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肘杆式注塑机合模机构合模点配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点斜排列肘杆式合模机构为对象,以图解法分析注塑机锁模力产生的原理,提出合模点概念,并分析不同合模点配置与注塑机性能之间的关系.给出影响合模点配置的因素数学表达式以及配置合模点的方法,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精确的确定合模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为肘杆式合模机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对已知机构进行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倪梓桐  闫宝瑞 《中国塑料》2008,22(10):95-99
从生产实际出发,在现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设备供应商对设备维护的实际需求,设计一套基于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互联网和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于塑料挤出机的远程监控系统。利用该系统,当远端用户的设备出现故障而请求技术服务时,设备制造厂家可以迅速的通过互联网在设备诊断中心对远端故障设备进行快速诊断和维护,从而大大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本系统远程访问响应时间小于1 s,满足在线诊断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合模机构的工作性能,提出运用Pro/E与ADAMS协同的方法建立合模机构的参数化模型,以力的放大比和行程比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双曲肘合模机构的运动和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并推导了肘杆机构的几何尺寸及位置尺寸与模板行程、速度及力的放大比之间的关系,建立合模机构的优化模型,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4.
申军伟  程珩 《中国塑料》2013,27(4):90-94
针对目前在合模机构的研究中广泛采用多刚体动力学系统模型,未考虑开合模运动过程中合模机构各零件弹性变形的影响,难以解释开模瞬间动模板运动特性的问题。通过对合模机构锁模状态的形变分析,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锁模力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合模机构刚度、机构变形和锁模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合模机构刚性模型和刚柔祸合模型的仿真对比,得到了动模板的速度和位移曲线,研究了开模瞬间动模板的运动特性及其对成型制品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负后角合模肘杆机构运动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实际测量十字头的位移以及动模板的位移来实时分析合模机构的运动,包括合模机构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注塑机的移模速度与油缸速度的速比与合模机构的参数有关,在合模过程的移模速度有明显的慢—快—慢关系,实际测量与理论分析吻合度较好,具有良好的开闭模特性。  相似文献   

6.
对大型注塑机负后角合模肘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对前、后及动模板进行结构造型及应力分析。结果表明注塑机的移模速度与油缸速度的速比与合模机构的参数有关,负后角在开模过程中无自锁角,在合模过程的移模速度具有明显的慢快慢特征,在高压锁模区移动模板的速度下降得很快,具有良好的开闭模速度特性。通过有限元分析,机构的3个模板结构得到优化。将此技术应用到公司生产的大型注塑机上,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注塑机五点斜排双曲肘合模机构设计要求,建立合模机构优化数学模型,确定参数化设计流程,基于MATLAB开发注塑机五点斜排双曲肘合模机构优化设计系统。案例分析表明,该系统不仅能完成合模机构系列化设计,而且优化后的合模机构工作性能得到提升,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注塑机双曲肘合模机构的受力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机构上的动模板和静模板在合模工况下的应力及应变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动模板和静模板的应力图及应变图,确定了动模板及静模板上受力及变形的最大区域。结果表明:静模板的最大应力主要出现在与模具接触的边缘位置,最大应变在中心孔位置附近;动模板的最大应力主要在与模具接触的边缘位置,最大应变在与拉杆连接的4个孔位置附近。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和柔体多体动力学理论,将注塑机双曲肘式合模机构的拉杆、肘杆、十字头等柔性化处理,建立了注塑机肘杆式合模机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得到了拉杆、十字头等弹性件在合模过程中动态应力时间历程与分布特征。这种方法能够求解大位移的合模运动与小位移的结构变形相互耦合问题,而且在设计阶段就可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合模机构关键零部件工作过程中的动态应力分布,为评估其疲劳寿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分析全电动精密注塑机合模装置肘杆机构磨损的特点,建立其磨损计算模型,推导出磨损寿命计算公式,并分析各参数对磨损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肘杆机构的磨损主要发生在销轴与轴套的摩擦界面,磨损寿命与摩擦界面材料硬度、当量弹性模量、磨损常数、作用载荷以及销轴与轴套的结构参数等均有关系,且磨损规律与常规摩擦副有明显不同:销轴与轴套的间隙大小对磨损寿命有很大影响,销轴半径大小则对磨损寿命几乎没有影响,磨损寿命与合模力大小成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五点斜排双曲肘合模机构弹性动力学模型,对肘杆振动的理论计算值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实测动模板三向振动值进行了小波分析,发现动模板振动与肘杆弹性变形间的对应关系,为减少合模时的振动、提高合模精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双曲肘五孔斜排合模机构因其优异的运动特性和增力效果在注塑成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为解决注塑机合模机构设计过程参数众多、计算复杂、设计低效、寻优困难等问题,基于开合模过程的运动与受力特性细节,对双曲肘五孔斜排合模机构进行数学建模,引入有约束非线性优化计算,开发了一套集结构分析计算和多目标优化的合模机构设计系统FJTC。该设计系统可适用于不同注塑机应用场景,可针对行程比(Ks)、增力倍数(M)、行程比/增力倍数等不同的需求开展优化设计,大幅提高设计效率;另可集成在Web端,方便技术人员开展设计,满足了企业生产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王喜顺  屈长龙 《塑料工业》2015,(3):68-71,75
为了提高注塑机合模机构的启闭模效率和可靠性,基于弹性动力学理论对五点斜排双曲肘合模机构在MATLAB软件上进行建模分析,并基于遗传算法对机构合模过程的动应力曲线进行优化设计,以求在保证合模机构基本尺寸不变而只改变截面长宽比的条件下,使其动应力最小化、运动轨迹更加精确、运动过程更加稳定。优化结果表明,经优化后各杆件的动应力均减小,达到了预期的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全电动注塑机差动式合模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全电动注塑机差动式合模机构进行结构设计,并对差动式齿轮机构的功率流向进行分析.差动式合模机构将异步电动机和步进电机生成的输入运动通过两个自由度的ZUWGW型2K-H差动轮系合成后,产生可编程的输出运动.同时异步电动机和步进电机混合驱动,其中异步电动机提供较大的功率,步进电机起调节的作用,二者的组合有效地代替了大功率步进电机,从而能实现高锁模力、高效率、运行速度快、低能耗、低成本.  相似文献   

