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陈皮对腹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盐酸洛哌丁胺, 0.67 mg/kg)和陈皮低、高剂量组(0.5和1.67 g/kg)。采用番泻叶诱导腹泻模型后灌胃给药。实验结束后, 观察和检测各组小鼠腹泻相关首次排便时间、稀便率、稀便级及小肠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淀粉酶(amylase, AMS)和脂肪酶(lipase, LPS)活性,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结肠内容物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优势物种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 模型组腹泻相关指标明显改变, 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 门及属水平优势物种丰度明显改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 陈皮组腹泻相关指标明显改善, 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明显升高, 门及属水平优势物种丰度明显纠正,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陈皮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腹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昆明小鼠为试验对象,探讨木糖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取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木糖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用不同剂量的木糖和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连续14d,观察对4种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高剂量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分别增长了6.0%(P<0.01)和6.4%(P<0.0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分别减少了8.1%(P<0.01)和5.4%(P<0.05);中剂量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分别增长了4.3%(P<0.01)和4.5%(P<0.05),肠杆菌数量减少了7.8%(P<0.05),而肠球菌无明显变化;低剂量组四种细菌数量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木糖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3.
将六堡茶提取物与高脂小鼠粪便进行体外发酵培养,比较正常对照组和体外发酵组的菌群变化情况,探讨六堡茶对高脂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总厌氧菌的数量与发酵0 h比较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且在发酵至24 h,总厌氧菌的数量明显超过了正常对照组,而总需氧菌数量在发酵36 h后,才发生显著性变化,较0 h明显降低了8.4%,并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其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在发酵36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均趋向于正常对照组水平,而大肠杆菌的数量虽呈降低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六堡茶提取物能够促进高脂小鼠肠道菌群中厌氧菌的生长,并抑制需氧菌的繁殖,调节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   相似文献   

4.
尚楠  刘丽莎  旭日花  武瑞赟 《食品科学》2010,31(23):300-304
为探讨双歧杆菌RH 菌株对肠道菌群平衡失调的修复功能,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考察双歧杆菌活菌(LB)、菌体破碎物(CE)及发酵上清液(FS)3 种处理物灌胃由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模型小鼠后对其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和拟杆菌6 大类主要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3 种处理物均可使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极显著增加(P < 0.01),产气荚膜梭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降低(P < 0.05 和P < 0.01),并能使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该双歧杆菌LB、CE 和FS 均可起到修复、调节小鼠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合益生菌制剂对小鼠的肠道菌群影响。方法:采用22.4 g/(kg·d)氨苄青霉素灌胃3天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衡模型,其中空白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分别使用益生菌及复合益生菌制剂组对模型小鼠进行灌胃治疗14天,收集小鼠粪便,采用平板计数法及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复合益生菌制剂可加快模型小鼠肠道乳酸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恢复并抑制肠杆菌及肠球菌增殖;复合益生菌制剂组shannon指数值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明显上升(P0.05),simpson指数明显下降(P0.05),PCA、PCoA及NMDS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制剂组肠道菌群与正常组肠道菌群更为相似。结论:复合益生菌菌剂对肠道菌群失衡小鼠肠道菌群恢复有的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益生菌制剂对腹泻模型(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灌胃给予氨苄青霉素(22.4 g/kg),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建立后,阳性组灌胃给予培菲康(8 g/kg)、益生菌制剂低、中、高剂量组(2.5×106、5×106、1×107 CFU)给予复合益生菌制剂,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 d。观察益生菌制剂对小鼠体质量、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的影响,测定小鼠IgA、IgG水平,肠道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剂量组在给予益生菌第14天时小鼠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显著降低,IgA水平分别提高13.30%、20.25%、25.83%,IgG水平分别提高6.84%、19.81%、29.64%,TLR4基因表达水平下调16.88%、20.78%、40.91%,NF-κB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4.91%、37.19%、55.79%,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综上所述,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发挥改善AAD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花椒精油对1型糖尿病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将造模成功的40只雄性小鼠,按体质量和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花椒精油高剂量组15 mg/(kg·d)、中剂量组9 mg/(kg·d)和低剂量组3 mg/(kg·d),每组10只,饲养28 d。实验结束后,检测盲肠壁表面积、pH值、游离氨、盲肠微生物和短链脂肪酸等。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对,花椒精油可显著(P0.05)增加小鼠体质量和饲料效率,降低其采食量;可显著(P0.05)增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可显著(P0.05)增加盲肠内容物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量;高、中剂量可显著降低肠杆菌和肠球菌的量。结果表明,花椒精油可促进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盲肠内容物中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的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8.
