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肟化装置膜分离系统的应用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环己酮肟生产中氨肟化装置膜分离系统运行不稳定的原因;提出了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膜分离系统膜管表面污染导致其运行不稳定,原因是生产中弱碱性条件下破碎的催化剂颗粒附着在膜表面形成沉积层。通过提高错流速率,稳定反冲压力,改变反冲方式和反冲介质等优化措施,可实现膜分离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电凝聚-膜滤组合工艺除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部队勤务特点,以除氟为对象,设计并运行了电凝聚一膜滤组合工艺除氟试验.结果表明,电流密度越大,出水F~-质量浓度越低;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出水F~-质量浓度、电极组电阻和出水pH逐渐增大,跨膜压力达到临界值所经历的时间逐渐缩短.当原水F~-质量浓度为5 mg·L~(-1),HRT为10min,电流密度为51.02 A·m~(-2)时,电凝聚-膜滤组合工艺除氟出水F~-质量浓度能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利用pH为12的NaOH溶液浸泡受污染的膜组件,膜的运行周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曝气量对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PCMR)处理含腐殖酸模拟废水工艺中跨膜压差(TMP)、料液有机物UV254及SUVA、膜污染指数(MFI)及膜污染阻力的影响,考察了空气和渗透液周期性在线反冲去除膜污染效率。结果表明:当曝气量从1.0 L/min增加到5.0 L/min时,光催化氧化效率逐步提高,光催化作用下PCMR工艺运行的MFI低于无光催化时的情况,曝气引起流体湍动及光催化氧化作用对膜污染都具有控制作用,当曝气量从5.0 L/min增加到7.0 L/min时,光催化作用对PCMR工艺中膜污染控制的效果相差不大,流体高湍动冲刷作用对膜污染起主要控制作用。PCMR工艺初始阶段膜污染程度较低,后阶段膜污染程度较高,当曝气量较高时,不能有效减缓不可逆膜污染。无论利用渗透液还是空气反冲,第一次反冲后的不可逆膜污染较重,而后多次反冲后的不可逆膜污染变化不大,也不能把第一次反冲后留下的不可逆膜污染消除,且渗透液反冲优于空气反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联用技术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试验,考察该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粉末炭改善膜通量以及防止膜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内活性炭浓度升高,工艺处理效果有极大改善,膜通量明显提高,反应器最佳活性炭投加量为0.5 g·L-1,工艺运行1110min,出水TOC、UV254去除率保持稳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8%、48.9%,膜通量降低缓慢,1110 min后通量为初始通量的70%.反冲洗对膜通量有所恢复,多次反冲后效果不明显,且反冲后破坏膜表面的滤饼层使出水水质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絮凝与浸没式超滤联用工艺处理集雨窖水,考察了影响氨氮和TP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与单独超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电絮凝与超滤联用工艺对氨氮的去除主要以电吸附为主,兼有Cl-间接电氧化的作用,而对TP的去除主要是电解产生的Al3+与PO43-反应生成难溶的AlPO4。当在极板间距10 mm、电流密度18.51 A/m2、电絮凝时间15 min的优化条件下时,对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47%和90.1%,比单独超滤分别提高了36.9和80.7个百分点,电絮凝对超滤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该联用工艺方便、高效,适用于农村分散式窖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絮凝-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及阻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对工业印染废水的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探讨了絮凝、超滤及絮凝-超滤联用对废水中COD和浊度等去除的效果,从膜通量和膜阻力的角度分析了絮凝对减轻膜污染的作用.结果表明,超滤具有较好的除浊功能,去除率高达92%,COD去除率仅43%,PAC投加量为50mg·L~(-1)时,单独絮凝对浊度去除率可达60.5%,但对COD去除率低于20%.絮凝-超滤联用不仅能提高产水水质,使浊度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9.8%和54%,而且对提高产水通量和减轻膜污染效果显著.