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利用韩国青瓷坯体在1270~1290℃还原气氛下制备粉青裂纹釉。考察了不同坯体种类、釉用氧化铁含量对粉青裂纹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坯体应为收缩小,铁含量为1%~2%的瓷质浅灰色坯体有利于粉青釉的呈色和玉质感。随着氧化铁含量的增加,釉面由白色、粉青色、绿色最后逐渐向黄色色调过渡,并且釉面的裂纹逐渐由稠密向稀疏直裂纹转化。当氧化铁含量为0.020 mol时,由于釉面吸收了红光而反射出蓝绿光,因此釉面呈现粉青色(L*=65.18, a*=-6.67, b*=1.63)。从XRD和SEM结果可知:韩国青瓷坯体结构致密,釉面中存在很多细小结构的微气泡和未被溶解的石英相对光造成漫发射,从而赋予了釉面玉质感。  相似文献   

2.
南宋官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多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呈色机理,据有关文献记载,若以釉的化学分子式中铁氧化物的分子数来观察,亦是铁的分子数愈高,釉色愈深。其范围大致是:铁氧化物(Fe_2O_3+FeO)的分子数在0.020~0.025时釉呈粉青,在0.025~0.040时呈梅子青,在0.040~0.060时呈豆青,在0.06以上时呈深豆青或蟹壳青等色调。当然,影响呈色的因素颇多,例如在轻还原性气氛中烧成,釉便呈现“青中带黄”等等。对于这些众多因  相似文献   

3.
以铁、铜氧化物为着色剂,通过改变基础原料组成,在相同的烧成气氛下成功制备出红紫、蓝紫等色釉及复色花釉。以三角配料实验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色度分析等分析了铁铜色釉的呈色物理化学原理以及釉的组成、烧成制度对釉面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烧成气氛下,偏红色釉相比偏蓝色釉SiO_2含量较低而碱土金属及碱金属氧化物含量较高;铜红色和红紫色釉的差异仅仅是由于后者的成分中含有磷酸盐阴离子;当Ca_3(PO_4)_2被引入釉中,微纳米尺寸短程序分相结构形成结构色,同时聚集在微相中的Fe_2O_3高温下分解为Fe~(2+)和气泡,形成蓝色或其他颜色花纹;由于铜和铁着色元素具有多种着色特性,工艺参数与基础成分的微小变化使得釉面颜色和色调发生相应变化形成窑变现象;釉中多种化学色耦合了微纳米结构呈色,使釉的着色现象更为复杂多变,也因此增加了窑变的几率与呈色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无钴黑色釉     
黑色釉是一种名贵色釉,近代制造的黑色釉都是用化工原料如:铀黑、钒黑、以及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铬、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铬—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铜—氧化铬为系统的。铀黑、钒黑制黑色釉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否则呈黄色;铁、钴、铬等氧化物制成的虽不受气氛限制,但必须在石灰釉中,且釉中不能含氧化锌,否则易出现褐色调。辽宁硅酸盐研究所用鞍钢洗矿废料—北河泥,再加入工业氧化锰,建筑用的含铁红粉(一种工业氧化铁)等原料直接制成黑色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制了滑石质胎青釉瓷。对各种氧化物尤其是一价碱金属氧化物和二价碱土金属氧化物对青釉呈色的影响,找到了规律。从而配制了含铁的长石—滑石—碳酸钡质青釉,跳出了石灰质青釉的框框,使青釉呈色更为鲜艳青翠。探明了水蒸汽在青瓷还原烧成过程中具有强烈氧化脱碳和还原双重作用。因此,烧制青瓷单独通入水蒸汽或采用水蒸汽雾化喷咀,对青釉色调具有十分有益的作用。滑石质胎青釉瓷与传统青瓷风格不同,胎白透明,釉色明快淡雅,由于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可以制作日用餐具。  相似文献   

6.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青瓷素有“天青色”的美誉。从化学组成的角度看,汝釉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元素。汝釉具有低硅、高铝、高钙的特点,为汝瓷釉层中析晶—分相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理化条件。汝釉在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成,铁元素主要以二价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使釉面呈较纯正的青色。汝釉的烧成温度较低,降温过程可能较慢,有利于釉层中析晶—分相结构的形成,而析晶—分相结构导致的物理着色作用有助于釉面表现出蓝色乳光。  相似文献   

7.
历代霁蓝釉以钴土矿中的钴为主要着色剂,生产出来的成品呈色稳定、深沉且浑厚。但钴土矿中常伴生有铁、锰等杂质,导致霁蓝釉的成品率降低。本实验以方解石、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石英、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为原料制备霁蓝釉。通过单因素法来探究配方组成中氧化铁、氧化锰含量对霁蓝釉釉面呈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霁蓝釉中氧化铁含量由2.98%增至4.01%的过程中,釉色先由深蓝色转变成黑蓝色,在5.03%之后逐渐变成深棕色;氧化锰含量由2.56%增至6.58%的过程中,釉色先由深蓝色转变成深蓝灰色,在4.57%以后逐渐转变为银蓝色。  相似文献   

