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震击器的结构、震击过程、影响震击力的因素等方面对震击器的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综合考虑震击器作用过程中钻柱的摩阻、重力以及不同的下部钻具组合结构对震击器震击效果的影响。建立了随钻震击器安放位置优化设计模型,可根据震击载荷对使用随钻震击器或打捞震击器安放位置进行设计。分析结果可对随钻震击器的工程实际应用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现文在Skeem理论基础上,对随钻震击器在震击作业期间产生的震击力、冲量和卡点位移进行了详细的计算,为震击作业期间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震击器的过拉力提供依据。文内还详细地分析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关系,为钻柱设计时确定震击器的安放位置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3.
带机械锁紧机构的液压式随钻震击器集液压式与机械式震击器功能于一体,采用液压原理与机械原理,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提高了工具的一次下井随钻时间和整机寿命。该复合震击器具有防误震、在钻柱中连接位置自由等特点,适用于定向井、大位移水平井、超深井以及欠平衡空气钻井作业等。介绍了机械液压式随钻震击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现场应用表明:在使用过程中避免了误震问题,可满足钻井工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随钻震击器在深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在深井中使用的液压上击,机械下击组合形式的随钻震击器的实践,总结了随钻震击器在钻具中的正确位置,以及在钻井中的正确位置,以及在钻井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时,正确地操作随钻震击器以达到快速解除井下复杂情况的目的。为正确操作随钻震击器发挥其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塔里木油田山前地区常用的典型钻具组合为例,计算与分析了震击器在处理卡钻事故过程中的震击力及相关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上提拉力以及下压力对随钻震击器的影响最大;提高震击效果的最有效方式为增大大钩上提拉力或下压力;震击器上方钻铤或加重钻杆数越少,震击器产生的震击力越大,深井的解卡效果比浅井好;震击器距卡点越近解卡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上击器的震击动载荷计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弹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 建立了震击作用动力学模型。模型将上击器震击解卡过程分为储能阶段、震击前阶段、震击阶段和震击后阶段。根据该动力学模型, 对现场某直井进行了实例计算, 结果表明, 在上击器震击解卡过程中, 只有作用在卡点的震击力才是真正起作用的震击动载荷, 如果该动载荷小于粘卡力, 则难以解卡。上击器震击时产生的震击力与上提拉力的比值不是固定值, 而是随钻柱结构变化而变化。一般而言, 上击器越靠近卡点, 解卡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震击器解卡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弹性波理论与动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震击器解卡动力学过程,提出利用震击力和震击冲量来衡量震击器解卡效果。用有限元法对直井中的震击解卡作业过程进行计算,分析上提拉力、落鱼深度、钻铤长度、震击器安放位置、震击行程大小和落鱼遇卡程度等各种因素对震击器解卡效果的影响,所得的结果能更好地解释现场震击作业中的一些现象,对震击器的工程实际应用与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钻井过程中常见的井下卡钻事故,研制了新型全液压式随钻震击器。该震击器主要由连接机构、机械锁紧机构、扭矩传递机构、打击机构和密封机构等部件组成。全液压式随钻震击器是一种上下击为一体的新型井下解卡工具,实际操作时,若在起钻过程中遇卡,则启动下击解卡;若在下钻时遇卡或钻头在井底遇卡,则启动上击解卡。厂内台架试验及现场应用结果显示,整套震击器设计合理,机械锁紧力线性稳定,液压延迟时间稳定,能充分满足现场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深井、斜井、水平井打捞作业中遇到的复杂解卡问题,对打捞工况进行了震击力学研究。基于弹性理论与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打捞震击器震击力进行分析,推导出震击力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计算,建立函数关系分析了大钩拉力载荷、钻柱弹性伸长量、震击器上部悬重和震击器行程对震击力的影响,为打捞震击器的结构设计和现场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钻震击器是一种重要的井下解卡工具,由于其工作环境恶劣、受力状态复杂,震击器接头容易发生断裂。为提高产品质量,延长接头的使用寿命,减少断裂事故的发生,需要对接头断裂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改进。针对一起随钻震击器上接头的断裂事故,采用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断裂原因分析。对接头进行了宏观分析、尺寸测量、无损检测、材质理化性能检验(包括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对钻具组合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随钻震击器上接头和转换接头的弯曲强度比进行详细计算。结果表明随钻震击器上接头发生断裂的原因是由于钻具组合不合理以及随钻震击器上接头和转换接头的匹配不当导致的疲劳断裂,材料冲击韧性低进一步缩短了疲劳寿命,最后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子丰 《石油学报》2019,40(5):604-610