通过阻力计算表明,直接超滤的阻力主要为可恢复阻力,不同压力下R_r/R_(ir)值均在0.7以上,絮凝+冲洗可大幅减小膜阻力,因而更适于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光催化作用对多通道陶瓷超滤膜去除水中腐植酸膜污染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催化陶瓷膜组合工艺,考察了不同光催化剂浓度下膜通量、污染物去除率、膜污染模式、膜污染阻力变化趋势以及在线反冲洗对膜通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催化可有效减缓陶瓷膜通量衰减程度,并提高污染物去除率;催化剂浓度为0.4g/L时膜通量衰减最小,最终相对膜通量达58.6%,催化剂浓度为0.6g/L时污染去除率最高,其中DOC为76.5%,UV254为87.3%,UV436为96.8%;光催化膜工艺在过滤初期经过短暂膜堵塞及过渡阶段后,膜污染以污染物在膜表面沉积为主;光催化可明显减低膜污染总阻力及可逆污染阻力;光催化作用下在线反冲洗对膜通量的恢复作用较小,但每次反冲前的膜通量衰减程度也小,使得在周期性在线反冲洗工艺中,光催化作用下的膜通量整体运行区间明显高于无光催化时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絮凝—电解耦合技术处理船舶生活污水,研究了电絮凝过程中电流密度、电絮凝时间、污水盐度、极板间距、污水初始pH等因素对船舶生活污水COD去除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自制Ti/SnO2-Sb2O3/β-PbO2-La电极深度电解处理电絮凝后的污水,并对电解过程中的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等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最佳电絮凝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到64%;在随后的电解深度处理过程中,当电流密度为0.06 A/cm2、电解时间为180 min时,COD总去除率为93%。  相似文献   

9.
为使炼油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厂区回用水的要求,采用电絮凝-电渗析组合工艺对其开展中试研究.中试处理规模为0.1 m3/h.中试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10,电流密度为10 mA/cm2,电解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电絮凝对总硬度、 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8%、97.9%,降低了对电渗析膜的污染.电渗析工艺控制淡...  相似文献   

10.
杨海燕  付凯  师路远  谭轶男 《应用化工》2022,(5):1296-1301+1305
采用电絮凝工艺快速处理初期雨水,探究极板材料、电解时间、静沉时间、电极连接方式、极板间距、电流密度和极板数量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对影响程度较大的3个参数(电解时间、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最佳操作条件。结果表明,电解时间和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呈极显著,在电解时间30 min、电流密度40 A/m2、极板间距3 cm的运行条件下,电絮凝法可有效去除初期雨水中的SS、COD和TP,SS去除率为92.46%,COD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5.46%和99.70%,吨水电耗为1.68 kW·h。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电渗析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MBR产水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采用电絮凝和臭氧氧化2种预处理方式对MBR产水进行预处理,考察2种预处理方式对离子交换膜污染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电絮凝预处理后的废水COD和吸光度分别降低26.1%、 14.5%,经过臭氧氧化预处理后的废水COD和吸光度分别降低28.0%、 87.8%,电絮凝和臭氧氧化预处理使得膜电阻比没有经过预处理时分别下降了7.74%和52.87%,臭氧氧化预处理对电渗析过程中膜污染现象的预防效果优于电絮凝技术;采用pH值为11的NaOH溶液可以有效地恢复离子交换膜的性能,清洗后的膜电阻和脱盐效率均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_3-BAC)-金属膜联用工艺去除水中污染物,探讨膜污染及膜清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联用工艺对浊度、菌落总数、D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96.2%、66.4%,出水颗粒总数低于100个/mL。恒通量(2m~3/m~2·h)终端过滤条件下,金属膜连续过滤60min后其跨膜压差由0 MPa升至O.7 MPa。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小颗粒污染物堵塞膜孔、覆盖膜表面,导致膜通量下降。采用膜滤后水反冲洗污染膜4 min(0.4 MPa),膜通量恢复率为86.4%;水反冲洗后分别采用2%柠檬酸和2%氢氧化钠对污染膜进行化学浸泡,通量恢复率均高于97.0%。  相似文献   

13.
