13.
康平县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及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修复、沟道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改善当地生产生活环境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充分生态清洁小流域螽防护区理念,以康平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态区小流域的防治措施体系,并结合实际优化配置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美丽河湖创建是厚植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生态底色的重要举措。立足丽水市河流特点和治理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出从源头到下游的全流域保护与修复措施,示范带动丽水市全域美丽河湖创建,为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提供样板。  相似文献   

15.
延庆区上水沟小流域2010年被列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中借鉴欧盟近自然治水理念,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减少水源污染,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流域监测结果显示,流域治理控制了流域水土流失,改善河流生态,推动了绿色产业发展。本研究推动了北京市小流域治理与国际先进理念、技术的接轨,促进了新时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环境建设的不断重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对前蒿小流域的基本状况,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水土保持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工程治理措施布设、治理效益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调整了农业产业机构,为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质量达标是支撑水土保持效益充分发挥的基础性条件与核心目标,分析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质量控制节点及内容,研究质量保障的科学管理措施体系,对深入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现生态建设目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结合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螺丝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施方案实践案例,系统梳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践历程,分析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质量控制的内在属性与规律,研究科学的配套管理措施体系。结果表明,在全面认识螺丝小流域基本概况,科学分析小流域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工程质量标准以及质量评定要求和质量事故处理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质量控制基本过程,设计科学管理措施体系,确保了螺丝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施成功。这一成果可为类似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治理水土流失是有效保护、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国家对环境建设的不断重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太平河小流域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昌图镇境内,辽河流域内。文章对太平河小流域的基本状况,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水土流失成因、危害与水土保持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小流域的治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按照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的总体要求,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21项措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截至2014年底,在全市1085条小流域中已建成285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632 km~2,有效保护了首都水源,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维护了河库健康生命,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法重点在政策机制、建设管理、运行  相似文献   

20.
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湖库,降低水资源利用率,并且污染水体、影响水质,对河湖的水量和水质影响都很大。通过涵养水源、控制泥沙与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系统的自身功能,从而达到促进河湖健康的目的。文章分析了天龙湖的概况,水土流失对河湖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天龙湖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