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飞  王勉 《石材》2014,(11):39-43
本文对浙江南山摩崖石刻进行了现场勘察,并且进行了取样分析。对于不同取样点石材的物理性能、矿物组成、岩相、微观形貌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对于该地区的摩崖石刻风化程度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2.
阳华岩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目前石刻存在多种病害,主要有危岩体崩塌,石刻风化,岩体开裂、渗水及石刻表面污染等。本文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雷达法对阳华岩摩崖石刻上部山体内部岩溶发育和裂隙分布情况进行了探测。探测结果表明,阳华岩摩崖石刻上部山体岩体破碎,岩溶裂隙发育,存在贯通的渗流通道,亟需对石刻上部岩体采取加固措施,防止病害进一步恶化。本次地质雷达探测在石质文物渗水病害勘查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为进一步采取防治与保护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赤壁摩崖石刻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区域地质环境,分析了该文物面临的地质环境问题,岩体的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问题、石刻的风化病害现状,各种加剧岩石风化侵蚀的不利条件。最后提出了针对该文物的研究建议和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4.
"皇宋中兴圣德颂碑"的修复、加固与安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摩崖石刻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等均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对摩崖石刻的抢救性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风化以及水的侵蚀等因素一直困扰着文物保护工作者。为了防止“皇宋中兴圣德颂碑”等瞿塘峡石刻在三峡蓄水后再次发生悲剧,也  相似文献   

5.
金刚石串珠绳锯在三峡夔门摩崖石刻搬迁锯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建华 《石材》2002,(3):39-41
2002年1月20日下午2:00,位于我国长江三峡瞿塘峡口夔门之巅的著名摩崖石刻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根据三峡建设计划,到2003年长江三峡二期蓄水将要至135米高。为此,将要全部淹没现有的夔门摩崖石刻,为了保护好夔门摩崖上约519平方米,从南宋、明、清、至民国年间的12块揩、隶、草、篆凹阴石刻,三峡文物部门决定对其中的7、8、9号石刻进行整体搬迁,将分别搬到隔江相望的白帝  相似文献   

6.
九华山风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士、墨客骚人在岩壁题刻者络绎不绝。其中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古石刻百余处,增添人文气息和绝美的视觉效果,是九华山风景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区域地质环境等原因影响,摩崖石刻面临着风化、崩脱等各种严峻的病害问题。针对石刻主要病害,分析石刻病害的构成因素,提出石刻保护的应对策略,以达到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巴蜀摩崖石刻的建筑环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兴国  冯棣 《新建筑》2005,(4):86-89
古代巴蜀山清水秀,多名刹古寺,以摩崖石刻为特征的佛教建筑独具特色。摩崖石刻分布广、规模大、题材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一定影响。摩崖石刻与建筑共生,与山水相融,石刻、建筑与环境唇齿相依、相互映衬,构成了极具特色的巴蜀摩崖建筑及其群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8.
柱产业、重点产业来发展。 二、旅游资源概况 1.历史文化资源 英德属“岭南古邑”,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始在英德境内置县,建制沿革有2000多年。英德是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占建筑多,出土文物、历史遗迹荟萃,市区南郊的南山摩崖石刻群和碧落洞摩崖石刻群,现存二百余则,与潮州葫芦岩石刻、肇庆鼎湖山摩崖石刻齐名,被列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9.
根据巴蜀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详述了遗存至今的窟室建筑、龛室建筑、窟檐建筑和摩崖建筑等4种空间类型的蜀中佛教建筑.指出巴蜀不同形制的摩崖石刻建筑是蜀中佛教建筑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见证,提出巴蜀摩崖建筑所具有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化内涵,必将丰富地域建筑文化内涵,并对现代建筑创作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摩崖造像和摩崖佛寺为主流的巴蜀摩崖石刻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等,指出巴蜀摩崖大佛窟分布规律及其形制特征,提出巴蜀摩崖大佛与山川、寺院交融,与环境共生所赋予的宗教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杨隽永 《石材》2011,(12):21-25
根据户外石质文物保护特点及项目要求,对杭州市的朱熹昙山题刻和风水洞摩崖题记的风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工程性能和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在现场调查中,通过回弹、超声波和表面吸水率测试等步骤,初步了解了题刻表面强度、风化程度和孔隙发育状况。在室内试验中,通过对岩样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物理性能和风化产物分析,更详细地研究了岩石性能。最后依据上述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由防渗措施、表层加固和表面清洗三部分组成的题刻防风化保护内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巴蜀摩崖石刻的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指出源自古印度的中心柱窟是石窟寺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窟型。中心柱窟在中国北朝之后被覆斗顶窟所代替并成为汉式主要窟型,提出巴蜀摩崖石刻中心柱窟的空间构成特征及其渊源关系,以挖掘巴蜀宗教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陈闻晨 《石材》2010,(11):51-51
位于浙江余杭瓶窑镇南山摩崖石刻造像是有明确年代记载的元代石刻造像群,绵延约360余米,为佛、道教合一的造像,在历史上亦比较罕见,为石窟与摩崖石刻艺术的珍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由于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和人为作用,在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石刻造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其进行合理保护与恢复性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尊,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其中宝顶山、北山摩崖石刻的规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转轮藏经洞"是宋代石刻的精华和代表,其中有6尊佛像,个个性格鲜明,精美绝伦。宝顶山圆觉洞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和巨型组雕,宛如世俗生活画卷,是不同于中国其他石窟的显著特点。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媲美,是中国北方石窟造像走向衰落之际崛起的大型摩崖造像群。它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术、丰富的内容、卓越的技巧蜚声中外。  相似文献   

