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介绍了流化催化裂化(FCC)再生烟气特点以及超重力技术对胺液吸收法CO2脱除率的影响。与其他有机胺液吸收剂相比,N-甲基二乙醇胺(MDEA)实际应用较多,选择MDEA法所得到的CO2脱除率等相关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对MDEA法的模拟计算结果显示:MDEA法CO2脱除率约为70.45%;引进超重力技术后,在不同的CO2初始浓度下CO2脱除率均可达到90%;随着离心加速度的提高,CO2脱除率在达到峰值后基本保持不变。对FCC再生烟气胺液吸收法碳捕集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模拟了石油化工废气排放过程中高浓度CO2(50%,体积分数)尾气处理场景。对伯胺和叔胺溶液进行复配,建立了兼具快速反应性能和高吸收容量的混合胺钛基纳米流体。自主设计并搭建10 t/a规模填料塔CO2吸收-解吸循环试验系统,考察了纳米流体吸收剂在填料塔中的CO2吸收-解吸综合强化机制。研究发现,相较混合胺而言,纳米流体吸收剂最大可提升40%的吸收-解吸循环容量。提高贫液中的CO2负载会削弱纳米颗粒对吸收剂捕集CO2性能的促进作用。当CO2负载达到0.4 mol/mol(1 mol胺负载0.4 mol CO2)时,纳米流体吸收剂的体积总传质系数和混合胺吸收剂基本一致。体系中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液相内部形成微对流,可提升捕集体系的CO2吸收性能。但当纳米颗粒质量分数超过0.12%时,液相中的微对流和固体穿梭效应会因粒子团聚而削弱。因此,需要在循环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团聚的纳米颗粒进行分散。如何通过耦合外部扰动...  相似文献   

3.
炼油企业催化裂化装置的CO2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占比很高,相应的烟气CO2回收治理技术却鲜有报道。醇胺法酸性气体脱除工艺(醇胺法)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净化等领域,是一种脱碳效率高、再生能耗低的成熟脱碳技术,可考虑应用于再生烟气脱碳过程中。利用Aspen HYSYS软件模拟醇胺法再生烟气CO2吸收和解吸过程发现:混合胺液的组成和浓度会影响再生烟气CO2的脱除效果,适当提高吸收压力及温度有利于吸收过程的进行;富胺液解吸过程的能耗主要取决于解吸率及操作压力,在解吸温度不高于胺液降解温度的条件下,应适当提高解吸压力。  相似文献   

4.
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以(NH4)2SO3-NH4HSO3混合溶液作为吸收剂,对模拟烟气中的SO2进行吸收实验研究。考察了吸收液pH值、旋转填料床转速、液气比及入口SO2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2脱除率随着吸收液pH值、旋转填料床转速和液气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并得出了适宜的操作条件为:超重力旋转床转速1000r/min,液气比(L/G)为3L/m3~4L/m3,吸收液pH值为6.0~6.5,入口φ(SO2)在1000×10-6以下,在此条件下,脱硫率可以稳定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5.
有机胺化学吸收法具有CO2脱除率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碳捕集技术。然而传统有机胺化学吸收法也存在再生能耗高、吸收性能不足等问题,因此再生能耗低、吸收性能良好的碳捕集技术的开发成为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相变吸收剂具有吸收CO2后可相变分层的特性,相变吸收剂通过减少吸收液再生体积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成为新一代有机胺化学吸收体系研究的核心。介绍了传统相变吸收剂(液固相变吸收剂与液液相变吸收剂)和新型相变吸收剂(离子液体相变吸收剂与纳米流体相变吸收剂)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单乙醇胺溶液,相变吸收剂体系的CO2吸收容量和循环容量有较大提高,并且再生能耗更低。通过对研究进展的深入分析,指出了相变吸收剂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柠檬酸钠法脱除低浓度SO_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以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为吸收液进行模拟烟气中SO2吸收的实验。考察了超重力因子(β)、液气比(L/m3)、入口烟气中SO2质量浓度、气体流量、吸收液中柠檬酸浓度、pH值等对SO2脱除率(η)和气相传质系数(KG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η和KGa随超重力因子、液气比(L/m3)、吸收液中柠檬酸浓度和pH的增加而增加,随入口烟气中SO2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随气体流量的增加而降低。采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用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吸收SO2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吸收液中柠檬酸浓度1.0mol/L,初始pH 4~5,液气比3L/m3~7L/m3,超重力因子54.53~90.14。在此条件下,出口气体中SO2质量浓度低于80mg/m3,η稳定在98%左右。  相似文献   

7.