15.
以HTH160型注塑机合模机构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合模机构的三维CAD造型方法和有限元处理方法建立有限元动力学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 Patran&Nastran对合模机构中的动模板做动力学分析,获取了动模板在整个合模过程中动力学数据,从而为以后进行合模机构的动态特性和结构设计奠定基础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从注塑机合模机构的功能、结构及性能特点出发,对其按照模板数目、驱动源、传动形式、合模架构等特点进行了详细分类,再选取双曲肘式、全液压直压式、无拉杆式、二板复合式4种典型的合模机构进行分析,总结出各自的结构特性及应用情况。最后又探讨了此4种典型合模结构各自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加快合模机构移模速度和优化移模速度曲线为目的,优化设计出一种新型混合驱动式合模机构,并对该合模机构的开合模过程进行运动学仿真和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全电动注塑机混合驱动合模机构,新型混合驱动式合模结构在移模速度上有了显著提高,移模速度曲线也更接近理想的正弦曲线。新型全电动精密注塑机混合驱动合模结构具有低成本化的优势,同时其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性能也超越了已有全电动混合驱动合模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从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弹性变形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作者对弹性力学在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中研究应用的一些成果。研究了拉杆和肘杆两者之间抗拉刚度的关系,提出了拉杆及肘杆根据拉伸刚度的设计方法及准则 研究了推力座导杆、销轴、模板支架、模板等抗弯挠度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有关零件抗弯挠度的设计方法及准则 研究了有关零件的挠度和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根据挠度要求进行强度设计的准则。  相似文献   

19.
从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弹性变形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作者对弹性力学在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中研究应用的一些成果。研究了拉杆和肘杆两者之间抗拉刚度的关系,提出了拉杆及肘杆根据拉伸刚度的设计方法及准则;研究了推力座导杆、销轴、模板支架、模板等抗弯挠度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有关零件抗弯挠度的设计方法及准则;研究了有关零件的挠度和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根据挠度要求进行强度设计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从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弹性变形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作者对弹性力学在注塑机肘杆合模机构中研究应用的一些成果。研究了拉杆和肘杆两者之间抗拉刚度的关系,提出了拉杆及肘杆根据拉伸刚度的设计方法及准则;研究了推力座导杆、销轴、模板支架、模板等抗弯挠度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有关零件抗弯挠度的设计方法及准则;研究了有关零件的挠度和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根据挠度要求进行强度设计的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