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一维水质模型计算了大沙河焦作段的水环境容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容量总量控制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焦作段CODCr和NH3-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1 213.05 t/a和60.22 t/a,远远小于CODCr和NH3-N的现状入河量3 852.64 t/a和461.3 t/a;为实现大沙河焦作段水环境目标,其CODCr的总控制量和总削减量分别应为978.59 t/a和2 874.05 t/a,NH3-N的总控制量和总削减量分别应为48.86 t/a和412.44 t/a.该研究可为大沙河焦作段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淮河蚌埠段水环境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水文、水质实测资料及淮河蚌埠景观娱乐用水区水质管理目标要求,按一维水质模型,计算出淮河蚌埠段景观娱乐用水区的水环境容量及污染物削减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义水环境承载力概念,从经济社会、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4个方面构建了包括人口密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工业COD排放指数、生态基流保证率等21项指标的水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鲁山县为例评价了县域水环境承载力,并与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狭义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与水环境容量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二者的现实意义存在差别:基于水环境容量法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更加凸显水体环境质量的直接问题,可为区域污染物排放红线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可以全面反映控制单元的水环境状况,并能识别水环境承载力状况的驱动要素,可以从根源上提供水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方案和措施。最后,根据综合指标评价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水环境承载力的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统计学和GIS用于计算近海水环境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津市近岸海域为例,通过对地统计学的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软件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完全基于环境监测数据的计算近海水环境客量的新方法.首先时COD监测数据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确定研究海域有机物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对整个天津市近海的有机物浓度进行空间插值;最后,借助GIS软件的地图代数运算功能,依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近海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估算出最不利状态下天津市近海的水环境容量.通过应用表明,本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模型计算,具有原理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适合在近海环境管理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乙醇和草酸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最佳测定条件,给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大于0.9。  相似文献   

6.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废水化学需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确定废水的污染程度,研究了运用近红外光谱法测量废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可行性.实验用水样共180个,其中COD标准溶液(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水样22个,污水处理厂的废水水样158个.每一水样分成两组:一组测其800~2600 nm谱区近红外光谱,另一组测其COD,并把该化学值作为标定该水样光谱的“真值”.对水样近红光谱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建模,分别建立标准液水样和废水样的COD预测模型.标准液水样的理论COD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99,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15.14 mg/L;污水处理厂废水水样的COD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53,预测标准差(RMSEP)为35.4 mg/L.实验结果表明,用近红外光谱法测量废COD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系统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动态改变指标权重,使分配结果更为公平合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分配结果生成等级图,结合各污染源的空间特征分析,实现了评价结果空间格局的动态显示,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4种常见的沉水植物与基质组成的水生植物塘系统对模拟的农村污染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分析不同沉水植物在低温下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4种沉水植物对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对TP和COD的去除率在80%以上,其中黑藻和金鱼藻对TP的去除率达到了97%;对氮的去除较明显,对总氮(TN)的去除率在54.27%~77.45%之间,对NH3-N的去除率在47.26%~60.79%;对营养物质的去除速率较快,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2~3天.总体上看,低温下金鱼藻和黑藻对农村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较好,可作为沉水植物处理农村污染水体的优选物种.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光光度法、微波密封消解法测定水样中的化学需氧量,并把测定的精密度、准确度与国标回流法相比较,结果证明:分光光度法、微波消解法是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快捷方法,具有省时、省试剂、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流经成都市区主要河流:府河、南河以沙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河流水质现状的分析,建立一维河流水质模型,对河流水环境容量进行分析。水环境容量分析及水质预测分析表明:当前“三河”水质情况不容乐观。针对分析结果对地区市政建设工作提出了参考建议,同时也为成都市区河流水质改善及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松花江干流水域的现状和特点,通过水资源供需调查、质量评价、功能分析,提出了松花江干流水域的水功能一级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12.
松花江吉林江段地表水重金属污染特征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实地调查和采样,对松花江吉林江段2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3项重金属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当前松花江吉林江段的地表水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3.
从活性污泥中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效果测定筛选出1株降解氨氮能力较好的菌株YX27,初步鉴定YX27菌株属于亚硝化球菌属(Nitrosococcus).通过驯化将其应用于天津外环河河水中,并确定其去除氨氮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H值7.2~7.6、振荡速度180r/min、温度30℃时,YX27对此富营养化河水中氨氮去除效果较好,处理7~8d后,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86.12%.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松花江河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研究河源理论和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历史上对松花江河源认识的转变原因、本流域的地质和地貌形成过程及地理特点对松花江河源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嫩江为松花江主流,其河源就是松花江河源;松花全长为2309km,为我国第三大江河。  相似文献   

15.
氯化钠改性沸石对饮用水中低浓度氨氮的吸附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静态实验,研究改性沸石对饮用水中含低浓度氨氮(0.8~1.0mg/L)的吸附性能,考察沸石投加量、原水pH值、搅拌时间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也对改性沸石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钠改性增加了沸石的活性,与天然沸石相比,改性沸石去除氨氮的效果提高了40%左右;通过XRD表征可知,天然沸石经无机盐改性后,吸附氨氮的活性组分明显增多;动力学研究表明,沸石去除水中的氨氮是快速吸附和缓慢吸附两种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过程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式,动力学方程可用二阶反应来描述.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容量是宝贵的资源,具有对接纳污染物的自然缓冲、同化和净化能力,水环境容量具有环境价值,环境容量价值受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研究对象,COD为评价因子,采用经济效用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赋值,研究该水体的水环境容量价值.结果表明:该水体水环境容量价值主要表现在因利用环境容量而节省的污水处理费用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上,总环境容量的价值为94.84亿元/a,其中,节省的污水处理费用为0.67亿元/a,产生的经济效益为94.17亿元/a;松花江哈尔滨段Ⅱ类、Ⅲ类与Ⅳ类水体水环境容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分别为34.83、48.02、11.32亿元,Ⅲ类水体带来的环境容量价值最大,约占总经济价值的5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松花江吉林段各断面水样和药厂废水的COD与TOC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的水体其TOC与CO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由测定的TOC值推算出COD值,用TOC作为水质评价的指标更能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松花江水污染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松花江水污染现状,提出了水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流域水污染纠纷逐年增多。完善的补偿机制对于维护流域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松花江水污染的补偿问题为例,对我国流域水污染的补偿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流域的补偿机制在行政、法律等方面的保障条件,初步设计了流域水污染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对嘉兴市区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开展河道整治的必要性和采取包括河道清淤工程、岸线工程、划界工程、截污工程、堤防工程和绿化工程等主要技术措施,以改善市区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