CO2泡沫压裂技术具有低伤害、易返排、节约水资源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开采,但目前CO2泡沫压裂液井筒流动模型大多只考虑气、液两相,忽略了支撑剂固相对CO2泡沫压裂液流动性的影响。通过体积平均法将支撑剂固相与CO2泡沫耦合建立气-液-固三相CO2泡沫压裂液井筒流动计算模型,并与现场压裂井实测温度数据对比,温度平均误差仅为2.7%,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实例计算表明:支撑剂固相会使CO2泡沫压裂液井筒压力升高,井筒内温度和压力随支撑剂体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体积分数从0增加到0.3,井底压力增大9.0 MPa;泡沫质量增加会明显增大井筒内CO2泡沫压裂液温度;增大质量流量会导致温度和压力降低,质量流量增加10 kg/s,井底压力降低5 MPa、温度降低0.4℃。研究成果可以实现CO2泡沫压裂井筒气-液-固三相流动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耦合计算。  相似文献   

8.
针对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制备的合成气具有温度高(>200℃)、压力大(3.35 MPa)、饱和含水量大及组分复杂(含CH4、H2、CO2和CO等)的特点,设计并采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地下煤合成气中CO2的脱除和H2的提纯。地下煤合成气经过二级膜分离单元的处理,实现了CO2/H2与CH4的分离并得到了脱碳净化气,其中CO2含量(物质的量分数)≤3%,该膜分离工艺所需能耗为0.297 k W·h/m3。使用醇胺吸收法处理CO2/H2混合气,并通过配方溶液筛选、工艺流程优化和校验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研究,最终得到了H2纯度(物质的量分数)≥99%的产品,该醇胺吸收法的能耗为0.341 k W·h/m3。使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处理复杂工况的地下煤合成气,可得到脱碳...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厂烟道气CO_2吸收设备效率低的缺陷,从气液吸收平衡机理出发,提出旋转吸收填料塔和静态折流板式吸收填料塔,并自行搭建实验台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采用体积组成为20%MDEA+10%TETA+70%H_2O的混合胺液为吸收剂,以V(CO_2):V(N_2)=3:17的混合气为模拟烟气,在混合胺液温度40℃,模拟烟气流量0.5m~3/h的条件下,研究混合胺液流量、液体分布器转速及填料高度对模拟烟气中CO_2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折流板式吸收填料塔具有更高的CO_2吸收效率,实验所得最高值达88.7%。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开发合适的有机胺脱碳溶液。方法 分别以PZ、1MPZ、HEP和AEP为吸收剂,考查了哌嗪类有机胺溶液的CO2吸收/解吸性能。结果 PZ溶液和AEP溶液的CO2吸收性能明显优于1MPZ溶液和HEP溶液,但二者的解吸率相对较低,不利于有机胺溶液的循环使用。1MPZ溶液解吸率虽大于85.00%,但其易挥发性导致CO2循环吸收容量大幅降低,从而使其工业应用受限。而HEP溶液的解吸率约90.00%,且经4次循环吸收/解吸实验后,其CO2吸收容量和解吸率变化幅度低于1%。结论 HEP溶液性能稳定,更适用于工业CO2捕集过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催化裂化装置的碳排放占炼油厂全部碳排放的30%~50%,再生烟气作为二氧化碳(CO2)的主要来源,具有烟气流量大、CO2浓度低的特点,导致传统的再生燃烧后捕集工艺操作成本高。为高效低成本捕集CO2,结合再生烟气处理流程特点,提出了再生器CO2原位富集工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和流程模拟对该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讨论了新工艺对原有设备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2原位富集工艺可以保证再生器内气固两相的正常流化,并将再生烟气中CO2体积分数富集到85%以上,理论干烟气CO2体积分数可达到93%以上。再生烟气组分浓度的改变对后续余热锅炉、烟机、省煤器、脱硫脱硝塔等关键设备影响较小,无需更换现有设备。