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作出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将原定2010年完成的淮河治理计划提前到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超前谋划,决定继续实施以治淮为中心的防洪保安工程,并将其列为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六大基础性工程的第一位,集中力量,全面加快治淮进程,造福沿淮人民。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利》2008,(3):21
在2007年淮河防汛抗洪斗争中,安徽省积极践行现代防洪理念,综合运用各类防洪工程,"拦、分、蓄、滞、排"多种手段并用,"防、抢、撤、救"多项措施相济,夺取了淮河防汛抗洪斗争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5.
吴存荣 《中国水利》2003,(19):24-26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河道全长431km.流域面积6.7万km2,总人口约3750万人,耕地面积289万hm2,分别占全省的50%、60%和70%,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汇集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安徽人民认真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先后掀起了三次治淮高潮,对淮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开发,初步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防洪、灌溉、除涝工程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治淮》1990,(3)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长江下游。境内淮河流域面积669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人口占全省59%,淮河的兴衰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之势。淮河流域属南北气候交接地带,年内及年际雨量分布不均匀,容易形成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年间,淮北地区有水灾211次,江淮之间水灾135次,平均2~  相似文献   

7.
吴存荣 《治淮》2004,(1):9-11
2003年淮河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快淮河治理步伐的重大决策.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今后5年治淮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确保治淮工程前期工作到位,确保施工环境良好,确保工程质量优良,确保治淮资金使用安全合理,确保治淮任务全面完成"的要求.目前,安徽省治淮工作已全面展开,正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盐城市郊区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水面较大,正常降雨年份水资源总量比较充足,但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平衡,给群众生活和农副工生产带来很大影响。 近年来,该区农村供水工作在全区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打破了单纯饮用河、沟、塘水的局面。截止1994年底,全区共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建成农村供水工程69处,其中:乡镇办自来水厂25个,村级水厂44个,铺设自来水管道400公里,日供水能力55820立方米,日供水量24810立方米,供水153个村36万人,普及率达32.8%。  相似文献   

9.
10.
安徽省淮河流域面积达6.7万平方公里,耕地4500多万亩,人口2800多万。治理好这一流域,对我省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沿淮行蓄洪区又是我省最贫困地区之一,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是沿淮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基本任务,也是全省经济建没的一项战略性,王务。实现这一任务,不仅是沿淮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义  相似文献   

11.
治淮     
《中国水利》2006,(24):18-18
2006年是全面加快治淮建设的关键一年.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淮河水利委员会加强协调、强化监管、扎实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年治淮建设任务,为2007年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近期治淮目标和保障淮河流域"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入河排污口调查、审核 ,在此基础上 ,采用统一的监测时间、频率、项目和方法 ,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监督 ,并编制监测报告。针对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及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 ,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蔡其华 《中国水利》2005,(24):58-60
2005年,是治江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是治江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这一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治江一线视察指导工作,3万治江工作者备受鼓舞;这一年,我们明确了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开启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征程;这一年,我们与沿江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治江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4.
钱敏 《治淮》2004,(1):5-7
2003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统一指挥,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加强领导、靠前指挥、依法防洪、统一调度、科学防控、紧张有序,广大军民团结抗洪、顽强拼搏,依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1年以来建成的防洪工程,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了淮河干堤安全,确保了城市和交通干线安全,夺取了淮河防汛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也迎来了灾后重建和加快治淮建设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治理方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充分肯定了新中国50年治黄的成就,对黄河进一步治理以及针对黄河存在的断流,泥沙淤泥、河水污染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洪水以及水质污染仍是制约黄河两岸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同时,坚持水少兼治的综合道理、通过水土保持这一治黄之本,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争取达到黄河冲淤基本平衡。并就黄河的水污染问题,黄河下游的防洪、黄  相似文献   

16.
黄河神堤至驾部河段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是黄河下游最难治理的河段之一,围绕该河段的河道整治方案问题,有大湾和小湾,两湾和四湾等方案之争,随着其上下河段河道整治的完善和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在该河段的兴建,以及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尽快确定其河道整治方案,并付诸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通过对该河段历史河势的总结分析,结合小浪底运用后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和发展趋势,在历史整治方案比选的基础上,对弯道半径,河湾跨度,湾顶距等河道整治参数进行简要分析论证,提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新形势下的四湾河道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淮河是洪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流域,安徽位于淮河中游,省境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治淮成就,但从近几次淮河中等洪水的汛情来看,淮河仍远未实现"修好"的目标.本文从淮河变迁入手,分析流域洪涝成因,对淮河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国务院确定要在2007年以前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和灾后重建任务.同时,也提出了确保治淮建设"三个安全"(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目标.淮河水利委员会党组主动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个安全"深入人心,成为治淮战线上的突出亮点,为加快治淮建设步伐构筑了-道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9.
淮河入流对长江水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长江不同流量遭遇淮河不同流量时长江沿程水位和局部流场的变化。多组水文条件下模型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淮河入流造成长江水域局部水位壅高较多,对长江行洪不利;入流口以上流速减小会加剧洪水期泥沙的落淤,特别会影响三益桥航道的畅通;入流口以下流速增大,近岸流速的增大对长江护岸工程不利。模型试验结果可为扬中河段进口段的河床演变分析以及三益桥航道浅滩成因分析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黄河主要支流的特征。根据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提出了对黄河治理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洮河、湟水、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汶河等11条主要支流的治理开发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