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信息界》2023,(2):76-7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而政务信息化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驻马店市通过城市门户APP项目“咱的驻马店”的建设,加快推进政务信息整合共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服务体系。APP建设内容“咱的驻马店”APP应用架构于智慧城市核心支撑平台和行业系统之上,是面向全市市民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云平台,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实名认证,  相似文献   

2.
《中国信息界》2023,(3):70-71
<正>自2020年以来,甘肃省武威市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为更好地实现数字惠民,天马行市民云APP建设启动。天马行市民云是武威市委、市政府打造的权威规范、高效便民、安全可信的跨部门、跨平台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天马行市民云APP注册实名用户130万人,基本覆盖武威市三县一区(人口约146万人),覆盖率高达89%,月活跃率30%以上。  相似文献   

3.
董正浩 《通信世界》2023,(22):32-3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系统谋划,数字中国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首次提出了“2522”整体框架,使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得到了全面提升。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框架与“2522”整体框架充分衔接、过程统一,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数字中国的全面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经探索期、调整期、突破期,目前已经进入以“精细治理、全面融合”为特征的融合期。在城市需求增长和技术成熟“双轮驱动”下,各地方政府积极探索,通过数智赋能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少科学、系统、长效的评价指标问题,对新型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概念,给出了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指标的设计原则,详细阐述了优政、惠民、兴业、强基、保障措施、地方特色、市民体验7个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级指标及其因果关系。从而可用于指导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实施、运营与持续改进等活动,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信息界》2023,(6):114-115
<正>为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天津市武清区启动了“智慧武清”建设。其中,一期建设主要构建了“1+3+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1”即城市大脑;“3”包括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公共安全3个重点专项应用建设;“1”是一套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设与运营支撑能力体系,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将武清打造成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引领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信息界》2014,(10):18-18
<正>主办单位:中国信息界杂志社沙龙主题:城市大气监测与雾霾治理、智慧城市建设投资、信息惠民、信息消费、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中国云基地版图分析、政务云平台建设、北斗应用与智慧城市、大数据、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国土、智慧应急等。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智慧城市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载体和主要内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作为我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城市“样板”,在《河北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引领下,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在电子政务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数字孪生在智能制造、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日本、法国、新加坡、美国等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应注重顶层设计、夯实底座、应用突破、多方参与和基础支撑,着力优化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政策环境,拓展特色应用场景,构建融合统一的数据底座平台,推动政府主导,倡导社会多方参与共建,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数据和知识释放的扩散效应,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统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衢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为背景,研究基于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弹性可控云架构,从而实现智慧化区域政务云平台建设。与此同时,本文还研究了面向社会治理的“大集中、大共享”方式及安全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为区域政务及杭州亚运会等提供新型智算平台,提升了企业及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步伐,也为全省区域算力共享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姜吴江 《数字化用户》2020,(28):0001-0003
新型智慧城市进入高质量特色发展阶段,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经济社会呈现“五纵三横”特征,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四五”开启中国绿色发展新篇章,“绿色化”与“数字化”“智能化”的协同成为了“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发展方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抓手。论述了“双碳”战略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通过对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数字基础设施、智能中枢、智慧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梳理出与“双碳”战略相关的建设内容,最后提出了“双碳”战略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县域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承载着高质量发展的特殊使命.而智慧城市建设正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各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县域已是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空间.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县域智慧城市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开启了“数字中国”的实践之路.按照“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我国将陆续推进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说,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即将迎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2.0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视频资源的应用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感知视频云的应用更是使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当前对视频资源的应用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文章研究智能感知视频云系统架构及其在新型智慧城市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新型智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管网基础设施被喻为城市的“神经”和“血管”,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是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提高城市承载力的有效形式。在国家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推进城市管网基础设施智慧化已势在必行;但在此过程中依然面临多重困难,亟需从智慧化的标准、技术瓶颈与智慧城市统筹建设等方面发力解决。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信息化建设应重点推进八大领域,即构建泛在、“智慧”青岛网络基础;完善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电子商务建设,促进新型网络经济发展;建设数字海洋城市,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化“两化”融合,加速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方面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深化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社会;构建产业联盟,加速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等。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数字政府的建设勾画了蓝图。数字政府建设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明确要“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第一步,政务云是重要的建设根基,是提升政府在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履职能力的关键一环。政务云承载的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核心资源,不仅仅是等级保护对象,也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9.
《通信世界》2016,(33):54-55
最近,鹰潭市再次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依托华为基础ICT设施开展的智慧政务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足不出户的“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到15分钟便民服务圈,从社保统一征缴到市民安全感的全面提升,从政务水平优化到以景区无线网络为代表的智慧产业拉动,一座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的城市已现雏形.“互联网+鹰潭”的新型智慧城市理念,正在成为鹰潭市的又一张金色名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信息界》2015,(1):69-75
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工作是针对国务院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就信息消费、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等一系列文件精神进开展的,旨在通过创建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指数,对我国智慧城市惠民服务的现实情况进行系统量化监测及评价,进而促进引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