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对BIM技术在深基坑明挖施工、大型钢支撑周转、异性模版算量、施工管现场理等方面应用研究,以北京新机场土建预留工程项目为例展开深入研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运用BIM模型进行施工研究,并总结出一套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管理应用方法,指导施工现场应用实施,为后续项目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2.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信息化工具。通过三维可视化的设计方式,结合项目信息数据的录入,可多维度、各阶段地展示项目概况。以BIM技术在水泥厂消防管网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与传统管网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方式进行比较,分析BIM技术在设计建模、设计管理、多专业协作、工程造价、施工管理及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应用特点。实践证明,BIM技术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提高了项目各阶段的工作效率与准确性,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深入分析了BIM技术在施工管理阶段应用要点,以期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建筑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BIM技术拥有协调性、可视性和模拟性等特点,可以通过立体可视化的形式实现建筑物的形状,而且还能模拟工程建设的施工方案,进而为工程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土木工程的现场管理,降低因为施工错误引发的返工,增加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BIM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BIM技术和土木工程,然后介绍了BIM技术在土木工程行业应用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根据BIM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为我国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装饰施工管理中BIM技术的使用优势,例如虚拟可观、生成可用材料、改进设计方案等,随后文章介绍了装饰施工管理中BIM技术的具体应用,例如BIM技术在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运行维护阶段的应用,最后文章主要介绍了BIM技术的应用效果以及具体价值,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是BIM技术显著的特点,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安全管理效果。当前建筑施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安全风险隐患,为了保证施工作业安全地开展,应当积极发挥BIM技术的特点,提升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BIM技术因为具备可视化、协调性等特点,因而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在我国,BIM技术已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得到了应用。为推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从图纸设计、组织施工以及施工过程三个方面,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对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交通压力急剧增加,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管理,有效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BIM技术的主要特点为切入点,在深入分析地铁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BIM技术应用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BIM技术在地铁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旨在地铁机电工程施工管理中充分发挥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切实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政工程管理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方向不断发展,应用创新技术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智慧化和精细化程度,是市政工程行业当前研究及应用的热点。以某市政水厂改扩建项目为例,研究BIM技术及信息化平台在智慧水厂改扩建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以全专业BIM模型作为数据基础,校核、优化设计方案,形成智能化设计产品并进行数据的延伸应用;施工阶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助力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管控。应用BIM技术在建设过程中进行衔接与沟通,提升参建各方的沟通效率及协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安全管理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位居首位,施工阶段是安全管理的关键阶段、是安全事故频发阶段,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将引起建筑业第二次改革的BIM技术,其可视化、模拟性等优势在设计、施工等环节发挥巨大价值。鉴于此,本文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目的,以BIM技术为核心,探究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形成"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控制体系,重点解决危险源识别不全面、安全教育培训效率低、安全监控时间空间受限、应急救援不及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建设工程设计技术与管理水平也有着更大的挑战。作为建筑信息化新型技术--BIM技术,由于其具备的信息流转性、数据可视性及使用协同性等特征,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在建设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减少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失误及遗漏问题,而且可为以后施工作业过程提供指导,并可为建设工程竣工后的运维阶段提供可靠的可追溯的数字资产。本论文分析BIM技术特征,建设工程设计管理的BIM技术优势和应用情况,对BIM技术在气象观测站建设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BIM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设计管理应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铁车站施工所处环境复杂、主体结构复杂的特点,采用BIM技术对某地铁车站的建筑、结构、车站所处管线进行建模,通过BIM建模,完成施工图纸审核、管线迁改方案比选、工程量提取等工作,借助BIM施工管理平台实现地铁车站施工信息化管理。本文的研究为BIM技术在工程中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其概念的提出是在1975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BIM技术已经从概念普及阶段进入了应用普及阶段~([1])。BIM技术可应用在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将这三个阶段有机结合,提高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成本。BIM技术完善了工程建设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阶段的沟通和交流环节,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本文着重介绍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何科学地应用BIM技术,进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非常必要。鉴于此,本文提出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明确了BIM技术的几点特征,并提出了在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以及施工监控阶段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涉及到BIM技术的使用,包括为建筑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科学决策等提供合理依据;保障不同专业领域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以及精细化管理。可以说BIM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建筑全生命期内,各领域工作人员在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专业数据共享。本文简要介绍了BIM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所体现出的独特优势,重点从施工管理角度阐述了BIM技术在工程管理精细化、信息化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推广BIM技术已成大势所趋。在介绍BIM概况的基础上,提出施工阶段的BIM应用方案,基于某工程的BIM模型,通过虚拟施工、计划制定等,探讨BIM在施工阶段的进度、质量、成本等目标控制中的应用价值,使项目施工更加合理更加快捷。  相似文献   

17.
BIM技术进入我国十多年的时间,已从概念阶段向工程应用阶段推广。多地政府主管部门印发关于BIM应用的指导技术性文件,促进BIM技术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但是,目前阶段看来,BIM技术的应用多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在运维方面的应用还是风毛麟角。从建筑的生命周期来看,设计、施工阶段的周期只有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而建筑运维阶段往往要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交付使用后的运营期施工管理是一个很特殊的运维过程,能否将BIM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施工管理?应用此项技术目前面临哪些困难?这是本文想讨论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房建工程数字信息化技术的推进,传统的房建工程设计方法和施工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改进。BIM技术是在传统CA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集成技术,具有可视化、协同性、模拟性等特征,近年来不少大型企业开始推进BIM技术的应用实践研究。本人针对BIM在房建施工阶段中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体现BIM技术在复杂土木工程施工中的优势,现拟对既有文献资料及相关案例进行梳理,从而明确其在科学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的突出价值。通过研究表明,BIM技术以工程信息大数据以及信息化模型作为基础,它可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之中,利用BIM技术对详细施工情况进行模拟,并达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效果,无论是公路桥梁设计,还是地下工程建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造价管理、检测安装等,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BIM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具有可出图性、优化性、模拟性、协调性、可视性等特点,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为建筑工程的施工规划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了充分发挥BIM技术应用优势,应结合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要求,加大对BIM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严格把关各个环节,优化建筑工程BIM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水平。本文分析了BIM技术应用特点,阐述了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