考察壳寡糖-Zn2+配合物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D-半乳糖注射法制备氧化衰老模型小鼠,设立空白、模型对照、阳性对照(VC)、壳寡糖、ZnSO4、壳寡糖+ZnSO4和壳寡糖-Zn2+配合物组,持续给药30 d后,取小鼠盲肠部分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发现,各样本有效序列范围为31727~36486条、OTU个数范围为255~376,其中空白组OTU数较低、壳寡糖及其配合物组OTU数量较高。在门水平,D-半乳糖显著影响(p<0.05)空白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及相互关系,壳寡糖和壳寡糖-Zn2+配合物对模型小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具有一定恢复作用。在科水平,相比于正常组,模型组Bacteroidales_S24-7_group丰度大幅增加,而壳寡糖-Zn2+配合物给药后Bacteroidales_S24-7_group丰度值显著降低(p<0.05),同时其对消化球菌科、内瘤胃菌科及毛螺菌科丰度也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壳寡糖-Zn2+配合物提高了样本Ace、Chao和Shannon指数,同时降低了Simpson指数。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壳寡糖-Zn2+配合物与VC给药组相比,肠道微生物相似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能使肠道菌群比例和分布更加接近于空白组样本。D-半乳糖诱导显著影响小鼠内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结构组成,而壳寡糖-Zn2+配合物对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具有一定逆向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的肠隐窝深度、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及淋巴细胞数的影响,从肠道形态和肠道免疫明确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的疗效机制。方法 18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通过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 d,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 d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灌胃铁皮石斛汤剂,正常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无菌水,持续5 d。试验结束后,采集各组小鼠回肠、空肠和盲肠约2 cm肠段,分析隐窝深度、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和淋巴细胞数。结果 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相比,铁皮石斛能增加小鼠空肠淋巴细胞数和回肠肠黏膜厚度(P<0.01或P<0.05)。治疗组小鼠盲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回肠绒毛高度虽然高于正常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组小鼠盲肠黏膜厚度和淋巴细胞数高于模型组,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铁皮石斛通过改善脾虚便秘小鼠肠道形态,增加黏膜淋巴细胞数来治疗脾虚便秘。  相似文献   

10.
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小鼠盲肠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CGMP对健康小鼠盲肠中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12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六组,对照1组(日食组)既不灌胃CGMP也不灌胃安慰剂,对照2组灌胃生理盐水(0.2ml),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等体积(0.2ml)不同浓度的CGMP溶液,灌胃周期为15d.分别于灌胃前以及实验的3、5、7、10、15d和停止灌胃后1w(即第22d)无菌采集小鼠盲肠内容物进行菌群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剂量组可明显促进小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p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小米制品对番泻叶致小鼠腹泻的缓解作用。8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发酵小米组(6.16 g/kg)、发酵米糠组(2.05 g/kg)、小米粥油组(10.27 g/kg)、米糠粥油组(10.27 g/kg)。采用番泻叶建立小鼠腹泻模型,造模7 d后,除模型组外,其它各组开始为期7 d的治疗,以腹泻指数、脏器指数、血清炎症因子、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水平为指标,并通过小肠切片观察来评价小米制品对腹泻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小米制品组第13 d小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发酵米糠、发酵小米和小米粥油组血清炎症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肠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升高(P<0.05),小肠组织切片观察完整程度较好。小米制品中发酵米糠、发酵小米和小米粥油对番泻叶诱导小鼠腹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治疗作用机制及肠道菌群变化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六堡茶调理亚健康状态痰湿体质的有效性,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六堡茶新茶和五年陈化茶(10 g,200 mL沸水浸泡2 min口服,每日2次)作为干预手段,纳入亚健康状态痰湿质人群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进行90 d的标准化干预,记录干预前后与痰湿质有关的中医诊断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并重点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六堡茶新茶干预组和陈茶干预组在干预后痰湿质转化分均有下降趋势,其中六堡茶新茶干预组在干预后的25、45和90 d三个时间点痰湿质转化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六堡茶新茶及五年陈茶干预均有助于痰湿质体质改善,其中新茶起效较快。生化结果显示,六堡茶陈茶和新茶均具有降低胆红素的作用,陈茶作用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分析显示,六堡茶干预后,六堡茶新茶干预组拟杆菌门(Bacterioidetes)水平下降为0.49±0.17、厚壁菌门(Firmicutes)水平上升至0.42±0.23,六堡茶陈茶干预组拟杆菌门(Bacterioidetes)水平下降为0.48±0.35、厚壁菌门(Firmicutes)水平上升至0.45±0.08;嗜胆菌(Bilophila)的相对丰度提高至六堡茶新茶干预组的0.0024±0.0013和六堡茶陈茶干预组的0.0022±0.0034,改变了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比例, 促进嗜胆菌增殖。与代谢疾病、能量代谢有关的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Izimaplasmatales菌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水平发生改变,因此六堡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痰湿质等亚健康人群的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山莓叶醇提物(RE)对四种不同类型小鼠腹泻的影响。采用番泻叶、蓖麻油、硫酸镁、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建立不同小鼠腹泻模型,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BC)、模型组(MC)、阳性药物组、山莓叶醇提物高(RH)、中(RM)、低剂量组(RL)6个组,观察稀便数、稀便级,计算腹泻指数。结果表明,与MC相比,RE对抗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肚3h内的腹泻指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RH和RM对抗蓖麻油所致小鼠腹泻0~5h内的腹泻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RM对抗大肠埃希氏菌所致小鼠腹泻0-2h内的腹泻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RM和RH对抗硫酸镁所致小鼠腹泻指数均仅在吐1h内明显降低(P〈0.01)。