8.
正青瓷,是因在坯体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其呈色是由釉中所含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所致。具有脂玉般莹润而微微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的显著特点。这种色与质的独特融合难能可贵,其明净、温润、淡雅之美,几近自然之美玉。这是青瓷的共性,不同产地的青瓷风格也有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长期的艺术与生产实践逐步成熟的文化格调,宜兴青瓷也是如此。1"宜兴窑"青瓷的历史特色1.1."宜兴窑"青瓷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9.
低温快烧白炻瓷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制了烧成温度≤1230℃、烧成周期为六小时,K2O-Al2O3-SiO2系统低温快烧白炻瓷。试验证实了:一、滑石有助于白炻瓷的低温快烧,滑石来源方便,价格适中,因此滑石是低温快烧有效添加剂。二、在生料釉中引入熔块,产品釉层光亮,釉面针孔和波浪纹明显减少,提高了釉面质量。三、炻瓷瓷胎中含氧化铁、氧化钛偏高,在氧化焰烧成,釉面呈黄色调,欲使它呈白色,在釉中引入锆英砂、氧化锌乳浊剂是合适的。四、在上述釉中引入微量氯化钴,氧化焰烧成,釉面具有类似于“白里泛青”色调。五、在上述条件下制备的瓷胎X-射线衍射试验表明:该瓷胎中主要矿物是石英、莫来石。  相似文献   

10.
青花瓷是瓷都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它是以钻为着色剂在白瓷素坯上描绘纹样,施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任洁白光润的瓷面,透出鲜丽的青色花纹。所绘青料熔于胎釉之间,釉色晶莹,发色青翠,呈蓝色纹样的釉F彩,青白相问,具有幽静典雅、清新质朴的特色。青花瓷器装饰艺术区别于其它装饰,自成主体,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内涵,其强烈的艺术特征,鲜...  相似文献   

11.
青花瓷通俗简称青花。青花瓷是用含有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胎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灰釉),经1300度的高温用还原焰气氛烧造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纹饰。氧化钴作着色剂的青花料(最有名的苏麻离青)烧成后普遍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具有庄重典雅,浑厚天成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2.
杨晶  李哲  李亚敏  包启富 《江苏陶瓷》2023,(5):28-30+32
黑釉瓷烧制历史悠久,在宋代时期黑釉瓷发展达到顶峰,但早期黑釉瓷与宋代时期釉面色泽差异较大,除工艺、烧成等因素外,配方组成方面主要影响因素为着色氧化物以及助熔剂。通过单因素法探究配方组成中氧化铁与方解石含量对黑釉釉面呈色的影响,并借助色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手段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黑釉中随着氧化铁含量的增加,L*值先减小后增大,在7 wt%时L*值最低为8,同时由于过饱和氧化铁存在,釉面开始析出赤铁矿晶体;随着方解石含量的增加,釉中助熔剂含量提高,釉的熔融温度降低,着色剂熔解提高,釉面颜色由黑色逐步变为黄色,当方解石含量为11%时,L*值最低为4。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金属光泽釉已经应用于陶瓷砖生产中,市场上现已有黄色、银色、黑色、铜红和棕色等几种金属光泽釉。根据市场需要,经过多次试验,我们研制出釉面光亮并且带有金属膜的绿色金属光泽釉,其绿色金属光泽釉装饰炻质砖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及欣赏价值。近年来对金属光泽釉的研究很多,如在铅硼高碱或硼锌低碱透明釉中加入铁、锰、铜、镍、钛、钒等氧化物。这些氧化物相互配比并且过饱和,可以形成系列颜色带有膜或不带膜的金属光泽釉。笔者通过大量实验,最后确定在高铅高硼低碱的基础釉中过饱和锰、铜、铬、镍等成一定比例的绿色色基,烧…  相似文献   

