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为提高LF—30IV型聚合釜生产能力而采取的工艺和技术改进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全自动化密闭操作,先进的防粘釜技术及工艺,热水进料,反应中间连续注水,使用复合引发剂,聚合釜循环水处理一夹套清洗,是提高国产30m^3聚合釜生产能力的好方法。但国产30m^3聚合釜釜壁粗糙,内冷管多,极易粘釜。如何在基本不影响现有生产的基础上30m^3聚合釜的传热系数,以利于全自动化操作是提高生产能力工作中的难点。分散剂、引发剂及秒种助剂集中配制,使用高效无毒终止剂,改良聚合釜的搅拌体系,调整  相似文献   

3.
氯乙烯悬浮聚合温度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综合剖析氯乙烯两相聚合动力学特征和聚合釜传热的基础上,讨论聚合温度控制问题,并提出温度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用原辅料同步加入工艺、加装釜顶冷凝器、反应过程中注冷却水工艺等缩短了聚合反应周期,提高了单釜PVC产量,使70 m3聚合釜PVC生产能力达到4万t/a。  相似文献   

5.
高卫平 《中国氯碱》2001,(11):21-23
主要介绍了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聚氯乙烯厂S-PVC装置通过技术改进,实现了聚合釜密闭入料,调整了引发剂用量,增加了带压回收槽,在不增加聚合釜的前提下,使聚合装置的生产能力从20万t/a提高到38万t/a。  相似文献   

6.
张磊 《聚氯乙烯》2014,(11):9-11
通过采取缩短聚合时间、降低水油比、切除部分干燥床挡板、加强原辅材料管理等措施,提高了108m3聚合釜PVC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提高聚合釜生产能力的措施,改变聚合水油比,由原来的1.77降低到1.70,增加投料系数0.16;采用新助剂和密闭投料等新工艺,缩短聚合反应周期2.7h。使30m3聚合釜生产能力从5kt/a提高到6.5kt/a。  相似文献   

8.
国内氯乙烯聚合生产自动控制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国产聚氯乙烯聚合釜自动控制的概况。目前国内聚合釜自动控制主要以30m^3聚合釜为主,但随着聚氯乙烯装置的改、扩建,70m^3聚合釜的自动控制技术已经开始投入实际应用,其主要的特色控制技术有密闭投料、温度控制、转化率技术、注水控制、粗料预估、恒温人料、顺序控制等,并介绍了国产聚合釜自动控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在聚合时氯乙烯单体的回流,与造成树脂大颗粒、表皮增厚、鱼眼增多、泡沫多、干燥困难、气相粘釜加重等有一定关系。为了减少季节变化对聚合的影响,采用在聚合釜中保留一定量的惰性气体或空气、釜顶部保温等措施,减少氯乙烯的回流。  相似文献   

11.
悬浮法VCM聚合生产的新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高温热脱盐水技术、二次注水技术、缩短聚合时间技术及SPVC质量控制技术在悬浮法VCM聚合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针对30m^3聚合釜的特点讨论了提高30m^3聚合釜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郭蕊 《中国氯碱》2008,(4):12-13
分析了聚合釜生产能力低的原因,并通过改造密闭进料工艺、注水工艺和使用10℃冷冻水等措施,提高了单釜生产能力,每年单釜多产树脂1903.8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对PVC生产过程中聚合釜釜顶冷凝器列管内出现氯乙烯(VCM)自聚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工艺参数和设备改型等方面提出技术改造措施,从而延长PVC聚合釜的清釜周期和提高聚合釜的生产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氯碱厂1978年引进的日本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127 m3PVC聚合釜的运行情况和2002年引进的美国西方化学公司的135 m3PVC聚合釜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135 m3PVC聚合釜的主要技术参数优于127 m3PVC聚合釜,可大幅度地降低建设投资和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果纯粹从技术的角度考虑,135 m3PVC聚合釜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采用30m3聚合釜生产SG-8型PVC树脂的工艺特点,分析了影响聚合釜生产能力的因素。从缩短聚合辅助时间、聚合反应时间、提高聚合釜单釜产量等方面介绍了提高聚合釜生产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氯乙烯/纳米碳酸钙原位悬浮聚合转化率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悬浮法进行氯乙烯/纳米碳酸钙原位聚合,发现随着纳米碳酸钙用量的增加,出现降压的时间提前,聚合转化率下降,这是由于纳米碳酸钙对氯乙烯有吸附作用,并且影响到氯乙烯聚合动力学,经修正提出转化率,压降和温度模型。理论值与实验值较吻合,该模型可用于工业化生产纳米PVC过程中聚合转化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吕坤  崔峰 《聚氯乙烯》2006,(4):29-32
通过大量试验分析了HPMC-E50和HPMC-F50在氯乙烯悬浮聚合中对PVC树脂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复合分散体系的质量分数以及分散剂的配比。结果表明,PVA和HPMC-E50复合分散体系的分散能力优于PVA和HPMC-F50复合分散体系;在悬浮聚合中,PVA和HPMC-E50复合分散体系与VCM的比例以0.05%~0.06%为宜;在PVA和HPMC-E50复合分散体系中,HPMC-E50所占比例以40%~60%为宜。  相似文献   

19.
计文忠 《聚氯乙烯》2011,39(8):8-11,37
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引发氯乙烯悬浮聚合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给出了不同温度、不同引发体系的聚合动力学试验数据和聚合时间-转化率、聚合时间-转化速率曲线.讨论了不同引发体系对PVC树脂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复合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可缩短聚合时间1h,提高聚合釜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s of the condenser operation on properties of polyvinyl chloride (PVC) particles produced by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pilot scale reactor. It was observed that delaying reflux operation increased the cold plasticizer absorption of the final resin. Both bulk density and K‐value of the PVC powder decreased by increasing time delay in the reflux operat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commencement of refluxing before 20% conversion resulted in bimoda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while monomodal PSD was obtained for longer delays in refluxing. SEM micrographs showed that surface of produced particles were rough and smooth when reflux started before and after 20% conversion, respectively.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