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字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一系列顶层设计与高规格表态表明,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将有效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法律要素本身也伴随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主体、客体和权利义务关系。我国网络法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面对数字时代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挑战,立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亟待从立法目标、立法路径上予以调整,提升网络立法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道龙 《数字化用户》2020,(14):0010-0012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实体经济产业也迎来了全方面的变革,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不过相对于消费等领域的数字经济应用和推广,我国传统农业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应用还有待提高,目前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努力推动数字经济尽快融入实体经济,是提升区域经济新发展,构建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加快大数据背景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将是我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指标并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国内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深入了解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依据,构建了经济效益、绿色生态、中小企业发展、开放创新4个维度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经济强国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芯片自给率达到70%目标,国家对于芯片产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芯片产业链构成、发展史和现状、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芯片产业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又滑入低谷期后,再次踏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当前我国在芯片产业链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均存在不同的技术壁垒、人才匮乏、产能不足等制约因素,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道阻且长,需要国家进一步优化芯片产业发展环境,从金融、财政、税收、投资融资、企业设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审批及建设进出口、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开放市场等多个方面加大对芯片产业相关企业和人员给予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同时需要各地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和相关措施,为整个芯片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以期我国的芯片产业能够在未来5-10年内高速高质量发展起来,快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孙克 《世界电信》2017,(3):31-36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突破爆发的历史交汇期.实体经济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经济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显著提升,产业组织形态和实体经济形态不断重塑,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但同时,数字经济发展中结构发展失衡、转型发展失调、融合发展失序、市场发展失范等问题逐渐显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面临全新挑战.因此,需要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从供需双侧发力,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7.
8.
数字经济以数字化丰富要素进行供给,以网络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产出效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驱动力量。首先阐述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数字经济规模化高速增长和数字经济显著带动就业的现状,最后重点介绍了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下一步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政策环境、加强要素保障,从而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丰富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对于淮安市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继而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确把握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切实找准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是当今时代驱动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的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各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寻找珠海发展数字经济的理论支撑及现实需求,采用SWOT分析法全面论述珠海数字经济的现状,提出顶层战略设计、创新人才驱动、优化数字生态、智能制造赋能、引导企业转型等推进珠海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 《中国信息界》2005,(2):i002-i003
1月: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高技术对科技能力提升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电视技术》2007,(10):15-15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信息化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传播正在从单一形态向多元形态、从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从自成体系向开放体系方向转变.三网融合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推进三网融合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经济、文化、信息.广播影视等多个领域.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于2006年伊始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新  相似文献   

16.
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和快速发展,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扩大数字经济规模,提升产业规模效益,激发企业需求和创新,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以下简称科技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推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再上新台阶。2020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一是支撑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是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是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政策体系初步构建,规模效应初显,企业集聚效应凸显。当前,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面临各地产业园区统筹规范性不足、区域间马太效应明显、规划建设前瞻性不足、数据融合应用障碍及安全风险等问题。建议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顶层设计,支持产业园区开展数据融合应用探索,鼓励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跨区域交流合作,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2005,29(12):I0001-I0001
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第五届)12月2日-3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这届盛会以“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主题,广泛探讨业界焦点问题,同时揭晓了“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信息界》2023,(3):7-7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下,抓住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发展机遇是我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其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新征程,只有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人才引领驱动”发展策略,建立健全人才引领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限制人才发展的束缚,才能进一步有效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