该研究将为再生烟气CO2富集和捕集提供新的工艺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南海北部边缘盆地为例,选取典型火山-幔源型CO2气和不同有机成因CO2气的碳同位素值作为端元,模拟计算了2种成因CO2气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碳同位素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有机成因CO2的同位素值(-10‰~-25‰)和初始有机成因CO2气含量(0.5%~2.0%)如何变化,当CO2气含量小于10%(摩尔分数)时,混合后的δ13CCO2值随总的CO2气含量增加而迅速增大;而当CO2含量超过约10%(摩尔分数)时,δ13CCO2值增加缓慢,最后都迅速趋近火山-幔源型CO2的端元碳同位素值(约-4‰)。该模拟结果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世界上所发现的火山-幔源型CO2气为主天然气藏,其CO2含量多高于10%(摩尔分数)或15%(重量分数),其碳同位素值大都介于-4‰~-7‰之间。模拟结果与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和珠江口盆地实测CO2气的碳同位素值变化趋势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HNO3/H2O2酸性氧化吸收液对含NOx模拟烟气进行脱硝处理,并以脱硝后的吸收液作为微藻养殖的氮源。分析吸收塔填料高度对烟气脱硝效果的影响;考察烟气中金属离子含量、微藻培养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和pH对吸收液中H2O2分解的影响;探究HNO3/H2O2用于蛋白核小球藻培养所需氮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吸收塔中加载填料能够增强气液接触效果,在保证脱硝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液气比;烟气中的铁、钴、镍离子易导致H2O2的分解;含微量元素的微藻培养液、弱酸性培养环境有利于H2O2分解;用HNO3作氮源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率比用NaNO3作氮源时更高,氮源中含有少量H2O2不影响微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主设计的绝热反应量热仪测定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哌嗪(PZ)以及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在不同条件下吸收CO2的反应热,考察了CO2负载量、总胺质量分数、温度、压力及混合溶液的配比等对吸收反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MDEA溶液的反应热明显低于PZ和AMP,其反应热范围为50~55 kJ/(mol CO2),而PZ和AMP的反应热范围为65~70 kJ/(mol CO2);各影响因素对反应热变化规律影响程度不同,其中醇胺种类影响最大,其次为CO2负载量。在MDEA溶液中添加PZ或AMP构成的二元复配胺液,其反应热相比于MDEA溶液分别提高了5~10、10~12 kJ/(mol CO2)。在二元复配胺液38%MDEA+2%PZ基础上,分别加入AMP、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以及三乙胺(TEA)构成的三元复配胺液中,加入MEA和DEA后反应热升高较为明显,分别达到了78和73 kJ/(mol CO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模拟超重力CO2的吸收过程,从而为实验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指导。方法 建立了超重力NaOH碱液吸收CO2的Aspen计算模型,考查了多个影响因素对CO2脱除率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比可知,将超重力反应器等价转化为常规填料塔后,NaOH质量分数、碱液进料量和压力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与超重力实验室的变化规律一致,但模拟值仅为实验值的1/2左右。对传质参数进行进一步修正,修正后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接近,平均偏差仅为0.77%。结论 建立的超重力CO2吸收模型准确可靠,可为后续实验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近年来为开发在南中国海发现的一批高含CO2的天然气田,通过与国内相关单位联合攻关并消化吸收国外MDEA溶液脱除CO2技术,依靠自身及国内力量,在海南省东方市建成了国内大规模的MDEA脱除CO2装置。