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运用蜿蜒性河流的演变理论 ,研究了笑牌 洲湾河段演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认为由于柯氏力的作用以及地质条件的差异 ,使该河段既有一般蜿蜒性河道演变规律 ,又有不对称、非规则演变特性。经近数十年来护岸加固工程的实施 ,河段相对稳定 ,不致自然裁弯。若采用人工裁弯 ,则是将洞庭湖、洪湖的洪灾风险转移到武汉市 ,此乃下策 ,不可取  相似文献   

2.
下荆江人工裁弯30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庆* 《人民长江》2001,32(5):27-29
下荆江裁弯工程实施已30年。工程实践表明,下荆江裁弯工程是按照蜿蜒性河段演变规律改造下荆江的治本工程,取得了预其工程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原来认识不足的问题,裁弯工程是动态工程,要深入认识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还要加强河道演变与工程效果观测分析,及时修改设计,更好发挥工程效益。引河工程是裁弯工程成败的关键,新河及其上下游河势控制工程则是保持和发挥裁弯工程长期效益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蜿蜒性河流演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宏观规律入手,采用概化方法研究了蜿蜒性河流的演变机理。在观察分析蜿蜒性河流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弯曲河流的演变过程,即河流演变初期表现为沿轴线左右摆动,因受柯氏力的影响轴线逐渐弯曲,由于摆幅的增大和轴线曲率半径减小,使河流呈现出由顺直-微弯-蜿蜒-裁弯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讷谟尔河属于少沙河流,上游段和下游段属于蜿蜒型河流,中游段属于蜿蜒型和分汊型河道。规划河道在逐步完善的岸线规划工程下,河道演变空间越来越小,河流的裁弯,弯道的下移都将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且由于水利工程的实施河道将逐渐稳定下来。规划河段河道演变主要体现在河道的稳定性上,其整体趋势是越来越稳定,大的弯曲河流逐渐裁弯取直。  相似文献   

5.
密西西比河下游河道裁弯工程影响与近期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密西西比河下游河道裁弯工程前(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后(1943年至1992年)河道比降与水流功率的变化;研究河段上自新马德里(密苏里州)下至纳齐兹(密西西比州),全长约900km;具体分析了裁弯工程前、后6个主河段及13个次河段的河道演变。(1)研究表明:研究河段目前的河道比降与水流功率均较裁弯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富尔顿(田纳西州)至莱克普罗维登斯(路易斯安娜州)河段,其河道比降与水流功率分别增加了27-36%和20-38%;裁弯工程上、下游河段的河道比降与水流功率也有所增加,但其增幅相对较小。(2)过去研究表明:1932年之后,研究河段的床沙非但没有粗化,反而总体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细化;由于密西西比河下游河道不是缺沙河道,因此,水流功率的增加和泥沙中值粒径D50的恒定不变只能通过床沙质输沙量的增加来予以补偿,以达到河道新的输沙平衡。(3)过去研究还表明:20世纪密西西比河的河道输沙量是减少的,但由于这一结论主要是依据于实测总输沙量的分析结果,因此并不能据此认为下游河道床沙质输沙量也相应减少了;本文研究表明:裁弯后的床沙质输沙量大于裁弯前,这是因为:裁弯工程直接导致的次河段水流功率的增加,造成了下游河道的冲刷,从而增加了下游河道的床沙质输沙量;事实上,裁弯工程实施后,在通过河道演变调整达到目前新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这部分新增的床沙质输沙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研究河段目前的平衡状态可概括为:上游河段保持动态平衡,中游河段通过极度冲刷、下游河段通过淤积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仅考虑河道比降与水流功率的变化并不能完全解释裁弯后研究河段的河道演变趋势,还必须同时考虑裁弯工程上游河段河道演变引起的上游河道来沙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浏阳河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分析,并以河工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为基础,运用河流动力学基本原理对浏阳河裁弯一个线路方案在水流条件及河床稳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裁弯后对上下游水位及河床演变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裁弯工程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荆江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工程实施已30多年.裁弯工程竣工后,对新河发展和老河淤积过程,裁弯段上游和下游河段的河道演变及水位变化等进行了长期的观测研究.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裁弯后新河按预期目标发展,老河相应淤积,老河同期淤积量大于新河冲刷量;裁弯后裁弯河段上游河道比降加大,河床冲刷,同流量的水位较裁弯前降低,其降低值自下游往上游减小,枯水期大于汛期;裁弯段以下至城陵矶河段未发生淤积,且略有冲刷,同流量的水位没有抬高,城陵矶至武汉河段在裁弯后至80年代中期曾发生淤积;裁弯后逐步实施新河及其上下游河段的护岸工程,目前下荆江河势总体稳定,裁弯工程效益得以长期发挥.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建成后下荆江河型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将遭受长河段、长时期冲刷,河床河性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时各河段的河型是否仍能保持,特别是最为关心的下荆江蜿蜒性河型能否维持,这对防洪和航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研究丹江口水库下游汉江弯曲(蜿蜒)河段的长期冲刷后的河床变形和河型是否变化以及荆江裁弯后下荆江中的蜿蜒性变化能够维持的基础上,结合三峡水库修建后的长期冲刷过程中,下荆江水沙及河床变化特点,较深入地研究了影响河型变  相似文献   

