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晶  王高媛 《广西轻工业》2011,27(6):115-116
人们的潜在意识里面,服装体系里有着严格着装规范,符合时令,着装要与时间、季节相吻合;符合场合环境,与不同国家、区域、民族的不同习俗相吻合;符合着装人的身份,要根据不同的交往目的、交往对象选择服饰。通过分析服装史了解服装历史文化的发展,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从服装款式的设计,色彩的运用,装饰品的搭配等方面挖掘现代服装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服装是人着装后所呈现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与环境、时代和谐、需要与观念融合。服装文化囊括了人们的着装方式、设计艺术、服装材料、服装工艺、着装心理、服装功效、服装史学、服装管理、服装卫生、服装营销等等,很显然服装文化不只是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涛  吴志明  潘盼  杨旭 《纺织学报》2011,32(8):147-150
从服装文化心理的角度,研究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文化发生的深刻变迁.提出并论述中国服装文化心理模式变迁所经历的3个阶段,即身份认同、身体认同、个性认同.身份认同,就是把个人的服装与其社会身份紧密结合,个人着装行为要由群体和社会加以规范;身体认同,是指服装要满足人的身体舒适感和形体美的需求;个性认同,就是服装要满足自身精神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市场调研与访谈,研究大学生着装风格的变化,并依照数据和图表加以分析,找出内在联系,剖析成因。拟为服装生产企业和服装设计师提供参考,生产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服装。  相似文献   

5.
通过理论研究和预调查问卷的调查统计,初步构建了一个以着装美为一级评价指标、以服装和着装者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协调两个方面为二级评价指标、以服装与体型的协调等6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立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值,服装和着装者自然因素的协调比与社会因素的协调更重要,这其中又以与着装者体型的协调为最重要,其次为与年龄、肤色、发型发色的协调;在服装和着装者社会因素的协调指标中,服装和着装场合的协调比与着装者身份的协调更重要一些。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们进行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宛如步入社会的“通行证”,是沟通人际关系的“立交桥”。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作为公司形象代表的谈判代表,必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以此来显示对于谈判的重视以及对洽谈对手的尊重。整洁、美观的服装和大方的仪表不仅可以美化一个人的外表,而且也反映出着装者的个性,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等。所以在外贸谈判的场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着装。  相似文献   

7.
同一件服装在不同穿着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隔热性能。本文将服装的着装方式解构为三个影响因子:服装对人体的覆盖面积;服装开口;服装局部面料堆积。基于这三个影响因子进行了穿着方式可变的功能服装研发。通过穿着实验进行人体工效客观测量和受试者主观感觉评价,针对服装的门襟开口量、衣袖整体的移除及折叠位置、前臂衣袖的移除(上挽)量进行了实验评价,完成了具有不同穿着方式的实验服装的设计方案优化,为定量测评着装方式对服装隔热性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桥杂技服装的变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吴桥杂技的艺术特色,透视吴桥杂技服装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概括出吴桥杂技服装的3个基本变迁特征:吴桥杂技着装在萌芽时期就有了适应杂技动作需求的功能性特征;近代杂技服装的设计理念基本上是在生活服装的基础上结合杂技项目的特点进行改造;现代吴桥杂技服装不仅更能满足运动功能的需求,而且从感官上更能表现杂技与着装的和谐美,并具有丰富的文化与科技内涵。  相似文献   

9.
女胸衣压力舒适性的客观评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服装压力舒适性是服装舒适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装压力的客观测量与表征是压力舒适性研究的基础。以某常规款式的女性胸衣为研究对象,对日常着装状态下的女胸衣压力大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客观描述。研究表明通常人体曲面转折大处的服装压力较大,女胸衣肩带、胸托和后背转折处呈现出较大的服装压力;着装习惯不同的3类人群,当服装压力不合理时,会造成应力集中现象,对人体带来极大的危害。服装压力的研究对于服装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消费者着装方式等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服装色彩与肤色搭配是一门艺术,有其文化内涵。通过对服装色彩与肤色搭配认识过程的探讨,指出服装色彩与肤色搭配的魅力所在,又通过对人体皮肤特征的分析,提出女性在着装时与个人肤色搭配的技巧,为当代中国爱美女性在穿衣配饰上找到了一些规律,对提高女性的着装审美能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女性更易穿出个性穿出品位,以展现个体的气质和风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国内外缺失有效评价服装热防护性能通用量化指标的现状,提出了基于织物热防护性能(简称TPP)测试的服装热防护性能评价方法。该服装TPP评价方法是通过拓展织物空气层厚度的TPP测试,同时对着装形态特征提取衣下间隙,然后将着装衣下间隙分布与织物不同空气层厚度的热防护性能值进行匹配与集成,从而获得服装热防护性能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显示:相同织物条件下服装规格设计越贴体服装,热防护性能越差;相同规格条件下织物性能越好,服装热防护性能越好;该服装TPP评价与燃烧假人烧伤评价所反映的服装热防护性能一致,可与织物TPP值、燃烧假人烧伤评估共同作为服装热防护性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人体着装实验的方法,通过测量人体在穿着不同放松量、不同重量服装时心率的不同变化来评价服装的舒适性,把以往通过心理学标尺等方法对服装舒适性进行定性的分析转化为通过心率这一生理指标评价的定量的分析,并将服装舒适性与人体的感觉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服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肢体残疾者裤装为研究对象,分析肢体残疾者服装存在的不能满足他们的着装需求的问题.根据"无障碍"设计理念,选取轮椅使用者与戴假肢者两类人群进行裤装设计与研究,通过对形体结构、款式分析等对裤装进行设计,从不同角度解决了肢体残疾者的着装障碍,并使服装更具实用性、安全性、美观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服装领型对着装人体的修饰效果不同,具有纵向拉伸视错觉效果的V型领比其他领型的修饰效果更好.文章就服装V领结构对视觉高度的影响展开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到,深度不变的V领,宽度越大,着装人体肩宽、脖子被横向拉宽的视错觉效果越明显,人体视觉高度越差;而宽度不变的V领,领深到领宽水平线的垂直距离与领深到头顶的垂直距离之比、领宽水平线到下巴的垂直距离与领深到下巴的垂直距离之比越接近于黄金比例,领子对着装人体的脖子、上身的纵向拉伸视错觉效果越明显,人体视觉高度越好.  相似文献   

