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松  王军  朱玉亮 《化学世界》2011,52(6):381-384
细菌内毒素(ET)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化学本质为脂多糖,是诱发炎症反应过程中主要的致病成分.现对内毒素O-特异性链合成中,鼠李糖不同羟基的选择性保护与脱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膜吸附剂去除内毒素的传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兆安  邓麦村  叶震  陈勇  贺高红  吴鸣 《化工进展》2003,22(Z1):199-201
以二乙酸纤维素酯(CA)/聚乙烯基亚胺(PEI)共混制备微孔滤膜,利用PEI对内毒素的亲和作用吸附水溶液中的内毒素,实验考察了内毒素的不同分散形态(单分子、缔合胶束及聚集体)对质量传递和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多分散体系中,膜吸附剂以不同的机理去除内毒素.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大家一致认为热原是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壁层上的特有结构—脂多糖,它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致热性居首,药品中的热原主要是细菌内毒素所致。热原致热作用是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后,体内细胞或单核细胞吞噬热原(细菌或碎片)而产生一种“内热原”,该内热原特异的作用于脑干体温中枢核细胞而引起发热。  相似文献   

4.
细菌内毒素作为一种强力的热原物质,极微量即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能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者会造成死亡。因此,对医药产品进行内毒素检测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对鲎的过度捕捞以及环境的恶化等,我国鲎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已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传统的鲎试验内毒素检测法将逐渐被替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发出一系列快速、灵敏、准确的新型内毒素检测方法。本文对各类内毒素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重组C因子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法等新型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发展方向作一综述,以期使新型检测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许同桃 《天津化工》2003,17(4):55-58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必须能充分证明该方法对反应无增强和抑制作用,对整个检测过程无其他干扰。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不同浓度的膦甲酸钠溶液对鲎试剂(LAL)的抑制效果,证明该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对最终产品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逆体积排阻层析法测定层析介质的孔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醉  林东强  姚善泾 《化工学报》2010,61(4):867-874
针对层析介质的孔径分析,基于刚性球状分子进入柱状孔的假设,分别采用高斯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描述孔径分布,利用简化的单孔分配因子模型,建立了孔径分布函数和分配因子Kd的关联,通过体积排阻层析实验测定系列标准物的Kd,从而拟合得到孔径分布信息,建立了逆体积排阻层析法。以葡聚糖作为分子大小的标准物,测定了5种典型层析介质(SP Sepharose FAST FLOW、Q Sepharose FAST FLOW、ToyopearlDEAE-650M、Streamline DEAE和Sephadex G-150)的Kd,计算和比较了不同介质的孔径分布,分析了介质的可吸附孔表面积等结构参数,证实了逆体积排阻层析法分析层析介质孔径分布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4,5二氮杂芴9十六亚胺(L)单分子膜诱导下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晶体的定向生长。在L单分子膜的存在下,经膜界面的诱导成核,可得到定向排列、十分规则的CuSO45H2O晶体,其外形与通常所得到的晶体不同。(010)晶面为其诱导面,在通常的水溶液中所得到晶体的主要晶面中,并无此特殊晶面。在这一定向生长过程中,膜和Cu2+之间的作用,诸如离子作用、晶格匹配、立体化学识别等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高涤纶长丝内在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喷丝板孔径、组件压力、侧吹风及集束位置等对POY内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单丝线密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喷丝板孔径、侧吹风条件、集束位置并适当提高组件压力有助于提高POY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9.
SPG膜乳化与界面聚合法制备单分散多孔微囊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小粒径单分散中空储库结构微囊膜的制备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此采用了SPG(Shirasu-Porous-Glass)膜乳化法和界面聚合法,对小粒径单分散多孔微囊膜的制备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制备多孔内接枝环境感应型功能凝胶开关的小粒径单分散微囊型靶向式药物载体提供基体。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PG膜乳化法可制得单分散性良好的乳液液滴,进而采用界面聚合法可得到单分散微囊。用膜乳化方法易于控制乳液液滴及微囊的大小,在研究中SPG膜乳化法制备的乳液液滴及微囊的平均粒径大约是所用膜孔径的3.6倍。微囊膜的多孔性可以靠改变溶剂和单体的成分来进行控制,扫描电镜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不同粒径级别的单分散微囊膜均具有良好的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10.
张文  龙军  任强  蔡新恒 《化工进展》2019,38(5):2158-2163
沥青质的聚集与其相行为、流动性、结焦、沉积等密切相关,是影响重油加工的关键。沥青质分子结构的高芳香性、高杂原子含量等特点,使其存在多个易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是沥青质发生聚集的主要原因。描述沥青质聚集行为的模型主要有Yen-Mullins模型、超分子组装模型、类线性聚合模型以及溶解度模型等,本文对这些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各种模型的特点。文中指出Yen-Mullins模型通过沥青质分子、纳米聚集体、团簇描述了沥青质聚集过程;超分子组装模型基于超分子化学,认为沥青质聚集是多种相互作用累积形成的超分子结构;类线性聚合模型和溶解度模型都是对沥青质聚集行为进行简化,主要用来预测沥青质的分子量和溶解行为。沥青质的分子结构是产生各种相互作用及聚集行为的基础,而现有的分离和表征主要是基于沥青质团聚体,因此高效分离和精确表征得到沥青质单分子结构是研究沥青质分子间相互作用及聚集机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双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研究较多,包括单模板法和双模板法,探讨了不同合成条件对材料的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及形貌的影响。微乳法、水热法和微波法均在双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中有所尝试,与双模板溶胶-凝胶法相比较更加简单易行且经济性更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将会是介孔的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及形貌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纳米孔电化学技术是电化学中新起的一门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在单分子水平上测量DNA、RNA等生物分子的高灵敏的检测技术,该技术也是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过程的重要工具。探讨了纳米孔电化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这几十年来,纳米孔电化学技术与动力学相结合在单分子水平上探究各类反应的反应机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双介孔炭材料具有两种不同的介孔孔径,可以满足不同直径分子的传输需要,并且具有惰性的材料表面,有利于改性,因此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目前双介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现状,指出有效控制孔结构、孔径分布及进一步开发双介孔炭材料的应用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4,5-二氮杂芴-9-十六亚胺(L)单分子膜诱导下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晶体的定向生长。在L单分子膜的存在下,经膜界面的诱导成核,可得到定向排列、十分规则的CuSO4.5H2O晶体,其外形与通常所得到的晶何不同。(010)晶面为其诱导面,在通常的水溶液中所得到晶体的主要晶面中,交无此特殊晶面。在这一定向生长过程中,膜和Cu^2+之间的作用,诸如离子作用,晶格匹配,立体化学识别  相似文献   