具有MDEA贫液、半贫液二段吸收,减压、汽提二次解吸再生特点的CO2脱除工艺流程不仅降低了装置投资,而且具有高CO2净化度、低能耗和溶剂损失少等优势,该装置年平均稳定完好运行达350天,净化气质CO2含量小于1.5%,完全满足下游用户对气质的要求。经多年实际运行证明,该技术应用于大规模CO2脱除装置是合理和可行的,近年来在中海油已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合成气制氢装置aMDEA(活性甲基二乙醇胺)脱碳单元热稳定盐的产生机理,分析了胺液降解的类型以及降解产物种类,阐述了热稳定盐对脱碳单元工艺运行及设备的危害。针对某公司合成气制氢装置脱碳单元出口工艺气残余CO2含量超标以及设备腐蚀等异常工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通过采用撬装式阴阳离子树脂交换净化的方式,将热稳定盐的质量分数从净化前的5.4%降至净化后的0.8%,将束缚胺转换成为有效胺,最大CO2载荷从净化前的24.311 m3/t上涨到净化后的34.487 m3/t,有效地提高了溶液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缓解了胺液对设备的腐蚀。同时,总结了胺液净化过程当中的经验与不足,对同类装置脱碳单元工艺及设备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CJST塔盘在长庆气田的运行评价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脱硫塔拦液问题是造成天然气净化厂产品气不合格的原因之一,也是长期困扰天然气净化装置平稳运行的生产难题。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二净化厂引进天津创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JST塔盘,对1号净化装置脱硫塔进行了技术改造,有效解决了脱硫塔拦液问题。为此,结合脱硫塔改造后CJST塔盘的运行状况,分析评价了CJST塔盘对脱硫塔稳定性、产品气气质和酸气量的影响,并根据进厂原料气组分特点和CJST塔盘的不足之处,提出了3点改进建议:①在1号脱硫塔安装数层浮阀塔盘,增强溶液对CO2的吸收,减少湿净化气分离器携液量;②利用CO2与胺液反应慢的特点,将固定溢流堰改为可调堰,并适当提高溢流堰高度,增加胺溶液在塔盘上的停留时间;③对CJST塔盘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使CJST塔盘在装置高负荷、原料气高CO2的工况下,CO2脱除率稳定在49%~52%,确保产品气全部达标。CJST塔盘投运后,1号净化装置生产蒸汽消耗较以前明显减少,有效降低了天然气处理成本,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碳(CO2)化学吸收法成熟度高,是有效的工业碳捕集技术。无水相变吸收剂具有高吸收速率和低解吸能耗。然而,在工业CO2吸收过程中,气源中的水会被无水相变吸收剂吸收,影响后续的吸收效果。研究了典型的无水混合胺相变吸收剂(二甘醇胺-五甲基二乙烯三胺-乙二醇,P-T-EG)捕集模拟含水烟气CO2过程中的性能变化;探讨了水分的引入对富相比(体积比)、CO2负载量,以及分相后贫相和富相水分含量(质量分数,下同)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的引入有利于降低富相黏度,增大富相比;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富相比增大,贫相水分含量比富相低;水分的引入对解吸平衡的影响微弱。使用Aspen Plus,计算了不同水分含量P-T-EG吸收富相的解吸过程,发现解吸塔再沸器温度100℃、冷凝温度35℃时,P-T-EG+10%H2O(10%为水分含量)可以达到吸收水分和解吸水分进出平衡,此时解吸塔中胺的质量损失为1.05×10-10(质量比)。  相似文献   

20.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新工艺技术在普光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光气田的天然气具有高含H2S和含CO2及有机硫的特点,天然气净化难度大。为满足高含硫天然气净化的要求,普光天然气净化厂采用了MDEA法脱硫脱碳、TEG法脱水、常规Claus硫磺回收、加氢还原吸收尾气处理的天然气净化工艺路线。同时,在国内首次应用了气相固定床水解脱除羰基硫(COS)、中间胺液冷却、MAGR液硫脱气等国际先进的天然气净化新工艺和专利技术,通过不断地摸索及优化工艺参数,解决了原料气脱除有机硫、CO2选择性吸收、液硫深度脱除H2S等技术难题;还应用了溶剂串级吸收和联合再生工艺、能量回收利用等多项技术,通过优化调整胺液循环量、降低能耗等手段,降低了操作费用。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新工艺技术应用于普光气田后,净化装置运行稳定,净化气质量超过设计要求,达到了国家标准一类气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