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源热泵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其应用具有地域性,应该根据地区的具体地理条件,经过具体分析进行合理利用。根据青川某交流中心项目地下换热测试,对地埋管换热器系统进行了热响应测试和分析,根据工程情况和热响应测试分析结果,对该项目进行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方案设计,并将该项目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与采用常规空调系统进行了经济效益和环境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地源热泵在本项目应用的可行性,并值得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余龙  余延顺 《制冷技术》2012,(4):23-25,58
土壤的平均导热系数与热阻是影响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及地源热泵系统节能性与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利用线热源理论,通过地源热泵的工作试验过程,得到系统进出口水温等参数,并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导热系数及土壤热物性参数,测试结论对于指导土壤热交换器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响应测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地源热泵技术因其节能与环保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地下岩土热物性参数是影响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与运行的重要因素,其参数的确定也是地源热泵技术领域的难点之一。本文综述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响应测试的理论基础、测试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及其研究发展现状,以期为地源热泵系统的热响应测试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主要运用EnergyPlus系统模拟软件,对武汉某住宅垂直地埋管地源热泵地下环路进行系统模拟,分析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的埋管深度与管内流量两个重要因素对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为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地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国内外的地源热泵的发展历程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工程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分析了地源热泵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重要意义。重点针对具体实例,对地源热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优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地源热泵不仅节水省地、环保洁净、灵活安全、运行可靠,而且5年左右就能够收回改造成本。  相似文献   

6.
谭华 《中国科技博览》2013,(15):610-610
地源热泵是一项高效节能型、环保型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本文阐述了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工作原理,就地源热泵节能系统的节能原理做了详细叙述。提出地源热泵在我国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地下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的重要组成部分,竖直U型管是最常见的地下换热器形式。运用地热之星,计算和模拟了山东省某地区实际工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讨论和分析了循环液进出口温度,土壤热物性,换热器结构,地埋管管径对单位孔深换热量的影响,整理分析得出的上述因素对单位孔深换热量的影响,可以作为实际工程优化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天津一个空调面积为14000m^2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工程的设计,介绍对地埋管换热器的取热量和散热量进行测试的实验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天津地区不加防冻液地埋管地源热泵机组进行讨论,并分析热泵机组采用满液式蒸发器,节能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地源热泵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节能、环保、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它充分发挥了浅层岩体的储冷储热作用,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和制冷,是一种典型的绿色技术。本文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地源热泵的原理及其形式,并提出了地源热泵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地下换热器传热模型是地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性能预测以及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经典的线热源解析模型以及一维柱热源数值模型进行比较,整体上数值模型及解析模型的计算平均水温与实测值接近,并且数值模型偏差比解析模型小。数值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并且可以进行变热流计算,具有较强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利用间歇过程,弥补土壤传热慢的缺陷。土壤源热泵间歇运行时间可以改变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增强传热并实现更佳的热泵运行工况。实验是在冬季运行工况下进行的,着重对间歇运行条件下地温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广州地下50m以内土壤温度场,研究广州地区土壤温度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建立垂直单U形地埋管地下换热区域温度场的三维稳态和瞬态传热模型,模拟冬季工况下埋管区域土壤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土壤初始温度对地埋管换热器埋管深度的影响。最后,计算某一别墅工程动态负荷,选用GLHEPRO3.0进行为期30年的系统运行模拟,分析地下埋管区域土壤热平衡对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从而为广州地区推广使用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长期高效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立用于某办公建筑的冷却塔辅助散热型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模型,以夏热冬冷气候条件下的长沙、上海和武汉地区为例,模拟混合地源热泵系统分别以地埋管出水温度、地埋管出水与环境温差、冷却塔运行时段作为辅助散热启停的控制信号的控制策略,运行20年后地埋管附近土壤平均温度及机组性能。研究各控制策略对不同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控制策略在夏热冬冷地区的不同地区均表现出对系统能耗和土壤温升相近的影响规律,且均可以通过合理的参数设施实现运行20年后土壤维持热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地温规律及其可恢复特性增强传热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青  乔广  于鸣  李明  白金玉 《制冷学报》2003,24(3):38-41
利用间歇过程,恢复地下温度,弥补土壤传热慢特点。在地源热泵地能应用中,提高地下换热能力,减少井数,最大地发挥每一换热单元的换热能力。实验是在建造的两口分别为100m和200m竖直换热井的地漂热泵系统上完成,并分别进行了自然状况地下温度分布、连续运行地温变化规律和间歇性地温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工作。着重对间歇性恢复过程地温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间歇时间可以改变温度变化规律和趋势,实现更佳的热泵运行工况。因此,文中提出的可控间歇技术对未来发展利用地能供热供冷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地源热泵的岩土热响应现场测试的测试方法和计算模型等。现场测试采用恒热流测试法,并以线热源模型为基础,结合工程最优化方法,采用复形调优法,从而得出所需要的热物性参数、周围岩土综合导热系数和综合比热容,利用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在夏热冬冷地区的长沙建立了土壤源热泵系统实验台,开展了制冷工况下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测定了地埋管周围的土壤热物性,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的钻井深度、埋管类型、循环水流量等参数对地埋管传热和机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增大地埋管深度、提高循环水流量可以有效提高单位井深换热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热响应测试,对四川青川地区某工程场地地质和地埋管换热情况进行了勘察及测试分析。地勘结果表明地下渗流对地下换热有明显影响,获得各测试工况动态负荷下的地下动态换热性能。从测试数据可以分析得到,冬季状态下进行夏季的热响应测试会影响地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提出了出水管保温等处理措施。根据工况和运行数据分析,提出了合理认识单位井深换热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结构、性能与当地水文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水文地质构造及其适合的地源热泵形式以及陕西省地下水径流模数分区图,分析陕西3个地形分区的水文地质构造及其适合的地源热泵形式,以供同仁在陕西推广地源热泵技术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At present, being environmental friendly and with the potential of energy efficiency, ground-source heat pump (GSHP) system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 The GSHP system can transfer heat stored in the earth into a building during the winter, and transfer heat gained in the building into the earth during the summer. An office building in Shanghai which uses a GSHP system and dual-U-pipe vertical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 (GHEs) under the ground is taken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for analysis. Experiments on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this GSHP system were carried out. When cooling in summer, the soil temperature increased during the day and decreased at night, and the maximum soil temperature reached 29.5 °C. The maximum heat exchange capacity of one borehole reached 53 W/m and the maximum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 reached 4.2, which shows the GSHP system is quite energy efficient. In addition, design and simulation software for the GSHP system was developed by authors. When putting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of the GSHP system into the software, the simulated results well match the measured 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