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速公路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与分析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简称《导则》)对高速公路工程的适用性,运用《导则》对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并与类比法测算结果进行对比。测算结果表明,路基工程区、附属设施区和弃渣场区是该项目土壤流失最多的区域,大部分土壤流失发生在施工期;采用《导则》与类比法得到的土壤流失量测算结果差异主要表现在工程开挖面区域,其余土壤流失类型下的测算结果差异较小;《导则》在线型工程水土流失预测中的运用稍显繁杂,而对于点状工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文中以京抚线台安县双井子至邢台段建设项目为例,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测算导则,预测和计算施工期土壤流失量,阐述土壤流失测算导则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计算流程、参数和编制方法等,为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巴彦淖尔市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按照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测算导则的相关内容,预测和计算土壤流失量,分析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测算导则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计算过程和编制方法,为同类型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水土流失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发建设项目水流失量预测及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建设项目建成后往往使地表大面积硬化,从而改变项目区入渗、蒸发、地表径流量和特性。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仅预测土壤流失量的现状,认为应开展水流失量预测。鉴于水流失量预测及其危害分析工作过去尚未开展、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较少的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设项目水流失量预测范围、单元划分的原则及预测方法和预测参数的获取途经等。  相似文献   

5.
马新利 《山东水利》2022,(1):66-67,70
本文以德惠新河治理工程为项目背景,结合现场实地调查结果,依据项目工程布局、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等因素,确定防治责任分区.通过水土流失预测分析,得到德惠新河治理工程扰动地表,测算得出破坏水土保持面积、工程建设期产生土壤流失量、新增土壤流失总量等,为设计水土保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地表扰动的内在联系,提出地表扰动类型的概念;针对项目施工进度快、线路长、扰动变化大的特点,施工期各阶段扰动类型通过定期巡查方式确定,面积采用GPS技术测定;采用一点多方法比较及多点监测确定不同类型的侵蚀强度;以扰动类型动态监测及其侵蚀强度监测为中心,实现了防治责任范围、土壤流失量、防治效果等验收指标的监测,为工程水土保持验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坡度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建设项目形成大量的弃土弃渣,即工程堆积体,坡度陡峻,物质组成复杂,土体多含石砾,且较为松散,具有区别于自然坡地独特的侵蚀机理与水土流失规律。通过对野外工程堆积体的下垫面进行概化,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黄土区坡度在15°~35°条件下的工程堆积体地形坡度因子S值进行了修订。在明确定义我国工程堆积体标准径流小区和坡度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区工程堆积体地形坡度因子的幂函数和三角函数关系式,得到了坡度在15°~35°之间的坡度因子S值的查算表,并建立了土石体类型条件下坡度因子Si与纯土体类型条件下坡度因子So和石砾含量Pi之间的线性关系式,以期为黄土区工程堆积体水蚀测算模型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土石混合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体成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准确、快速测算其水土流失量是迫切的社会需求。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值,提出了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标准试验小区定义,坡度设定为25°。以此为标准,测算出黄土质重壤土娄土纯土体,石砾含量10%、20%、30%土石混合体的可蚀性K值分别为0.0224、0.0208、0.0188、0.0074 t·hm2·h/(hm2·MJ·mm);分析得出,随着石砾含量增加,土石混合土质可蚀性K值呈线性减小。以纯土体类型为分析基准,建立了不同含石量条件下的土质可蚀性因子Ki与纯土体土壤可蚀性K0和石砾含量Pi之间的简化转化关系式,以便在有关地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控制因输变电类开发建设项目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加强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以武汉戴家湖110 kV输变电工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由于实施了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项目区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降低,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符合预期防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吴晓  吴宜进 《人民长江》2011,42(4):98-101
为控制因输变电类开发建设项目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必须加强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以武汉戴家湖110 kV输变电工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对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指出,由于实施了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项目区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降低,土壤流失量明显减少,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符合预期防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海南省水土流失进行测算,首先对全省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InVEST模型研究了海南省水土流失现状,测算出海南省水土流失程度数据,结合无人机航测和外业调查系统获得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情况,进行了水土流失重点工程实施,并针对各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问题制定管控规则。  相似文献   