15.
单一分子发色团的多模式/多波长发光,能够规避因多种发色团混制带来的不同批次样品的发光性质误差,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和更广的应用范围。为了实现单一分子发色团的多重发光模式,一方面可以从经典的、具有反卡莎规则发光性质的分子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和改性设计;另一方面,利用氢键作用、超分子作用力等非共价键对分子发色团的单线态-三线态能级进行调控,也是主要的分子设计和构建思路。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报道的性能较优的、具有多重发光模式和多重刺激响应的单一分子发色团体系,例举了包括通过分子设计来调控高激发态-低激发态与单线态-三线态的能级差带来的多重发光性质的研究;同时赋以通过不同外部刺激来改变分子间作用的实例,展示了调控发射光信号的强度和比率等研究成果;并对单一分子发色团的多重发光调控行为在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液-固喷动流化床的膨胀特性和液体混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φ104mm×1500mm的液-固喷动流化床内,对2种不同孔径的喷嘴分别进行喷动流化,利用轴向扩散柱塞流模型得到了液体轴向扩散系数。讨论了流体速度、床层空隙率、颗粒物性和喷嘴孔径等因素对液体轴向扩散系数的影响,并得到了轴向扩散系数的关联式。另外,还研究了床层的膨胀特性,得到了床层空隙率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鲎试剂法与家兔法检测重组人干扰素α2b内毒素结果的相关性,并参照家兔热原试验的阈值量,来确定本制品质量标准中内毒素的限量标准。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内毒素溶液和含不同浓度内毒素的供试品溶液进行家兔热原质试验,确定供试品内毒素限值,并在此限值下进行内毒素检测,方法均参照2000年版《中国药典》和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进行。结果在含不同浓度内毒素溶液的家兔热原质试验中,致热阈值小于5.0EUml。在含不同浓度内毒素供试品溶液的家兔热原质试验中,致热阈值小于1.25EUml。以此确定本品内毒素限值,检测该制品的内毒素含量,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本品在内毒素含量小于3.5EU500万单位dose的范围内,根据具体的对照实验及制品的用途来规定细菌内毒素限值,可用鲎试剂法代替家兔法检测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冻干制剂的热原质。  相似文献   

18.
选择适用于冠心宁注射液生产工艺的超滤膜,考察其对冠心宁注射液药液细菌内毒素和有效成分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不同孔径的超滤膜、操作压力、泵转数、药液温度对膜通量和细菌内毒素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考察既定的超滤膜前后5批冠心宁注射液药液总酚酸含量及指纹图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采用10 KD膜超滤、药液温度40℃左右、泵转速280 r/min、工作压力为0.05 MPa时,膜通量大,细菌内毒素降低明显;5批产品超滤膜前后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以上,超滤膜后的药液总酚酸含量平均值为58 mg/mL,在可接受范围内。选择10 KD的超滤膜能有效降低冠心宁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膜的孔径对膜通量和细菌内毒素有显著影响;使用超滤对冠心宁注射液的整体化学成分影响不大,且有效成分含量符合冠心宁注射液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9.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无需标记的指纹光谱检测手段,能实现单分子量级样品的检测,在化学、生物、食品、环境等领域有望实现广泛的应用。其中,高活性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的构筑对于实现待测分子的高效检测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不同类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的构筑进行简要的总结,并对目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的发展提出了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出适合医用的多孔载体材料——聚丙烯酰胺微球,经正交实验得到反应体系所需的最佳聚合条件。所得微球的检测结果表明,产物具有不同粒径和特定孔径的规则球形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