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铬锡红釉呈色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X R D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和电子探针( E P M A) ,研究了铬锡红釉的呈色机理,讨论了基础釉的组成和烧成制度对铬锡红釉的呈色品位和呈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Hou地区的原料系统研究了滑石、骨灰、ZnO和Fe2O3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瓷釉;少量引入滑石、骨灰、ZnO、和FeO3不会明显改变钧瓷釉的发色;过多引入滑石会导致釉的析晶而使釉的红色变浅;适量引入ZnO有利于釉色明度的提高,增强釉的乳光效果,获得浅紫红色的钧瓷釉,过量引入ZnO则会明显增中釉对短光的反射率而使钧釉紫红色调增强;过多的引入Fe2O3与骨灰都会降低釉对可见光特别是长波光的反射率而不利于钧红釉的呈色;Fe2O3的引入会使釉色偏向紫红。 相似文献
6.
分布在孔雀蓝琉璃瓦釉的玻璃基质中贯穿于整个釉层的放射状集束形晶体,在明代孔雀蓝琉璃瓦釉的新研究恢复再现的孔雀蓝琉璃瓦釉中均有极为相似的共同结构特征,是其呈色的主因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近代物理手段,诸如穆斯堡尔谱,电子自旋共振谱等均不能确定铜的价态.因此,给铜红釉呈色机理分析带来了困难.本文利用物理化学热力学参数状态图,对钧釉呈色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验证,最后用俄歇谱仪判定铜的价态范围,讨论了铜着色机理.另外,还通过动力学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还原呈色的时间,彼此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基釉组成,特别是碱成分、F成分、中性氧化物成分对低温硒镉红釉之始熔点、化学稳定性及呈色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理想的硼酸系CdS—CdSe低温硒镉红釉基釉组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工艺试验与微观结构研究两方面初步探讨了嫣红釉的呈色机理,并认为嫣红釉的呈色主要是由于均匀分布在基础釉中的Se、Cd、S固熔体所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分相呈色陶瓷釉的特性及呈色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R2O-Al2O3-SiO2-P2O5(R2O为Na2O,K2O,L2O;RO为CaO,MgO等)系分相基础釉中引入不等量的Ca3(PO3)2、滑石、石英和方解石,研究了以分相微珠结合基础釉基色获得不同釉色的方法.以四角配料实验法、能谱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分相法呈色的物理光学原理以及釉的组成、烧成温度对分相微珠及呈色现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分相釉的呈色机理符合Rayleigh散射及Mie散射规律,即当分相微珠尺寸小于100 nm时,釉层以Rayleigh散射为主,釉色呈蓝色;而分相微珠尺寸大于入射光波长时,则以Mie散射为主,釉色呈乳白色;控制分相微珠尺寸及分布状态是获得分相色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实验以釉石、红土、草木灰、长石等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以松柴为气氛还原介质,在电柴两用窑炉中烧制出不同呈色的油滴釉。采用CIE L*a*b*、XRD、Raman、SEM、EDS、XPS等测试手段,探究不同冷却气氛浓度对油滴釉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0.024%,CO浓度为0.18%时,釉面析出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以微米级取向杂乱的ε-Fe2O3晶体的化学色为主;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8.16%,CO浓度为19.18%时,釉面析出银白泛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是由取向较好的α-Fe2O3晶体对光的全反射和α-Fe2O3晶体的化学色耦合而成;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10.55%,CO浓度为23.36%时,釉面析出银蓝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由大小约50 nm斜立薄片状的Fe3O4晶体产生瑞利散射的乳蓝色和对光反射产生的亮银色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紫砂土为铁源并引入Ca3(PO4)2与Sn O2双添加剂制备艺术釉。利用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探究添加剂对其釉色、显微结构及艺术纹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的引入除改变铁离子存在形式外,也有助于不规则蓝色花纹的产生。当引入Ca3(PO4)2时,部分铁离子被还原,釉面呈蓝黄色且出现少量蓝色花纹;而同时引入Ca3(PO4)2与Sn O2会使得对铁离子的还原性加强,Fe2+与Fe3+的比值增加,釉面呈蓝绿色,花纹明显且明度值L*变大。釉玻璃体中存在的Fe3+―O―Fe2+是呈色因素之一,液相分离形成的结构色是辅助色,二者结合使釉面更为美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