钻采作业中经常遇到管柱冲击动力问题。具体工况包括:①射孔和爆炸松扣解卡时,炸药爆炸引发的管柱冲击振动;②用震击器解卡时,突然泄流和震击力引发的管柱冲击振动;③钻柱、套管柱、油管柱、抽油杆柱断脱或刹车不灵或操作失误,导致管柱沿井筒向下滑落冲击井底或泵阀,以及管柱下放时突然遇阻的情况。对文献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油气井管柱力学三原理、油气井管柱动力学基本方程、油气井管柱的屈曲和拉力扭矩分析、钻柱动力学、直杆和薄壁管在轴向冲击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以及有限元力学仿真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管柱冲击动力研究的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和预期结果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液压式上击器在处理中、深井的砂卡,封隔器卡和落物卡等卡钻事故中的特点,介绍了其结构及工作过程,同时,对上击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为提高震击效果,给出了上击器配用钻铤质量的各种参数。最后,对钻具组合、操作要点、上击力的调整及故障维修等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在震击管柱中配接使用加速器,是提高震击解卡成功率的有效途经。介绍了液压加速器和震击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震击管柱运动规律与动力性能。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震击管柱中有效能量的概念,并分析了液压加速器在震击管柱中的减振作用。实例计算及现场统计资料表明:采用加速器配套施工比单独使用震击器施工,可提高解卡成功率15%以上,延长震击器有效工作寿命30%以上;同时能减缓钻柱振动,对井下钻具及水泥环有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修井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液压震击器性能,提高井下作业效率,分析了试验台架上液压上击器的震击过程,建立了试验台架上液压上击器震击效果的计算模型。采用弹性波理论与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台架上心轴撞击垫与缸套承击体撞击时的冲击能以及心轴对缸套产生的撞击力,为后续的现场测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上击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显南  王勇  顾玉洋  刘超 《海洋石油》2018,38(3):46-51,74
螺旋井眼在钻井作业中普遍存在并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当螺旋井眼发生在钻井作业中,会影响随钻测井数据质量和实时性,并且带来诸多后续作业困难。通过螺旋校正方法,能够在作业后改善测井数据曲线质量,并降低螺旋井眼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随钻测井实时效益受到影响。论文应用钻具受压屈曲理论模型,通过三维有限元建模的分析方法,综合研究螺旋井眼形成的主要原因。针对某深海探井钻井案例,对比不同钻具组合设计和钻井参数下的钻具动力学响应,对比判断螺旋井眼的发生机率。采用该分析方法,在工具入井前即可优化钻具组合设计,预防螺旋井眼的产生;同时该模型分析可在作业中对调整作业参数提供建议,降低螺旋井眼产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打捞水平井裸眼段落鱼管柱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作业。水平段摩阻大,扭矩传递困难,震击、倒扣、套铣等常规打捞钻柱组合难以实现预期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裸眼段地层岩性,在增加有效钻压、降低井筒摩阻、倒置震击器组合、优选打捞及套铣工具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常规打捞钻柱进行了优化。NB35-2-B29hst1井打捞实践证实,优化后的钻柱组合大大提高了水平裸眼井打捞实效,降低了作业风险,可为同类井打捞作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震击解卡是解除井下管柱卡阻的常用手段,但应用于水平井时,因其井筒摩阻大,震击器上部钻杆柱储存的弹性形变能释放时被摩阻消耗,震击效果差,为此,进行了水平井液压机械一体式震击解卡技术研究。技术方案为:通过设计双级弹簧缸结构来增加弹簧加速器的弹力,多组弹簧加速器串联来增加工作行程,配合液压增力器形成了水平井液压机械一体式震击解卡管柱,能够克服弯曲井眼摩阻的影响,提高震击效果。室内试验表明水平井液压机械一体式震击解卡管柱的震击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并根据试验数据制定了现场施工技术参数。现场应用表明:液压机械一体式震击解卡技术解卡效果显著,并且大钩载荷能减少80%,降低了对修井设备的要求,提高了该技术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振动问题一直是引起底部钻具失效的主要原因,对其进行研究能减小钻具损害和各类井下事故的发生。设计了振动测量系统,测量了底部钻具组合(BHA)在井底受到的各类作用力下的振动特性并分析了其规律,利用钻柱的振动特性传输井下信息。BHA振动实验是在分析井下钻柱受到的作用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某组合的钻柱施加3种典型的井下作用力进行实验,利用设计的振动测量系统检测并分析数据,得到BHA的部分振动规律;信息传输实验是以钻柱为媒介、振动波为载体,在激励端施加信号、接收端分析钻柱传递的信号的初步试验。把钻井作业中几种常见行为引起的振动进行了分类实验,定性分析了各种作用引起的振动特征。该研究是国内对底部钻具各类振动及利用振动传输信息的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