14.
从工艺技术论越窑青釉瓷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家治  邓泽群  吴瑞 《陶瓷学报》2002,23(3):201-204
考古学家一般认为东汉至两晋为越窑的创始和发展时期,唐至北宋为鼎盛时期,南宋后即停烧。其产品风格虽因时而异,但还是一脉相承,可见越窑青釉瓷在长达近千年的烧制过程中历经创始,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全过程。越窑青釉瓷的兴衰固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其它因素有关,但它的工艺技术也应在它的兴衰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即是在对各地历代越窑出土的瓷片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从它的工艺技术角度讨论它的兴衰,越窑青釉瓷所用的原料始终没有多大变化,其中Fe2O3和TiO2的含量都比较高,致使胎呈不同程度的灰白色,釉呈青中带黄或灰的色调,更由于釉中含有较高的CaO,较低的K2O和Na2O。遂使它只能是薄层的玻璃釉,无法取得莹润如玉的效果。越窑青釉瓷的烧成温度则变化较大,低者只有1050℃,而高者可达1310℃,在刚兴起的东汉由于所用龙窑较小,其长度只有10m左右,其烧成温度可达1300℃,而到了宋代,由于龙窑的长度已增加到50m左右,致使他的烧成温度只保持在1100℃左右,这样的烧成温度对越窑青釉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制工艺的实际情况和变化以及宋代其它名瓷的兴起就在越窑青釉瓷兴衰的全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青瓷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青瓷,是因在坯体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其呈色是由釉中所含铁粉还原成氧化亚铁所致,脂玉般莹润而微微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有别于别类的最显著的特征。青瓷一直被称为"母亲瓷"。商代前期宜兴就开始出现原始青瓷,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中期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器型多为钵、罐、盂之类。内外均施薄釉,釉色偏黄,光泽欠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25种历代南、北方青瓷标本。对青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成温度以及显气孔率均作了详细测定和研究。历代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十分近似于浙江当地瓷石,但钛、铁着色氧化物含量较高。这表明青瓷胎是以瓷石和掺少量高含铁量粘土(紫金土)配制而成。从北方青瓷胎中含Al_2O_3较高推断,北方青瓷的胎主要是采用含铝量高的粘土原料制成,这也是大部分北方青瓷胎常常呈现多孔的原因。从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上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气孔多为开口气孔。 南、北方青瓷釉中的钙含量及其演变规律很相似。五代以前的钙含量为15~20%,北宋以后降低到15%以下,而钾、钠含量则有所增加,显示了北宋以后由石灰釉演变成石灰-碱釉的巨大进展。南北方青瓷釉中钛铁着色氧化物的含量也比较接近。然而,该两类釉的着色色调郤不十分相同,除与钛铁含量有关外,主要由于烧成气氛和基釉组成不同的缘故。 大部分青瓷釉中均含有少量P_2O_5,并随CaO含量成比例增长。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使用了部分动物性骨质原料有关。广西永福窑釉呈深豆绿色,这是釉中所含铜、铁混合着色的效果。釉中CuO含量为1.25%。 物性测试结果表明,东汉晚期越窑青瓷的瓷化程度都很高,其显气孔率在0.5%以下,扫描电子显微镜只发现一些闭口气孔,从物理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玻璃相的分子结构、显微结构以及铁元素的化学状态等,并总结其色彩异化与地域特色形成的本质原因。结果表明:五代耀州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K2O和CaO含量,有利于绿蓝发色和釉层中气泡的长大与排出,故釉色泛青且釉面透明度和光泽度高。北宋汝窑青瓷釉含有相对较高的Fe2O3和P2O5含量,正是由于P5+对Fe3+的反极化作用,增强了釉面的蓝色调。同时,釉层中密集的气泡、析晶和分相结构不仅提高了釉面的乳浊度,并形成了蛋白石效果。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基础釉组成与汝窑青瓷釉相近,显微结构也相似,但由于其SiO2含量高,促使釉熔体在非均相成核阶段气泡聚集体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乳浊度,并有利于釉面玉质感的形成。此外,烧成温度、埋藏土壤pH值以及制釉原料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差异,也会影响青瓷釉的外观,同时也是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Cr_2O_3为着色剂,代替传统青釉中的Fe_2O_3,并以磷酸钙为分相促进剂,成功制备出了与古钧瓷天青釉色相近的分相青瓷釉。利用色度仪、XRD、FT-IR、SEM和EDS,研究了不同磷酸钙加入量对釉色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引入磷酸钙后,釉熔体生成的晶体含量增多,使得釉面乳浊度增强。同时,釉中的分相液滴尺寸逐渐减小,使得瑞利散射现象产生的乳光蓝色加深,两者综合作用,减弱了Cr~(3+)绿,从而呈现出蓝青色调。然而,当磷酸钙加入量过多时,大量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阻碍了瑞利散射,釉面呈现出青白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佛山地区通用原料,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金属光泽釉的最佳组成。实验发现MnO2是发色主要氧化物;使色差减小的氧化物可同时增加光泽度。与以前金属釉配方相比,所需铅的含量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20.
南宋官窑青瓷釉呈色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色分釉色色调(颜色种类)与釉色饱和度(颜色鲜艳程度)两方面进行研究,釉色色调与主波长位置对应,釉色饱和度与刺激纯度对应,用穆斯堡尔谱分析,配以反射光谱测定,CIE色品图.及配位场理论分析研究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釉色色调,并试验烧成温度和釉层厚度对釉色饱和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南宋官窑青瓷釉的颜色主要受六配位Fe(2+)离子的dd跃迁与Fe(3+)离子的荷移光谱控制,前者的吸收带位置在1000nm左右近红外区,后者在230nm左右紫外区,两者共同决定南宋官窑釉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2)实验表明,控制南宋官窑青瓷釉色色调,关键是控制/Fe(3+)比值。/Fe(3+)比值增大,主波长位置移向短波方向,反之则移向长波方向。(3)实验表明,烧成温度提高和釉层厚度增大都使南宋官窑青瓷釉色饱和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