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非饱和土的应力传递机理与有效应力原理”(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在分析了水气交界面 (收缩膜 )、土粒与粒间水和气受力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土体中任一点三个有效应力的表达形式和其中有效应力参数的确定方法。原文引起了蒋先生的兴趣与讨论 ,非常高兴。讨论从原文的理论推导中提取“5个假定” ,并认为这些假定“似不太合理” ,“显得人为因素太多缺乏依据” ,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方法与原文作者商讨。对此 ,我们首先表示感谢 ,并提出原文作者的一些思考。应该承认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问题 ,尽管它有很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土力学中 ,应力应变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清 《岩土工程学报》2000,22(6):758-759
非常感谢对“土孔隙的分形几何研究”的讨论 ,文中对讨论一文中所提出的孔隙分形和孔隙的分类等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1)原文题为“土孔隙的分形几何研究” ,是借助压汞实验结果来研究土孔隙分布分形。因为决定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的本质原因是构成土体的物质组成 ,而这组成的存在形式是土的结构特征 ,土孔隙的大小与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分和结构的特点 ,因此 ,称为“分形几何研究”。显然 ,原文求解分维的方法是源于Mandelbort关于求海岸线分维的定义 ,称之为数方格方法。数方格法是针对自然中具有统计自相似特征的对象。土孔隙分布特征分析是认为是一类典型的具统计自相似的分形。由  相似文献   

3.
<正> 作者介绍了考虑坝壳湿化变形的坝体应力应变分析,这样的分析工作对土石坝设计师很有参考价值。笔者对作者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请指教。1.图1中曲线Ⅰ地未经浸水的压实土试样的压缩曲线。曲线Ⅱ为试样浸水后的压缩曲线。曲线Ⅲ为若  相似文献   

4.
研究考虑桩土间相互接触的复合地基承载机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笔者近日有幸拜读了李小青等同志的“考虑桩土接触特性的复合地基承载机理的数值分析研究”一文(《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第4期,以下简称“原文”)。文中通过引入桩土接触面单元,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及其加强效应,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笔者针对文中的几个问题向原文作者请教和商讨。(1)原文在“1桩、土界面摩擦接触模拟”部分认为以往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中采取了两种假定,即不考虑桩土接触及接触面光滑,同时采用了无厚度Goodman单元来模拟桩土间接触。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形式与岩体力学中岩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实际的基坑设计和基坑监测的工程例子中得出结论 :被动土压力设计值一般都比实际值偏大 ;桩体周围土的主、被动区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不断变化的。提出用考虑位移的土压力模型来区分实际工程中的主、被动区 ,而后计算土压力、分析桩体和土的受力特性 ,经工程验证 ,是一种简单直观、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测地基承载力方法中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动力测定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方法,同时指出,这一方法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其中参数特别是土的动静模量比的正确选择。文章分析了土的动静模量比是由土的残余变形和弹性变形性质所决定的,并在室内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分别对砂、石类土和粘性土,提出了按土的类别和状态决定其动静模量比的曲线图。根据土的动静模量曲线图,作者改进了根据动测法计算上变形模量和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得到了工程实例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郑刚  刘双菊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2):1498-1498
首先感谢周先生对拙文的关注,以下对讨论稿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说明与答复。(1)原文建议的褥垫层厚度,主要是基于试验结果,也参考了吴春林、闫明礼[1]等的试验成果。当然,试验条件下桩径较小。可以想象当桩径较大时,情况会有变化。实际上,包括作者在内的研究者们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是大量刚性桩复合地基采用了素混凝土桩。原文基于试验中发现“当水平荷载相同时,竖向荷载越大,桩顶水平位移越小,坚向荷载越小,桩顶水平位移越大”,笔者在原文中建议“可适当的加大桩距,以增加基底与土之间的接触压力,从而使土的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是建议不要采用较小桩距,避免桩间土分担荷载过小,使桩承  相似文献   

