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婧  李涵涵  千文  朴昌善  杨长青 《食品科学》2021,42(18):212-217
分别探讨摩尔吸光系数和对照品对pH示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果中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优化前后pH示差法和HPLC法的测定结果,确定黑果腺肋花楸果中总花色苷含量的最佳测定方法。采用t检验将优化前后测定方法测得的总花色苷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摩尔吸光系数和对照品的选择均会影响测定结果,其中以黑果腺肋花楸果中高含量的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为标准的pH示差法和混合标样HPLC法均优于传统方法(以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为标准)(P<0.05);以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为标准的单标样HPLC法与混合标样HPLC法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PLC法测定结果均高于pH示差法。结果表明,混合标样HPLC法为测定黑果腺肋花楸果中总花色苷含量最准确的方法,但成本较高;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单标样HPLC法简单、准确而经济,同样适用于黑果腺肋花楸果中总花色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黑果腺肋花楸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pH条件下蜗牛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对黑果花楸果实花色苷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蜗牛酶在pH 6.8条件下,对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阿拉伯糖苷3种单糖苷提取率显著高于其他酶处理对照。对总花色苷提取率影响最大的是pH 6.8蜗牛酶处理,含量达64.64 mg/g,比果胶酶处理组、纤维素酶处理和CK分别提高8.27%, 46.43%和56.29%。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黑果腺肋花楸为原料,利用植物乳杆菌C8-1对其发酵,研制具有特殊果香风味和营养价值的黑果腺肋花楸发酵饮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植物乳杆菌发酵黑果腺肋花楸果汁进行条件优化,以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料液比为影响因素,总酸含量作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发酵饮料最佳发酵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9 lg CFU/mL,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22 h,黑果腺肋花楸料液比为1:3(v:v),在此条件下,总酸含量达到6.60 mg/mL;发酵后的黑果腺肋花楸果汁中的总酚含量增加10.51%,总酸含量增加74.60%,还原糖含量降低4.4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6.15%;对色泽研究可知,发酵对黑果腺肋花楸果汁的亮度、红色色调和黄色色调均有增强作用;抗氧化实验表明,经发酵处理的黑果腺肋花楸果汁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均极显著高于鲜榨的黑果腺肋花楸果汁(p<0.01)。感官评分较鲜榨果汁有明显提高。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C8-1可以在黑果腺肋花楸果汁中进行正常的生长代谢活动,并能够提高黑果腺肋花楸果汁的品质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1):161-169
建立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中氯化矢车菊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优化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供试品的制备方法。以氯化矢车菊素的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中氯化矢车菊素的含量,色谱柱:伊利特ODS2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以甲醇-0.2%磷酸水溶液(v/v);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76 nm;柱温30℃。在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的同时探索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水解提取氯化矢车菊素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氯化矢车菊素在3.6~36.0μg.mL~(-1)(r=0.9995)线性关系良好;氯化矢车菊素的最佳水解提取工艺为:水解温度100℃、水解时间2 h、溶剂酸浓度3%盐酸甲醇。在优化水解提取条件下,氯化矢车菊素的含量为1.8570 mg.g~(-1)。该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结果准确可靠;优化的提取方法快速、简单,为黑果腺肋花楸果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试验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具有清除活性,且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活性明显增强;利用FRAP法和钼酸铵法测得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黑果腺肋花楸为原料,β-环糊精为提取介质,探究了β-环糊精辅助提取黑果腺肋花楸中多酚类物质的可行性,并对β-环糊精所提取的多酚物质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β-环糊精提取的最佳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进行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应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并对最佳提取条件的多酚类物质进行HPCL分析。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中多酚类物质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66℃、提取时间93min、β-环糊精浓度33g/L,在该条件下,多酚提取量为12.93 mg/g。对β-环糊精辅助提取所得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提取液进行HPLC分析,结果显示提取液中含有的多酚种类有香草酸、表儿茶素、阿魏酸、绿原酸及咖啡酸,它们的含量分别为239.80μg/g、613.00μg/g、17.48μg/g、30.93μg/g和16.11μg/g。本研究表明β-环糊精可辅助提取黑果腺肋花楸中多酚类物质,为黑果腺肋花楸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位路路  林杨  王月华  孟宪军 《食品科学》2018,39(12):239-246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条件,测定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鉴定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的组成成分。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花色苷提取条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能力及Fe3+还原能力方法评价其抗氧化能力,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60?℃、超声功率100?W、料液比1∶30(g/mL)、超声时间31?min、乙醇体积分数64%和pH?2.0时为最优提取条件,此时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含量可达(3.61±0.01)mg/g。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在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明显高于VC。组分鉴定表明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中共有6?种花色苷,其中矢车菊-己糖苷二聚体和矢车菊-3,5-二己糖苷为新检测出的2?种花色苷。  相似文献   

7.