山莓叶醇提物对番泻叶、蓖麻油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导致的小鼠腹泻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硫酸镁所致腹泻的干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长双歧杆菌BB536和乳双歧杆菌HN019组成的益生菌复合制剂对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效果。方法:头孢曲松钠(2 mg/g)连续灌胃小鼠5 d,构建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益生菌复合制剂低剂量组(2×105 CFU/g)、中剂量组(4×105 CFU/g)、高剂量组(1.2×106 CFU/g),另设正常鼠为对照组,第6 d起各剂量组灌胃相应剂量的益生菌复合制剂,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0 d。灌胃结束后无菌收集小鼠粪便对肠道菌群计数,并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菌群的多样性以及结构,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测定空肠和肝脏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结果:给药头孢曲松钠后,血清中IL-2、IL-6、IL-1β和TNF-α水平有上升趋势,空肠中MDA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T-SOD水平显著下降(P<0.05),在高剂量的益生菌复合制剂的干预下,IL-6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IL-2和TNF-α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此外空肠和肝脏中的MDA水平均明显下降、T-SOD水平显著提高(P<0.05),GSH-PX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空肠中GSH水平极显著提高(P<0.01)。在肠道微生物方面,抗生素造损后再灌胃益生菌复合制剂,与灌胃益生菌复合制剂前相比小鼠粪便中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降低,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微生物丰富度有所恢复,且中、高剂量组预测的肠道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接近。结论:益生菌复合制剂可以促进抗氧化物质产生,降低细胞因子水平,促进有益菌的繁殖,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改善了由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15.
苦荞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苦荞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苦荞粉,35d后考察其对小鼠结肠中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的影响;并取小鼠空肠组织,研究苦荞粉对小鼠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苦荞粉的灌胃剂量大于3.250g/(kg.d)时,小鼠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同时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下降(P<0.05)。灌胃苦荞粉改变了小鼠空肠组织结构形态。研究证实苦荞粉可以作为益生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桑叶生物碱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衡的改善作用,为桑叶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半乳糖诱导建立小鼠氧化损伤模型,然后灌胃低(50?mg/kg?mb)、中(100?mg/kg?mb)、高(200?mg/kg?mb)剂量的桑叶生物碱,45?d后测定小肠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  相似文献   

17.
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小鼠肠道菌群消长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不同剂量的CGMP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BALB/c小鼠(25~30g),随机分成十组(对照组和4~10七个试验组),每组6只;对照1组(日食组)既不灌胃CGMP也不灌胃安慰剂,对照2组灌胃甜乳清粉溶液(0.2ml),对照3组灌胃生理盐水(0.2ml),试验4~10组灌胃等体积(0.2ml)不同浓度的CGMP溶液,灌胃期为15d。分别于灌胃前以及试验的第3、5、7、10、15d和停止灌胃后一周(第22d)用逼迫法采集小鼠新鲜粪便进行菌群测定,观察肠道内菌群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灌胃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均可促进小鼠肠道和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殖(p<0.01),使致病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对肠杆菌、肠球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CGMP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作用存在最适剂量(100μg/d),最适剂量组使肠杆菌、肠球菌、致病菌数量明显减少。说明CGMP具有有效地促进和调控小鼠肠道生理性细菌、构筑膜菌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蔓菁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蔓菁对小鼠粪样中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选取BalB/C雄性小鼠(18~22 g)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组,三个剂量组分别饲喂不同剂量(1、2、4 g/kg·BW·d)的蔓菁粉,对照组正常喂养,连续干预14 d,分别在干预第0 d、第7 d、第14 d称重并无菌收集新鲜粪样。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肠道菌群数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用SPSS 21.0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蔓菁可增加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中性菌肠杆菌的数量(p<0.05),减少中性菌肠球菌和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p<0.05),中剂量(2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且肠杆菌数量增加幅度低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增加幅度。蔓菁还可增加肠道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的含量(p<0.05),提高短链脂肪酸总含量,高剂量(4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致病菌的增殖;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采用肠上皮细胞模型HT-29细胞系研究8株植物乳杆菌在HT-29细胞上的黏附性,并研究黏附性较强的菌株及其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抑制大肠杆菌(E?coliATCC25922)在HT-29细胞上黏附及刺激HT-29细胞产生炎性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8株植物乳杆菌在HT-29细胞上的黏附性差异较大:黏附性最强的植物乳杆菌35通过取代、竞争和排阻方式抑制大肠杆菌在HT-29细胞上黏附,抑制黏附率分别为30%、33%和59%,其EPS在作用浓度为500 μg/mL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黏附率为32%。植物乳杆菌35可抑制大肠杆菌刺激HT-29细胞产生IL-8,通过取代、竞争、排阻方式抑制大肠杆菌刺激HT-29细胞产生IL-8,抑制率分别为3%、28%和40%;其EPS抑制大肠杆菌刺激HT-29细胞产生IL-8具有浓度效应,浓度为500 μg/mL时抑制率最高,为50%。而对于IL-10表达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35具有抑制大肠杆菌引起肠炎的潜在益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