8.
关于“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一文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笔者近日学习了岩土工程学报1992年第1期徐攸在同志(以下简称作者)的“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方法”一文。综述很难写但又往往很受欢迎,因为它既要全面、准确、扼耍地反映某个方面的技术发展趋势又受篇幅的限制不易深入阐明问题。对现今繁忙的技术人员概括了解国内外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极有帮助,以便在实践中结合个人经验能正确处理生产中的新问题。笔者同意作者在文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动力测定桩承载力的可靠性和开展学术讨论以及交流经验的建议。正如作者指出,动力测定桩承载力是土动力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一般在工程界还了解得不多,加上又有“门户之见”要消除,确需通过学术活动才能使大家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9.
针对基坑开挖的土钉支护问题,提出将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应用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验算,并与一般遗传算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本文建议的方法更有效和准确。文中还对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使用本文建议的方法进行了验算分析,并与商业软件的分析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商业软件未能搜索到最危险滑裂面,其结果对稳定性评价是偏于不安全的。此外,在土钉支护的稳定性验算过程中,一些优化程序在求解安全系数时将土层看作或是转化为均质土,而本文方法考虑了土体的分层。  相似文献   

10.
<正> 原文作者提出了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是由凝聚强度、摩擦强度与吸附强度三者组成。其中吸附强度τs等于膨胀压力ps与有效摩擦系数tg(?)之积,并作出了三轴固结排水剪与膨胀压力两项试验,以便说明和印证原文计算理论方程(8)。作者们作出了有益的工作。根据原文表2中不同土类(膨胀性强烈、含蒙脱土的潍坊土B,膨胀性强、含高岑土的苏州土C,膨胀性中等、含伊利石的安康土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近日学习了陈云敏同志的“利用桩顶加速度分析打桩时桩端土的静阻力”一文(《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第6期,以下简称“原文”)获益甚丰,所作研究工作无疑是有意义的。但认为文中对模型的假设和有关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故提出来与作者商榷。1模型的假设及其带...  相似文献   

12.
对“深基坑卸荷回弹问题的研究”讨论的答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常感谢罗战友先生的关注 ,现对有关问题答复如下。(1)关于深基坑回弹问题。原文是利用常规的单向加荷-卸荷试验求得土的卸荷回弹曲线 ,根据该曲线的特征 ,提供一个简明实用的计算方法。由于该问题的精确计算非常复杂 ,原文旨在抛砖引玉 ,引起同行的关注和兴趣。(2 )关于卸荷比计算。原文用R =2γD/[γ(D +z) ] 来计算基坑回弹卸荷比 ,其中系数α由布辛奈斯克解 (以下简称布氏解 )得出 ,这在经典土力学中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在求应力时 ,通常是把土视作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 ,因此在计算土中应力分布时 ,与土性无关 ,布氏应力系数表只是与 z/b和 l/b 有关 ,硬土、软土、岩  相似文献   

13.
《岩土工程学报》2 0 0 1年第 5期刊登的“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异常现象分析”一文 (以下简称原文 ,作者楼晓明等 )详细分析了桩的施工对承载力的影响 ,可以开扩思路 ,指导未来。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原文作讨论。 (1)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仍遵循预制桩的特性 ,只是影响值小。笔者经验 :计算单桩承载力时 ,桩端承载力Qpk 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才能减小目前计算的偏差。a)进入持力层的厚度效应hp 。原文作者陈强华先生是研究的先行者 ,分析与应用却与笔者有异。对预制桩桩尖持力层上为淤泥质土 ,持力层为IL <0 .4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的粉土和粉砂 ,桩尖进入持力层厚度h =1d(桩径或边长  相似文献   

14.
 对本刊1998年第4期刊登的“分析位于沉积地层中建物产生过大沉降量之新观念”(以下简称“原文”),作如下讨论:(1)原文作者们的“新观念”似乎主要是否定根据土的性质来判别软弱土层,而提出应以其应力历史作为判别的依据。即,“OCR≈1之土层基本上均是软...  相似文献   

