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1,4-丁二醇(BDO)为原料,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方法表征了其结构。通过变温红外光谱研究了温度对聚氨酯中氨基甲酸酯及氢键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温度升高时氢键开始解离,而温度降低时氢键又发生重组;当温度升高到130℃及以上时,氨基甲酸酯有极少量解离,温度降低时又重新形成氨基甲酸酯。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热塑性聚氨酯样品热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5.
具红外隐身功能石蜡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以脲、甲醛、三聚氰胺聚合物包覆普通石蜡微胶囊化的工艺,力求实现其在红外隐身上的效果,得出实验室最优工艺条件为:(1)以脲∶甲醛∶三聚氰胺摩尔比为1∶3∶1,pH值8~9,60℃水浴0.5h制备预聚液;(2)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添量为5%,3000r/min转速下,15min制备相变乳液;(3)固化条件为pH值约4.5,70℃水浴,反应时间1.5~2 h.所得微胶囊经红外、DSC测试,结构完整,相变热略低于石蜡,相变温度则稍有上升. 相似文献
6.
7.
蛇纹石猫眼的红外光谱及热相变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蛇纹石猫眼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热分析(DTA)、红外吸收光谱(IR)和X射 线粉晶衍射(XRD)方法,在变温条件下对蛇纹石猫眼及其热相变的产物和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加热到700℃时,蛇纹石猫眼完全脱羟,同时部分转变为晶质镁橄榄石和非晶质顽 火辉石.800℃时,晶质顽火辉石生成.800-1100℃时,晶质镁橄榄石和晶质顽火辉石的量 逐渐增加. 1100℃时顽火辉石的结晶有序度增加.加热过程中未出现SiO2相.并提出了纤 蛇纹石猫眼的热相变机制. 相似文献
8.
9.
中波红外多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光谱成像技术结合成像和光谱测量技术,同时探测目标的光谱和几何特征,在目标识别和抑制背景杂波方面具有技术优势。研制了一套工作于中波红外波段的四通道多光谱成像系统。利用窄带滤光片和面阵探测器技术,构建了基于时序扫描的凝视成像型红外多光谱成像系统。根据红外探测器性能参数,对各个光谱通道的温度灵敏度进行了估算。在系统设计时通过合理地滤光片布局,尽量延长各个光谱通道的信号积分时间,以提高各个光谱通道温度灵敏度。利用研制的中波多光谱成像系统,对室外进行了成像,并对各个通道的成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303~393 K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二甲基硅油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去卷积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在1800~600 cm~(-1)范围内,二甲基硅油主要存在CH_3伸缩振动模式(νCH_3)、CH_3变形振动模式(δCH_3)、CH_3摇摆振动模式(ρCH_3)、Si-O伸缩振动模式(νSi-O)和Si-C伸缩振动式(νSi-C)等5种红外吸收模式,其中782 cm~(-1)和789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二甲基硅油νSi-C。以二甲基硅油νSi-C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相关二维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二甲基硅油νSi-C红外吸收强度的变化快慢顺序为:789 cm~(-1)782 cm~(-1)。本项研究拓展了ATR-FTIR技术在二甲基硅油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亚硝酸钠分子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亚硝酸钠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N=O-亚硝酸钠、νN-O-亚硝酸钠和δO-N-O-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中含有少量硝酸钠,其对应的红外吸收模式包括:νas NO3-硝酸钠、νsNO3-硝酸钠钠、γNO3-硝酸钠和βNO3-硝酸钠。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温度变化对亚硝酸钠分子结构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在293~553 K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亚硝酸钠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和强度都有明显改变,硝酸钠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和强度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对其热变性机理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拓展了MIR光谱及TD-MIR光谱在重要的无机精细化学品(亚硝酸钠)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聚乳酸(PLA),采用聚己内酯多元醇(PCL)的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共聚反应,以制得PLA-PCL嵌段共聚物.采用变温红外研究了PLA预聚体与PCL预聚体的反应活性,并研究了共聚产物的分子量.结果表明,PLA预聚体与PCL预聚体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共聚后PLA的分子量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15.
一.引言任何一种物质或材料的性质,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机械的性质,都是由其成份和内部的结构决定的。例如通常的玻璃硬度大、性脆、透明等性质,就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于金属和晶体的特定的成份和内部结构所产生。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现代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6.
聚氯乙烯微晶结构原位红外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住红外光谱(in-situ FT-IR)法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聚氯乙烯(PVC)结晶区的熔融过程,以及淬火处理对PVC聚集态结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原住红外光谱方法可以跟踪PVC晶区和非晶区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其中1425cm^-1和638cm^-1处的吸收峰表征PVC结晶区,1434cm^-1、615cm^-1和696cm^-1处的吸收峰表征PVC非晶区;在120℃~200℃的不同温度下加热,PVC的结晶过程和熔融过程发展很快,在5min内快速完成;在160℃、180℃和200℃下加热,待PVC完全熔融后,立即经液氮淬火处理,可以明显减少PVC的微晶部分含量,甚至可以得到完全无定形PVC。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腈热裂解产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聚丙烯腈(PAN)热裂解产物的IR吸收光谱得到了与热裂解温度Tp有关,并从元素分析结果确定PAN在绝氧条件下热解材料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8.
19.
红外隐身用石蜡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石蜡,丙烯酸单体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红外隐身用石蜡微胶囊材料。利用XRD、SEM、IR和激光粒度仪等表征了所制备石蜡微胶囊的物相、形貌、化学结构和粒径等。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一定(320r/min)的情况下,当乳化剂与石蜡质量比为0.05∶1,芯壁质量比为1∶1时所制备的石蜡微胶囊成囊效果最好、粒径最小,成球状。石蜡和石蜡微胶囊热性能的DSC测试表明,两者的相变温度均在65℃左右,相变潜热均在132J/g左右,说明石蜡微胶囊保留了石蜡的储热性能,达到了红外隐身所要求的较高热焓值。所制备的球状石蜡微胶囊材料为红外隐身涂层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控温填料。 相似文献
20.
研究探讨了镜反射红外光谱在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通过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PECVD),制备本征和掺磷的纳米硅薄膜(nc-Si:H),利用镜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本征和掺磷的纳米硅薄膜的光谱特征。通过实验,发现这两种薄膜中都存在多氢键合方式,PECVD工艺参数如衬底温度、直流电压和掺杂浓度对薄膜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