15.
曲义  郝云华 《丝绸》2012,(4):49-51,64
针对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设计,论述了解构主义风格服装的兴起和发展,分析了解构主义风格服装设计主体多元化、结构破形、注重服用舒适度等特征,归纳总结了解构主义风格服装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传统款式造型的解构来改变服装的外部轮廓与内部组织关系,借助于对服装不同缝制工艺的解构来产生内外工艺的视觉反差,通过对作为服装载体的面料进行解构来改变款式的肌理效果,利用对服装色彩和图案的解构来赋予服装张力与活力。在解构主义风格的服装设计中,应理性地看待服装与人的正确关系,发挥服装设计主体和着装状态设计主体的自我主观能动性的想像力和着装乐趣,以求在探索中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服装在遮体保暖的传统功能基础上的向健康舒适的保健功能发展。通过对真丝服装特性的分析来阐述其保健作用,并指出真丝服装能符合现代服装的发展趋势,满足现代人的着装需求。  相似文献   

17.
针织服装的市场占有倾向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威 《针织工业》2001,(4):86-88
针织服装工业发展极为迅速 ,而针织服装消费量占服装总消费量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本文就这一问题通过对市场的实际调查分析作一初步探讨。我们以了解针织服装在市场上占有率为目的 ,这次调查 ,涉及到消费者对针织服装的了解和喜爱程度以及他们的消费水平和档次、品牌意识等等 ,包括各行各业的消费者 ,不同的年龄段 ,不同的收入群体。1 着装中针织服装所占比例的调查把被调查者按着装中针织服装所占比例分为 10 %以下、10%、2 0 %、30 %、4 0 %、5 0 %六类 ,统计各类被调查者的相应比例见表 1、图 1。表 1 着装中针织服装所占比例的调查序号…  相似文献   

18.
任莉 《天津纺织科技》2009,(3):55-57,60
由于服装产品主题非常明确,其着装者的生活环境、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在服装产品的开发中比较清晰,所以,服装展示设计的室内环境应以服装主体为主线进行设计,将服饰文化与展示设计相融合,使服装展示环境中的一切都传递着服装文化的信息。让消费者在专卖空间充分感受到服饰所传递的理念和服饰企业的文化内涵,强化第一印象和直觉的吸引,通过服装展示特有的穿透力或亲和力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三大渔女之一的惠安女着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结合文史资料的方法,追溯惠安女特殊族群的形成渊源及其特殊服饰文化成因,总结出惠安女着装兼美观、实用于一体,是地理气候、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以惠安县大岞村惠安女着装为典型代表,将大岞村惠安女服装形制的百年变迁划分为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前后及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个阶段,针对每一阶段的服装形制特征展开研究。同时结合实物测量数据,总结出每一阶段大岞村惠安女的着装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并从中吸取经验,结合现今社会形势,进一步为保护与传承惠安女特殊的服饰文化寻求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穿着方式的改变会导致服装传热的方式和大小变化。本文将着装方式导致的改变归纳为三个关联因子:服装对人体的覆盖面积、服装开口以及服装表面积变化率,并确定了相应的表征指标和测量方法。从单因子影响和多因子交互影响等角度,比较分析了着装方式的三个关联因子对服装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面积覆盖率与服装热阻呈显著正相关,通风指数与服装热阻呈显著负相关;在着装方式改变的过程中,对服装隔热性能的调节作用面积覆盖率影响最大,表面积变化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