9.
采用二维数学模型,对成都市府河上游段河道裁弯取直工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弯颈落差全河段分摊和设置集中跌落两种不同裁弯取直方案对河道行洪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裁弯取直方案均会造成畸弯河道上游主槽水位降低和流速的增加,并引起老河湾水流动力的减弱;落差分摊方案对老河湾分流量及水流动力参数的消弱作用更大,上游河道水位降低更为明显;从流速沿程分布规律来看,设置集中跌落的裁弯取直方案将引起局部河段流速过高,对河道冲刷安全不利,且存在明显的噪声污染。但是,落差分摊方案将弯颈落差通过工程措施直接分摊到整治河段范围,更接近自然裁弯取直的河道演变过程,因此该工程方案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近60年渭河下游自然裁弯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下游是典型的弯曲型河道,过去60年频繁地发生自然裁弯,其触发原因、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缺少深入的研究。渭河下游的裁弯是河湾横向演变到一定阶段后在汛期洪水冲刷作用下发生临界突变,直接影响河道平面形态、上下游河床冲淤和局部河段的防洪安全。基于原型观测、水沙数据(1960-2013)和遥感影像(1990-2015),分析了渭河下游裁弯事件的水沙条件、影响因素和裁弯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原因。渭河下游发生的18次裁弯的主要原因是受三门峡建库后渭河下游边界条件的改变,包括潼关侵蚀基准面淤积抬高,凸岸边滩及内侧平原缺少粘性成分,抗冲性差,同时也受渭河下游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及其高含沙洪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然河流时刻都处在调整与演变过程中,冲积性平原河流表现尤其突出。在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塑造了顺直微弯单一河型、蜿蜒型、分汊型和游荡型4种基本河型。各种河型具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在演变过程中,往往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冲淤变化。如游荡型河道主流变迁,蜿蜒型河道撇滩裁弯,分汊型河道主支汊易位等现象。这些变化有的对人类有利,有的则对人类不利甚至带来巨大的灾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簰洲湾河段的河道概况、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河道历史的、近期的演变作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现有河势不变的前提下,本河段今后的演变仍呈凹岸崩坍、凸岸淤长、弯道更加弯曲、顶冲段下移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现有河势及实施裁弯工程两种规划整治设想,对于维持现有河势方案,河道整治工程采取平顺护岸型式,对重要险段进行守护,当采取裁弯工程时,应本着因势利导的原则,密切注意裁弯新河的发展,当新河发展到一定程度及进出口与上下游衔接较好时,及时采取措施,稳定新河及上下游河势,使裁弯工程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对裁弯后上下游水位变化分析及河势演变预估认为:裁弯会引起上游水位下降,这对在一定程度上级解由于下荆江裁弯引起的城陵矶以下河段的淤积、水位抬高将起积极作用,而下游水位则略有抬高,但不致影响防洪,工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近30年来实施下荆江裁弯工程和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后的河道演变进行了分析,预计三峡工程建成后,本河段总体河势仍将保持稳定,局部河段的河势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应加强河道演变观测,采取护岸工程措施,控制有利河势。  相似文献   

14.
下荆江裁弯与城陵矶水位抬高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本文根据下荆江裁弯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与洞诞湖水沙关系的变化;下荆江与洞庭湖出流相互顶托的关系;汇流口河段的河床演变。获得了裁弯后城陵矶枯水位抬高约1.0m,洪水位抬高趋势明显的结论,最后探讨了水位抬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自藕池口至城陵矶一段,长约240km,通称下荆江,属典型的蜿蜒性河段。解放前,由于对长江不加治理,使得两岸堤防失修,堤岸崩坍剧烈,河道摆动频繁,泄洪不畅,洪水泛滥。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综合分析本河道的特性和成因的基础上,根据“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重点整治”的原则,拟定了下荆江系统裁弯规划,有计划地进行裁弯。  相似文献   

16.
下荆江是典型的蜿蜒性河段。为了研究蜿蜒性河段的演变规律,为下荆江河道整治提供依据,我站成立以来,进行了长期的河道观测研究工作。其中1959年在碾子湾河段和1964年在来家铺弯道进行了重点观测,收集了较完整的天然弯道水流泥沙资料。本文对上述实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下荆江裁弯对荆江洞庭湖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唐日长 《人民长江》1999,30(4):20-23
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河湾实施裁变工程,沙滩子河湾发生自然裁弯,迄今已有20余年。裁弯后,荆江分流入洞庭湖的水量、沙星锐减、加速了江湖关系变化。根据原型实测资料,对裁弯后荆江河道和江湖关系演变、工程效益和对江湖防洪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指出1980年后,荆江河床已处于部淤平衡状态;洞庭湖口洪道和城陵矶-武汉河段泥沙淤2积问题对防洪影响较小,并对三峡工程运用后,进一步贯彻“江湖两利”方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本成型法裁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曹娥江五甲渡裁弯工程设计实践,通过实测资料分析与数学模型计算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蜿蜒性河道人工裁弯方法--基本成型法,主槽与防洪堤基本成型,新河部分土方人工开挖,其余部分借助水力自然冲刷,使得工程一气呵成的同时,工程量也显著降低,并能最快发挥效益,文章重点阐述了裁弯新河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其适用条件。按这一方法设计的上述工程已经开工。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下荆江裁弯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荆江与洞庭湖水沙关系的变化;下荆江与洞庭湖出流相互顶托的关系;汇流口河段的河床演变,获得了裁弯后城陵矶枯水位抬高约1.0m,洪水位抬高趋势明显的结论,最后探讨了水位抬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借助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黄河下游畸形河湾的形态、成因以及危害,研究了畸形河湾裁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畸形河湾充分发育的河段,在河湾的最窄处裁弯,裁弯比按37控制,裁弯成功的几率大,工程效益较高,在这类河段实施"引河法"裁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