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
"春"是穆旦诗歌核心意象之一,其隐喻内涵是流动的:早期的"春"充满古典韵味,青春期的"春"充满现代矛盾与冲突,晚年的"春"是蕴含着哲理和智慧的凄凉幻灭之歌。传统诗歌中"春"的隐喻具有时间经验、男女情爱以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等内涵,穆旦对此作了大胆突破,他笔下的"春"充满叛逆与骚动,攻击与侵略,虚无与幻灭等极具现代意味的内涵。穆旦之"春"的隐喻内涵是由个人经验与时代经验熔铸而成。穆旦借助隐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抽象与具象相结合、思辨与感性相统一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既明晰又典雅,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8)
穆旦晚年以诗篇之"奇"展现其"中和"之道,并在"中和"之内暗含着"奇"之张力,"奇"中也浸透着"中和"之感,二者密不可分,共同铸就了穆旦晚年诗篇的独特艺术价值。穆旦晚年诗歌既是"生着翅膀的猪",也是堕入凡尘的花,在漂流与折返中,保持方舟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3)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索穆旦诗歌创作。穆旦用敏感的情思、矛盾的痛苦感受着人生的虚无、书写着世界的荒诞,频繁使用悖论的语言来表达内在世界的矛盾复杂,他诗歌中跳动着不同于传统诗歌的现代性抒情,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作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努力并成功探索出适合新诗发展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2):44-47
杜运燮与穆旦、郑敏并称为"联大三星",他们的创作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的重要代表。杜运燮以其特有的幽默与智性从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中解析生命的处境及意义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这样的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轻松诗创作中。他的轻松诗是对以奥登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继承,是注入了中国现实与诗人个性的独特尝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
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始终有一个"神话"情结,这尤其表现在表达他理想的湘西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形象身上,就像他自己试图构筑的一所"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一样,这些女主人公集真善美于一身,像希腊女神一样不食人间烟火,她们是"仙女"、是"贞女",更是"女神",沈从文正是通过塑造这些"女神"形象,表达了他的"神话"原型情结,而这也正与"文学是移位的神话"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相契合。本文从沈从文湘西小说塑造的众多湘西少女形象入手,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他"女神"形象的原型回归塑造的背后是他"神话"情结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1)
电影作为再现社会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对创造和确立各种社会成规与性别成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处于"他者"的地位,处于男性视觉监管之下。那么女性主义电影针对这种现状是如何反击的呢?本文将从"去他者化"说起,从几个方面去尝试剖析女性主义电影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Z1)
鲁迅的"女娲"叙述基本参考了中国古籍,但已经有相当改编,他有意剔除后人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守正"而进行的附会与添加,试图将一种原初的面貌加以还原。作为"更后的人",鲁迅重视的是关于"人"的叙述,他将神格降为人格,将神性表现为人性,这种刮去神话之上厚厚的涂层的尝试,正符合"人的文学","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而在女娲的形象与性格上,鲁迅尤其做了大胆的创造,他笔下的"女娲"是一个活动在海洋边的"力比多"弥满的裸体女神形象。这一形象的精神源头应非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她都和内陆型的中国文化之教驯相违背,而与以海洋文明著称的古希腊所崇尚的美颇为相像,与"五四"时期译介的"希腊精神"甚是相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5)
"他者"属于一个术语与"自我"组成一对相对的概念。通过对他者这一术语进行的梳理,对张贤亮《一亿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究,挖掘文本中所展示出的不同他者形象。通过这个荒诞故事对女性"他者"形象进行阐述,并从性别他者、文化他者与阶层他者进行探讨,从中寻求他者解放。但无论是性别问题、文化问题或是阶层问题,在生态环境问题下都显得十分的渺小,在人与自然的环境中,"自然"同是他者。在"他者"的不同关系中,人类应该相互理解、共同前行,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9):234-235
赛义德基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深刻地分析与论证,揭露出在西方帝国主义背后隐藏的霸权主义与殖民主义。西方基于"东方主义"竭尽全力地建构中国"他者"形象,其意图无非是想通过这一主观臆想的形象对中国人民的意识形态进行瓦解,希冀树立西方"救世主"的形象来挽救东方。因此,在"他者"形象对本土文化体系的冲击及挑战情况下,走出"他者"窘境,提升中国文化自觉性便迫在眉睫,这也无疑是促进中国文化自觉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5):98-101
龚自珍《舟中读陶诗三首》有意夸大陶渊明性情中豪侠忠愤一面,既是龚自珍"尊隐"观念的体现,也是其自我形象的折射。"忠愤说"是自宋朝以来陶渊明研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传统。龚自珍承袭又丰富了这一传统,这就是他建构陶渊明形象的内涵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