15.
戴清宽 《华中建筑》2006,24(3):42-44
该文从环境、功能、形象、文物保护等几个方面,阐释了翔龙山摩崖石刻园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且富有人文情怀,造就了丰富的植物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建筑文化、寺观文化、神话传说文化等,使得后人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叹,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史。因此,中国在保护好风景名胜这一独具特色的园林类型时,除了注重区域的生态性外,文化性将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浙江省级首批风景名胜区——温州仙岩风景名胜区为例,融合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及背景,着重从自然地质、摩崖石刻、古道、古亭等多个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广州碑林     
广州碑林占地1.68万m2,是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它依山而筑,因地制宜地开辟有陈列区、峡谷摩崖石刻区、中心景区、碑廊及接待综合服务区.将碑文石刻、建筑、庭院绿化及山林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红层泥岩边坡快速风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红层泥岩边坡的快速风化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未完全解决好的问题。选择典型工点,对红层泥岩边坡的快速风化进行原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红层泥岩边坡的快速风化是从表面向内进行的,且集中在表层10cm的深度内,气温的变化和降雨对泥岩边坡表层的快速风化有重要的影响。对泥岩岩块进行长时间的风化崩解试验,结果也证实日气温和含水量基本恒定时泥岩岩块的风化速度缓慢。采用泥岩岩块温度变化试验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出:红层泥岩表层处于高温状态时的降雨是其快速风化剥落的主要外因,这为红层泥岩边坡的生态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石瑜 《现代装饰》2014,(11):182-183
<正>2013年11月初,我带领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国画专业的同学到四川和陕南一线进行艺术考察。我们在成都参观了四川省博物院、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等多处,丰富神秘的古代巴蜀艺术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之后,前往乐山市考察学习。乐山市的夹江县有"两宝":一是千佛岩摩崖石刻,二是夹江手工纸博物馆。我们在乐山参观著名凌云寺大佛后,驱车前往参观考察。夹江千佛岩古代石刻艺术夹江是一个历史悠远,人文丰富的地方。尤其是夹江的千佛岩石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红层软岩风化物及风化带的一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鼎 《四川建筑》2003,23(6):37-38
文章首先介绍了四川盆地内红层软岩风化堆积物在地形上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以及盆地内红层软岩风化带的一般特征,并对风化带进行分类并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