HPLC-Q-TOF-MS-MS测定桑椹中多酚类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of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MS)联用技术定性检测桑椹中多酚类物质,新鲜桑椹样品经体积分数80%丙酮溶液超声辅助提取15 min后,采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分离纯化,纯化后的样品进行质谱鉴定。采用HPLC-Q-TOF-MS-MS对多酚进行分析:初步鉴定了桑椹中存在14 种多酚类物质,主要以酚酸、花色苷和黄酮的形式存在。其中6 种酚酸:3-O-咖啡酰奎宁酸、4-O-咖啡酰奎宁酸、二聚绿原酸、二聚4-O-咖啡酰奎宁酸、绿原酸顺式异构体、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 种花色苷:飞燕草-3-半乳糖苷、飞燕草-3-葡萄糖苷、矢车菊-3-葡萄糖苷、矢车菊-3-芸香糖苷;3 种黄酮:芦丁、鞣花酸己糖苷和槲皮素3-O-(6’-O-丙二酰)葡萄糖苷,1 种白藜芦醇衍生物。HPLC-Q-TOF-MS-MS可以鉴定出桑椹的多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8.
顿倩  彭瀚  麦琦莹  邓泽元  张兵 《食品科学》2019,40(10):178-186
以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提取法获得黑豆种皮可溶型花青素提取物,再进一步对不含可溶型花青素的黑豆种皮残渣使用酸水解和碱水解以及酸碱/碱酸轮提水解,获得黑豆种皮结合型花青素提取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各黑豆种皮提取物中所含有的共17 种花青素成分,包括11 种花青素糖苷类: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矮牵牛花素-3-O-葡萄糖苷、矮牵牛花素-3-O-半乳糖苷、天竺葵素-3-O-芸香糖苷、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天竺葵素-3-O-己糖苷、芍药花素-3-O-己糖苷、天竺葵素-3-O-(6”-丙二酰葡萄糖苷)和芹菜定-3-O-(6”-丙二酰葡萄糖苷);6 种花青素苷元:飞燕草素、矢车菊素、矮牵牛花素、天竺葵素、芹菜定和芍药花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精确定量各类黑豆种皮提取物中的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酸性结合型花青素提取物中结合型花青素的总含量最高。此外,在黑豆种皮的可溶型花青素提取物中,花青素主要以花青素糖苷类形式存在,苷元含量相对极少;而在结合型花青素提取物中,则主要以花青素苷元为主,糖苷类化合物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9.