15.
《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第4期所载“大直径泥质软岩嵌岩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状”一文(作者刘松玉等,以下简称“刘文”),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笔者对刘文分析整理后,取其部分绘成系数ξp与嵌岩比关系数图(图1)。ξp=qmax/fw,式中fw资料来源於文献[1]。从图1可看出ξp似与嵌岩比无关。桩基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在粘性土和砂性土中往往存在“深度效应”,对此各文献都有解释[2,3]。对於嵌岩桩的端阻力是否也存在“深度效应”,国内外文献没有明确报到,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嵌岩段侧阻力修正系数ξr也同样有待研究探讨。*图1 系数ξp与嵌岩比的关系Fig.1 Therelationshipbetween  相似文献   

16.
笔者最近学习了谢定义教授于 1999年在《岩土工程学报》第 6期发表的“土结构性及其定量化参数研究的新途径”一文(以下简称文献 [1] ) ,收益颇多。文献 [1]中作者回顾和分析了土结构性研究的历史与途径 ,创造性地提出一种研究土结构性参数的新思路 :以综合结构势作为土的结构性参数。并给出了一种表示土的综合结构势的表达式 :mp =Sr·SsS20(1)式中 S0 ,Sr,Ss 分别为原状样、重塑样和饱和样在某一压力p下的变形量 (或应变量 )。沈珠江院士打破了土力学研究中的一些传统观点 ,开始把土的结构性模型作为土力学研究的重点 ,认为将土的结构特性定量地引入土变形强度规律的研究是 2 1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击实试验和击实后土样的压缩和剪切试验研究红黏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表明:重塑土的最大干密度比原状土的最大干密度大,而重塑土的最优含水率则比原状土的最优含水率小;随击实功增大,土样的干密度增大,而最优含水率减小;含水率稍高的击实土样的水稳定性要比含水率稍低的击实土样的水稳定性好;当含水率较大时,击实土样的相对固结变形量较大,固结稳定并浸水再固结后,原来含水率较小土样的变形增量反而稍微大些。  相似文献   

18.
对“填土的断裂机理”一文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作者(简称作者,下同)建议在若干试样上分别施加不同的四围压力,然后把已经施加在轴向的液体压力逐渐减退,测得试样破坏时的轴向应力,根据破坏时的轴向应力和四围压力,绘得如图1(见原文)中的断裂强度曲线,作为判别土坝是否开裂的依据。笔者提出下列几点意见,请作者和读者们指正。 1.如果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试样在小的四围压力下破坏时,轴向压力为负值(拉应力),这就是抗拉试验。人们经常用抗拉试验的结果来判别土坝是否开裂。但是在大的四围压力下,轴向压力尚未减退到负值时试样就破坏了。这时候,三个主应力都是压应力,试样内不出现拉应力,它是剪坏的。在这种试验  相似文献   

19.
土样扰动影响的评价及其先期固结压力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引进扰动特征量的基础上,建议一种评价受扰动土样的性质的分析方法。根据土样扰动对土的e-logp压缩曲线的影响,提出了一个能描述受到不同程度扰动土的压缩曲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建立了利用扰动和重塑样压缩试验的结果来估算“不扰动土”(即理想土样)先期固结压力pc的方法。通过四个场地土的试验结果验证,它对于大多数粘性土是适用的,估算的pc值及修正后的压缩曲线可以为分析其它土工问题提供有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土工合成材料在软基处理加固方面的负面影响是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发表于《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第6期的“土工合成材料对路堤长期稳定性反工后沉降的负面影响分析”(以下简称“原文”)[1]根据某高速公路试验段软基处理的现场实测结果对这个课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笔者就原文相关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土工布对软土路基工后沉降的影响等,与作者进行商榷。(1)原文式(3)的定义与原图2结果不符,Rs似应与Rm互换。根据该公式,荷载扩散系数应该小于1,而图中的大于1。因为对于同一深度,中线和路肩的土柱高度基本相同,即荷载是相等的;而中线的土压力总是比路肩的大。文中认为,“铺设土工布路段,荷载扩散系数均大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