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聚合物驱静态混合器现场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态混合器是三次采油聚合物注入站用于母液和清水混合的一种专用设备。这种聚驱用静态混合器是从化工行业移植过来的,没有针对聚合物溶液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门设计。在大庆油田采油一厂中丁3-P25井,从站内到井口铺设一条地面管线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后认为,在注入管线内径为φ50mm、最小聚合物混合溶液流量为1.15 × 10~-3 m~3/s、井距在 100m以远的条件下,注聚系统取消静态混合器是可行的。通过注入管线的混合作用,到注入井井口,混合指标完全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1998年在采油一厂89 口注入井推广应用。取消静态混合器不但可以减少注入站的基建投资,还可以消除由静态混合器带来的粘度损失。 相似文献
2.
针对注聚合物用静态混合器混合效果的现行测试方法的不足,将流动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在线检测,开发出一套有较强通用性的测试系统。该系统的原理是采用示踪粒子法将混合器出口处的浓度场转换为可见的粒子分布图像,由此分析评判混合效果的好坏。系统由测试台柴、激光扫频片光源和图像采集与处理装置三部分组成。介绍了具体测试方法,给出了检测实例,并对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静态混合器混合效果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应用可视化实验装置,采用示踪粒子流场可视化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静态混合器混合效果进行检测的实验方法,即首先在待混合的流体中插入适量的示踪粒子,随后用照相机采集示踪粒子分布图像,再用计算机对图像作LUT变换处理,最后用混合均匀度指标对混合效果作定量评价。石油化工生产中聚合物混合器混合效果检测的实践表明,用这种方法所得检测结果直观、准确、可靠,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使内置叶片型静态混合器能更好地应用于超级克劳斯工艺,基于CFD方法对不同叶片结构、不同排列方式的内置叶片型静态混合器进行了内流场特性研究,对比分析了湍动能、压降、速度及出口处H2S等的分布情况。采用Simple算法耦合压力场和速度场,动量、湍动能、湍动耗散率及所有组分均采用二阶迎风离散格式。研究结果表明,结构1比现役结构混合效果好,结构2(6张叶片,叶片指向入口并于壁面呈60°夹角)较其他结构具有更好的混合效果;扇叶式叶片分布对过程气和空气造成的扰动最大,有利于提高过程气与空气的混合率。 相似文献
5.
石油炼制过程中,混合是十分普遍且重要的操作,为了满足工艺要求,减少操作成本,必须采取正确的混合方法。常用的混合方式有静态混合与动态混合两种,静态混合器主要通过混合元件对流经管内的流体进行反复的"切割—旋转—重新汇合",达到混合目的。介绍了静态混合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萃取、脱硫、油品调和及精制等工艺过程中的应用。与动态混合相比,静态混合具有分散效果好、混合均匀、结构紧凑、操作成本低等优点,在实际工况下取得了良好的工艺效果和显著的经济效益。静态混合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新型静态混合器的结构特点、混合机理及应用实例。该混合器已用于油田固井粉粒体气力输送过程中的混合,也可在石油化工和建材等行业的类似场合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Fluent软件中的Mixture模型和标准湍流模型,对加氢空冷器入口管道系统孔板式静态混合器的混合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多相流在流经静态混合器时,会形成反向的涡流,增强流体径向间的扩散。在现场实际工况下,混合效果的持续距离约为5.8 m。当流速处于2~4 m/s内,提高流速,混合效果明显增强。当流速高于6 m/s时,混合器的有效作用距离趋于稳定,对流速的变化不再敏感;当静态混合器的长径比为3.04、混合器管径与孔板直径的比值约为3.83、孔板倒角为45°时,混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静态混合器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国外几种静态混合器的结构形式、混合效果及适用范围,以及在设计与选用这些静态混合器时应注意的性能参数。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国产静态混合器在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通过Pro/E软件进行SWX型静态混合器结构和流体模型的三维建模,并基于ANSYS Workbench下的FLUENT模块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标准的κ-ε数学模型对在湍流状态下的静态混合器进行流场、速度场、压力场和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静态混合器内流体的流动特性和混合机理。结果表明:流体沿轴向流动时由于混合单元的存在,使得均为匀速的流体出现了速度的分化,流体的轴向最大流速约为径向流速的1.3倍、周向流速的1.7倍,说明流体受到混合单元的阻扰产生径向和周向运动,使流体不断进行分散、分割和重组等形式的变化,而流体经过第3、4个混合单元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流速区域的分割也相对稳定;另外,流体流量的高低以及混合单元组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混合器内压降的大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证实了静态混合器具有较强的传热特性,为SWX型静态混合器的应用、设计、安装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溶剂脱沥青DOA进行连续式静态混合器改质,制备出合格的60号甲和100号甲道路沥青,并对此二种道路沥青进行马歇尔试验,表明二种道路沥青具有较好的路用性能,说明静态混合器连续式沥青改质是一种有效的沥青改质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深井高能气体压裂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能气体压裂是一项新兴的增产技术,它涉及力学、火炸药及石油工程等很多学科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本文仅从应用研究方面,阐述该技术的室内外试验,中深井现场试验及越深井试验。室内外试验表明,在不同的围压及加载速率下,高能气体压裂可产生3~5条径向裂缝,形成的多缝体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三轴试验结果认为高能气体压裂在井中造成的压力高于水力压裂所产生的压力,并有可能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使得卸载时产生永久变形,在地层中产生一定缝宽的残留缝,虽无支撑裂缝也不闭合;现场试验对工艺的可行性及成功率进行了验证,表明工艺成功,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PV型旋风分离器内流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五孔球探针与热线风速仪测定了不同结构参数的PV型旋风分离器全空间内的三维速度分布,总结了入口气速与主要结构参数变化后对流场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相似放大的办法。结果表明,在旋风分离器的蜗壳顶部存在纵向二次流,在芯管下口附近存在短路流,在排尘口处有较强的灰斗返气,这些均不利于气固分离 相似文献
16.
粗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场研究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FX软件提供的DSM模型对催化裂化沉降器内粗旋风分离器中的气相流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用五孔探针测试的流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网格系统和边界条件等,DSM模型对粗旋风分离器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对实验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粗旋风分离器内流场与常规旋风分离器的流场不同,升气管和料腿均存在回流区,升气管回流区最大可波及分离空间,对分离空间流场有很大干扰。料腿直径的减小以及灰斗的存在使升气管排出的气量增大并使升气管、料腿回流区大幅减小,从而在宏观上保证了气固分离效率和较小的气相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7.
固井二界面问题的初步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固井二界面的胶结机理出发.联系现场实际问题,通过对二界面封固系统的基本分析,阐述了二界面封固系统的井下状态.确定了影响二界面的四大类基本因素。开展了二界面。性质的试验研究,给出了初步的试验结果,对滤饼在二界面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对隔层的胶结和密封以及高压层和低压层的固井质量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流度比对化学驱驱油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通过大量非均质和均质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给出了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替原油时的合理流度比,对于非均质岩心,三元复合驱和聚合物驱的流度比应控制在0.50-0.25。此时,三元复合驱采收率介于20.6%-24.0%之间;聚合物驱采收率介于13.3%-16.8%之间,对于均质岩心,三元复合和聚合物驱流度比应控制在0.50-d0.33,此时,三元复合驱采收率介于17.0%-19.1%之间;聚合驱采收率介于11.8%-13.1%之间。实验结果为矿场试验选择合适的驱替液粘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