大孔树脂纯化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果腺肋花楸为原料,采用大孔树脂纯化黑果腺肋花楸中多酚类物质。通过对比6 种大孔树脂对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吸附-解吸效果,筛选出XAD-7大孔树脂作为最佳纯化材料,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XAD-7大孔树脂纯化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静态吸附-解吸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时间4 h、解吸时间2 h、上样液质量浓度3.6 mg/mL、上样液pH 4、乙醇体积分数95%、乙醇溶液pH 7;其对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动态吸附-解吸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流速2 mL/min、上样量560 mL、蒸馏水洗脱用量350 mL、洗脱流速2 mL/min、洗脱体积300 mL。在此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纯度由11.62%提高到64.37%,表明XAD-7大孔树脂对于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桤叶唐棣、黑果腺肋花楸和糯米为主要原料,制备黑果腺肋花楸-桤叶唐棣复合米酒。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混合果浆添加量、酒曲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复合米酒酒精度、感官评分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工艺条件,同时检测分析了黑果腺肋花楸-桤叶唐棣复合米酒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混合果浆添加量为55%、酒曲添加量为1.2%、发酵温度为27℃、发酵时间为5 d,按此条件所制得的复合米酒酒精度(11.5±0.12)%vol、感官评分(83±0.14)分、花青素含量(76.02±0.37)mg/100 mL。另外,黑果腺肋花楸-桤叶唐棣复合米酒原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1.3±0.17)%、还原力吸光度值为1.899±0.15,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刺梨槲皮素-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探讨提高刺梨黄酮苷元释放能力的生物转化途径。以槲皮素含量与糖苷转化率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来源于嗜酸乳杆菌、木霉和杏仁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3种槲皮素糖苷的转化率及槲皮素含量进行动态监测,以酶解时间、酶解pH值、酶解温度和酶用量(酶与底物质量比)为单因素,考察各因素参数独立变化对指标的影响,再以Box-Behnken 方法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转化率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杏仁β-葡萄糖苷酶水解3种糖苷转化所得槲皮素含量最高,对不同底物的转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槲皮素-3-O-葡萄糖苷(74.10%)、槲皮素-3-O-芸香糖苷(64.30%)、槲皮素-3-O-鼠李糖苷(31.80%)。杏仁β-葡萄糖苷酶优化水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28.90min,酶解pH值4.9,酶解温度52℃,酶用量0.08%。此条件下得到槲皮素-3-O-芸香糖苷转化率71.48%,槲皮素-3-O-鼠李糖苷转化率36.32%,槲皮素-3-O-葡萄糖苷转化率77.86%。  相似文献   

12.
黑果腺肋花楸是一类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有机酸等营养物质的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炎、抗病毒和抗高血压等功效。黑果腺肋花楸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花青素和原花青素,能清除自由基。本文是在国内、外黑果腺肋花楸的营养物质、功效成分和功效作用的研究基础上,对黑果腺肋花楸的产品、临床应用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开发黑果腺肋花楸保健食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黑果腺肋花楸果醋饮料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为原料,经过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酒精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 H4,酵母接种量0.02%,发酵温度26℃,此时酒精度为8.30%;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酒精度6%,醋酸菌接种量1.2%,发酵温度34℃,此时的总酸含量为66.02 g/L;黑果腺肋花楸果醋饮料最佳调配配方为:原果醋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100 g/L,柠檬酸添加量0.8 g/L,此条件下得出黑果腺肋花楸果醋饮料的感官最佳。  相似文献   

14.
毛建利  李艳 《食品科学》2019,40(22):270-276
以赤霞珠葡萄酒为参照分析黑果腺肋花楸发酵酒的香气物质组成并进行感官品评,评价其酿酒潜质,为开发适宜消费者口味的黑果腺肋花楸酒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酒的香气物质成分。结果显示:黑果腺肋花楸酒香气物质含量为赤霞珠葡萄酒的2.73 倍,香气物质种类分别为41 种和40 种,其中共有的18 种。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分别占总香气的62.11%和73.87%。依据香气活度值,酯类物质对酒的香气贡献最大,分别为36.57%和22.04%。黑果腺肋花楸酒的主体香气物质是大马士酮、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而赤霞珠葡萄酒则为α-紫罗酮、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和苯乙醛。2 款酒中共有香气物质对香气贡献占比分别为34.20%和21.81%,说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大马士酮和α-紫罗酮对酒香气值的贡献分别为63.22%和76.36%,形成了各自酒的特色。