12.
鲁中南低出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研究对象,对蓄水保土效益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减弱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的效果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经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与未经综合治理的小流域相比,其平均土壤流失量比未经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平均土壤流失量少13.73%,其平均径流系数较未经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低31%.此外,其完善的水保措施在减弱地表径流、削减洪峰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大于未经综合治理的小流域.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糯扎渡水电站弃渣场坡面土壤流失规律,选取移民安置工程中未采取拦挡及植被恢复措施的22个弃渣场坡面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流失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弃渣场坡面土壤流失量随着坡度及坡长的增加分别呈现二次函数及对数函数增长规律;土壤流失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而与土壤总孔隙度及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加均呈现对数函数降低,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呈不规律性。结合相关分析,筛选出7个显著及极显著影响土壤流失量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土壤流失量参数α及影响土壤流失量各因子的综合参数β,并构建了回归模型,为土壤流失量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现状,在充分考虑建设项目扰动堆积体物质特殊性的前提下,引入了土壤可侵蚀面的概念,并对开发建设项目的可侵蚀面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组合数学原理,利用侵蚀产沙函数和可侵蚀面的模块组合,建立基于可侵蚀面类型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最大特点就是精度高、计算方便,所用参数容易获得,所得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5.
美国依阿华大学和德克萨斯理工学院的水土资源专家,通过卫星调查资料和测算分析证明:目前地球上的水土资源损失已相当严重,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水上资源危机。地球上的水土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资源。据测算,如果每英亩地表土的年流失量在4吨以下时,基本上可以通过自然风化的再造速度来平衡。但现在每英亩的年土壤流失量已达到6.8吨以上,这就大大破坏了土壤自身的生产能力,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世界水土资源在100年左右即可丧失殆尽,前景是不堪设想的。造成地球水土资源损失严重的  相似文献   

16.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和设计的基础,是对主体设计提出修正意见,乃至评价开发建设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及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依据。文章以"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及引道工程"为例,采用类比工程实测资料计算项目建设扰动后的土壤侵蚀强度,然后根据工程建设前后土壤侵蚀模数的差值计算新增土壤流失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区域防洪排涝标准,构建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寿光市实施了弥河防洪治理提升工程。文章对工程建设区域进行了建设期扰动地表面积、损坏水土保持面积、弃土弃渣量、临时堆放量、建设期土壤流失量等调查,对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根据分析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GNPS及GIS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国湖 《人民长江》1998,29(4):20-22
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GNPS把流域划分为正方形网格单元,对各单元独立计算其降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用连续方程进行迁移演算,在流域出口累计总土壤流失量及其携带的污染物量。模型简单实用,对资料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19.
工程开挖面特征及土壤流失量快速监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开挖面是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之一,准确、快速监测工程开挖面水土流失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全国四大片区不同工程类型开挖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分类体系,根据下垫面物质分异特征,分均质面和非均质面,根据有无汇水影响,可进一步分为有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开挖面下垫面一般紧实度高,干密度大,坡度大多在30°~70°,坡长主要为10 m左右,开挖时间大多在2 a之内。经分析推导,界定开挖面土壤流失量的监测精度为t,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沟蚀。综合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点,确定工程开挖面土壤流失量监测重点对象为有汇水影响、出现沟蚀、2 a内的开挖面已发生的土壤流失量。在综合比较现有监测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快速监测最宜采取三维激光扫描仪。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沉沙池设计现实需要,分别依据不同类型工程区的地表土壤颗粒级配条件,应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参数和方法,取得不同的设计结构选型,通过结构优选可行性分析和现实工程应用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工程沉沙池设计选型的适用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