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荧光金纳米簇由于具备量子尺寸效应、良好的细胞通透性、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等一系列特性,已被广泛应用在细胞成像、生物检测和生物标记等方面。近几年来大量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如荧光纳米簇复合物、贵金属纳米簇特异性来标记肿瘤细胞,开发细胞的高灵敏光学成像。由于荧光金纳米簇制备方法较为方便简易、荧光强度强、同生物细胞具有好的相容性并且稳定性良好,使得它在生物成像、环境监测、疾病监测、光电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研究开发荧光强、对细胞毒性小、合成简易方便且经济的荧光金纳米簇及其在各方面的用途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少佳 《山东化工》2023,(6):141-144
金纳米团簇由多个或几十个金原子组成,具有许多优点,包括大的斯托克斯位移、量子限制效应、寿命长、强的光致发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良的荧光特性、水溶性和高的光学稳定性,是纳米传感器的理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综述了金纳米团簇构建荧光传感阵列在检测中的研究方法和进展,阐述了其传感阵列构建机理,同时对金纳米团簇在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做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本文中,以生物大分子牛血清蛋白(BSA)等作为合成金纳米簇的还原剂和保护剂,利用二价铜离子对金纳米簇的荧光淬灭作用,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和荧光强度的线性关系,实现了对微量铜离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快速检测。文中收集了16种中药,通过金纳米簇的荧光淬灭作用,考察干扰离子的影响,并且实现了对中药中铜离子浓度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金纳米团簇作为一种新型发光的纳米材料,其粒子直径通常小于2 nm,接近电子费米波长,从而产生类似分子的性质,包括离散的电子态和与尺寸密切相关的荧光。由于金簇具有超小尺寸,优良的荧光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故多次被发展为荧光传感器,应用于生物成像、传感、环境监测等方面。本文将对金簇与尺寸相关的发光原理、合成方法,以及作为纳米探针应用于生物成像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金簇的今后发展趋势做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5.
荧光金属纳米团簇的尺寸介于金属原子和纳米颗粒之间,特殊的结构和尺寸赋予了金属纳米团簇一系列优异的荧光特性,如荧光强度高、抗光漂白性能强、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脱氧核糖核酸(DNA)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可设计的序列而成为合成金属纳米簇的理想模板。DNA模板的金属纳米簇主要包括DNA模板的银纳米团簇(DNA-AgNCs)、铜纳米团簇(DNA-CuNCs)、金纳米团簇(DNA-AuNCs)等。DNA模板的金属纳米团簇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探针在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较大潜在应用价值。基于先前对DNA模板的金属纳米团簇的研究,系统总结了DNA模板的金属纳米簇的制备、性质和在生物传感以及生物成像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DNA模板的金属纳米簇的未来发展研究重点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金属纳米簇由于具有独特的荧光和催化性质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尤其是金、银纳米簇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金、银的价格昂贵,近年来,与金和银在同一周期的、价格低廉的铜纳米簇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焦点。本综述根据不同的模板进行分类,重点总结了铜纳米簇常用的模板合成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以单链DNA为模板、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在室温下合成了粒径约为1 nm荧光铜纳米簇,并对其进行了形貌和光谱表征。探索了Cu2+浓度、DNA浓度和抗坏血酸(AA)浓度对铜纳米簇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硫脲对合成荧光铜纳米簇的抑制作用,建立了快速检测硫脲的方法。该方法对硫脲的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最低检测限为16.479 6μmol/L,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红外荧光成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断,具有非侵入性、深组织穿透性、低组织吸收以及高信噪比等优点。本文着重介绍了近几年近红外荧光纳米粒子(量子点、金纳米簇、上转化纳米粒子和荧光染料修饰的纳米粒子等)在肿瘤诊断中的进展和应用,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于牛血清白蛋白(BSA)保护的金纳米簇为荧光探针,通过甲磺酸帕珠沙星(PZFX)对其荧光的淬灭实现对PZFX的高灵敏度以及高选择性检测,检测限达2.9×10~(-8)g/mL。并将此方法用于人尿液样品中PZFX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灵敏度高和实用性强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张艺 《化学世界》2019,60(2):65-72
介绍了金纳米的光学性质及制备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空心金纳米球、金纳米棒及金纳米簇在食品检测、催化、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及生物医学领域的显著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