采用以铁板为电极材料的电絮凝装置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研究了电流密度、絮凝时间、初始pH值等工艺条件对废水中Cr(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20mA/cm~2、絮凝时间为40min、初始pH值为4~6时,对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较好。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对电絮凝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废水中Cr(Ⅵ)的质量浓度、总铬的质量浓度、出水pH值均满足《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相关的排放标准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絮凝工艺处理石油裂化催化剂生产废水,考察了电解时间、电流密度、p H、极板间距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参数(初始p H=9.0,极板间距为1.5 cm,电流密度为25 m A/cm~2,电解时间为25 min)条件下,废水经电絮凝处理后,COD去除率达到30%以上。电絮凝主要成本为铝阳极损耗,为0.093 5kg/m~3,占总处理成本的59.57%。电絮凝法可实现对石油裂化催化剂生产废水的预处理,减轻后续生物处理单元的负荷。  相似文献   

15.
电絮凝处理海水中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电极和铝电极对电絮凝处理受污染海水过程中浊度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效率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海水工艺对浊度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可达85%以上,铝电极的处理效果要好于铁电极。对电絮凝处理海水过程中COD的去除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发现电絮凝处理海水过程中剩余COD值与电流密度呈二级反应关系,并拟合出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6.
电絮凝净化海水过程中电流效率和总磷去除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电极对电絮凝工艺处理受污染海水过程中电流效率和总磷去除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电絮凝工艺处理海水的过程中存在较高的电流效率,电流密度对电流效率的影响高于极板间距的影响;电絮凝工艺对海水中的总磷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总磷去除率能达到80.58%,且总磷去除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和通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总磷的剩余浓度与通电电流呈一级反应关系,并由此拟合出电絮凝处理海水中总磷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7.
电絮凝(EC)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无需添加药剂、污泥少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采用电絮凝技术处理模拟铬黑T(EBT)染料废水,研究了不同电解质及其浓度、电流密度、初始pH以及溶液初始浓度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对染料废水的色度和COD的去除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纯Al板为电极,染料废水浓度为100 mg/L,极板间距为15 mm,NaCl浓度为0.75 g/L,电流密度为10 mA/cm2,溶液初始pH为6的实验条件下,电解20 min,脱色率可达97.5%,COD去除率为61.3%。电絮凝过程中不仅可以产生有较强吸附作用的絮体,还可以产生能够破坏染料分子中发色基团的强氧化性物质,从而降低废水的色度和COD含量。因此,电絮凝技术在染料废水的处理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超滤膜污染问题,在微絮凝-曝气-超滤水处理工艺中,以自然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跨膜压差(TMP)的变化趋势来反应超滤膜污染过程,着重考察了在不同曝气量作用对膜污染速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以氯化铁为混凝剂时,曝气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微絮凝反应的进行,并且曝气的扰动作用可以抑制滤饼层的形成,从而减轻膜污染现象,但曝气量超过100 mL/min时,微絮凝产生的絮体会被气泡打碎,料液侧有机物再释放从而加重膜孔堵塞现象。曝气量100 mL/min的操作条件下,膜污染速率最低,适用于超滤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9.
韶晖  姚鹏飞  李晋  钟璟  蒋金龙 《化工进展》2013,32(5):1168-1171
采用阻力系列模型分析了膜污染主要来自凹土在膜表面的沉积,通过Darcy定律过滤模型计算,确定过滤过程的阻力主要来自滤饼层阻力Rg,约占总阻力的85%。实验结果表明,单一的物理、化学清洗方法不能达到理想的清洗效果,采用化学方法和反冲技术相结合的清洗方法,可使膜的纯水通量恢复至新膜的89 %以上,且多次的清洗效果稳定。考察了反冲压力、反冲时间和反冲周期等因素对陶瓷膜微滤凹土浆液强化过程的影响,确定合适的反冲操作条件:反冲压力0. 5 MPa、时间10 s、周期20 min。反冲技术在陶瓷膜微滤过程的膜污染控制和再生环节上起了重要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电絮凝-陶瓷微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水过程中的絮体基团及铝极板钝化层的成分。结果表明:电絮凝预处理对芳香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及化学絮凝预处理;电絮凝-陶瓷微滤膜工艺长期运行后,光滑的铝极板表面覆盖了一层致密的钝化层,阳极板钝化层的主要成分为Al(OH)3,阴极板钝化层的主要成分为Al(OH)3和CaC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