经感官品评,黑果腺肋花楸酒比赤霞珠葡萄酒总得分高2 分,黑果腺肋花楸作为黑色浆果具有开发酿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黑果腺肋花楸(简称黑果)为原料,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制备黑果酵素,探讨了黑果酵素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及其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酵素发酵12 d后总酚含量、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未发酵前分别提高了2.42、1.69、0.088倍,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p0.05);与模型组、未发酵组相比,黑果发酵组小鼠体重增加量、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和肝脏中T-SOD、CAT活力、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提高(p0.05),MDA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黑果腺肋花楸酵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确定了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以超声波辅助提取,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以提取量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条件;通过对DPPH、ABTS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评价其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44∶1(m L∶g)、乙醇浓度55%、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提取量达19.549 mg/g。黑果腺肋花楸多酚对DPPH、ABTS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较强清除作用,并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地区的蓝莓果实中花色苷含量与海拔高度、纬度等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不同海拔高度和纬度的10个种植地区“灿烂”品种的兔眼蓝莓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定性和定量分析蓝莓果中花色苷的组成成分,比较不同种植地区的蓝莓果中花色苷苷元、糖基组成与含量的差异。结果:从蓝莓果中检测到5类花青素苷元,共13种花色苷,苷元含量组成由高到低为锦葵色素>矢车菊素>飞燕草素>矮牵牛素>芍药素;糖基组成由高到低为半乳糖苷>阿拉伯糖苷>葡萄糖苷,其中从芍药素中仅检测到半乳糖苷。蓝莓果中锦葵色素-3-O-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的含量最高,而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和矮牵牛素-3-O-葡萄糖苷含量低,在部分地区的蓝莓果中缺失或未检测到。不同种植地区蓝莓果中花色苷组成虽基本一致但含量存在差异。云南龙朋代表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种植的蓝莓果中花色苷总含量最高,高纬度、低海拔地区的浙江草塔的蓝莓果中花色苷总含量最低。结论:不同种植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蓝莓果中花色苷的分布,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更利于蓝莓果实中花色苷的合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壳聚糖为澄清剂,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黑果腺肋花楸汁的澄清条件,筛选出最佳澄清工艺,并对其总黄酮、总酚、花色苷等活性成分进行测定,且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Fe 3+还原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汁最佳澄清条件为壳聚糖添加量0.56 g/100mL,澄清温度49℃,澄清时间67 min,在此条件下其透光率可达到93.89%;黑果腺肋花楸清汁与原汁相比各成分含量发生显著降低(P<0.05),且原汁的抗氧化能力总体上强于清汁。相关性分析表明,黑果腺肋花楸清汁中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清汁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Fe 3+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响应面法可优化黑果腺肋花楸汁的澄清工艺,提高汁液透光率,且黑果腺肋花楸汁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为黑果腺肋花楸汁的实际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XAD-7型大孔树脂纯化黑果腺肋花楸多酚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XAD-7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条件进行研究。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采用Folin-Phenol法测定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含量,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试验,考察了上样液浓度和pH值、上样流速、上样量、洗脱剂体积分数和pH值、洗脱流速、洗脱体积等因素对多酚吸附率和解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XAD-7型大孔树脂静态吸附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67 mg/mL,上样液pH值4.0,吸附时间2 h;静态解吸工艺条件为: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95%,pH值7.0,解吸时间1 h。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动态吸附-解吸工艺条件为:上样量430 mL,上样流速1 mL/min,洗脱体积210 mL,洗脱流速1 mL/min。通过动态吸附-解吸后,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粗提物的纯度由9.56%提高到74.26%,表明XAD-7型大孔树脂法是纯化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杜鹃花色素的分离与鉴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特征性颜色反应、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等技术对浅红色毛叶杜鹃(R. championae Hook)花瓣花色素提取液进行初步鉴定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杜鹃品种的花色素含有非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等色素,其中还有部分酚类色素。高效液相色谱(HPLC)显示杜鹃花色素提取液至少包括39种物质,其中有7种可以确定,分别为杨梅黄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鼠李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锦葵素3-阿拉伯糖苷-5葡萄糖苷、杨梅黄素3-鼠李糖苷、绿原酸。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杜鹃花瓣中花色苷的含量为131.025mg/100g,总黄酮含量为10.68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