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高速公路工程量大,对原材料及技术方案提出了较高要求,现阶段巨粒土填筑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施工中,可有效控制资源浪费。对此,本文从工程实例出发,围绕巨粒土填筑施工技术在高速公路路基建设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提出可行的技术要点,以提升其在高速公路领域的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巨粒土填筑在我国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的应用情况,和传统路基填筑手段相比,这种全新技术方式不仅能将原本废弃的材料进行有效应用,实现保护环境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希望能对相关工程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机场、公路、铁路等大型工程的科研与生产,对巨粒土填筑地基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巨粒土填筑地基施工质量控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托实际工程,详细阐述了巨粒土填料路基施工技术要点,即基底处理、施工准备、摊铺、整平、碾压等,施工完毕后分别对巨粒土填料路基平整度、压实度、经济性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巨粒土填料路基碾压完毕后平整度和压实度良好,巨粒土填料中大粒径颗粒可形成骨稳定骨架结构,小粒径颗粒将骨架内部孔隙填充,最终构成完整的路基结构。  相似文献   

5.
 土拱效应分析是桩承式路堤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总结分析已有现场测试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能考虑路堤填筑过程与地基土固结相耦合的土拱效应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从路堤开始填筑直到地基土固结完成整个过程中土拱效应的发展变化历程,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比较吻合。利用该计算模型对台缙高速公路工程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及桩身中性点位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在路堤填筑过程中,桩土应力比迅速增加,路堤填筑完毕直至地基土固结完成这个过程中,桩土应力比虽然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不大,与路堤刚填筑完毕时的桩土应力比相比,后期桩土应力比的变化幅度不大于15%;(2) 在路堤填筑及地基土固结过程中,桩身中性点位置经历了先逐渐向下移动、尔后向上移动、再向下移动、最终趋于稳定位置的过程。该研究成果可为桩承式路堤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姚文花 《山西建筑》2009,35(1):12-14
介绍了某山区公路巨粒土填方路基的填筑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要点,阐述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巨粒土的压实特征,采用两种控制手段,经对比分析,证实了其控制效果,从而保证路基整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路堤下粉喷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对粉喷桩复合地基性状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包括地基的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桩身应变等。试验结果表明:(1)粉喷桩复合地基工后沉降能满足设计要求:(2)采用桩长渐变的方法可完成从桥台到一般路基的沉降平滑过渡;(3)地基深层水平位移小,有利于地基的稳定和减小地基对桥台基础的影响;(4)超静孔压消散慢,但孔压值不大,对沉降稳定影响不大;(5)桩-土应力比较大;(6)桩身应变与桩顶土压力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杨建东 《山西建筑》2009,35(18):271-272
通过试验段现场填筑试验,研究施工工艺参数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在分析孔隙率指标作为评价粗粒土填筑密实度指标的基础上,探讨采用Ev2/Ev1比值作为评定压实质量辅助检测指标的合理性,并提出建议,以期完善铁路路堤填筑工艺。  相似文献   

9.
灌浆加固技术是处理公路路基沉降的一个经济实用且较为理想的工艺。本文针对高填路堤的病害,分析了高填路堤阐述病害的原因,介绍了高填路堤下沉几种常用处治技术,重点介绍了注浆技术在高填路堤沉降处治中的应用,着重介绍灌浆法的加固方法和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对山区高填路堤沉降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出影响沉降的一些因素.通过三种计算模型对实测数据计算的对比,得出双曲线和指数曲线法更适合施工中期预测,灰色预测理论方法更适合于工后的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加筋软岩粗粒土路堤填料大型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加筋粗粒土填料的强度变形特性及加筋效果,进行加筋强风化软岩粗粒土固结不排水和固结排水大三轴试验。试验表明:加筋填料的应力–应变关系表现为应变硬化型;轴向应变较小(ea<1%)时,加筋填料效果不明显,随着轴向应变的逐渐增大加筋效果逐渐发挥。加筋填料的孔隙水压力均高于素填料,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筋效果系数均>1.0,一层加筋填料加筋效果系数为1.09~1.21,二层加筋填料加筋效果系数为1.30~1.71,三层加筋填料加筋效果系数为1.31~1.72。加筋前后填料的内摩擦角j基本不变,填料的黏聚力增大。加筋填料的本构关系可以用Duncan-Chang模型来描述,依据试验结果求得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12.
 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在堤防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是十分重要的,现行堤防设计规范没有涉及堤防土体浸水后强度特性变化情况。考虑黄河下游堤防洪水历史和堤防临水状况,进行堤身土体的固结压缩、直接快剪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特别是土样浸水后的强度特性试验,研究堤防土体浸水后强度指标的变化及其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黄河下游堤防堤身土体浸水5 d后黏土压缩系数增大1.46倍,黏聚力最大降低72.6%;粉土压缩系数增大0.64倍,黏聚力最大降低62.8%,而2种土的内摩擦角变化较小。试验结果为黄河下游堤防标准化设计和堤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黄河堤防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软土地基加筋石灰土路堤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离心试验几何尺寸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变加速度加载下软土地基加筋石灰土路堤中的位移、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加筋拉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采用该数值模型计算了不加筋、加1,2层筋时路堤和地基位移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加筋路堤沉降量、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加筋拉力的计算值与离心试验实测值吻合很好或基本一致,表明该数值模型是合理的;不加筋路堤的中心沉降量和坡脚下地基水平位移比加1层筋时明显大一些,两者在加速度为100.0 g时地面坡脚处的水平位移差值达近2 mm,而加2层筋时位移与加1层筋接近。  相似文献   

14.
高土石坝筑坝料本构模型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高土石坝(最大坝高258 m)的8种筑坝料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通过大三轴试验分析高应力状态下它们的应力-应变-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堆石料的粘聚力c确实存在,而以往认为c=0,所以建议工程中适当取值;坝料抗剪强度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各种坝料变形性质较协调;据邓肯-张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改变传统的取值方法,取不同坐标范围的轴应变εa(如εa=20%,5%,3%,1%)绘图,在尽可能小的εa处求取a(或Ei),在较大的εa范围内求取b。克服了传统方法在一条直线上同时确定2个物理意义完全不同的参数a和b,而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的缺陷。得到不同坐标范围的邓肯-张模量参数a(或Ei)和b及对应k,n和Rf值,并与常规方法取值综合比较,提出模型参数建议值,通过回归证明拟合较好,为该工程设计计算提供力学参数,为类似工程特别是高土石坝的本构模型参数整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泡沫轻质土的特点及施工工艺,指出了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使用泡沫轻质土填筑的优势,设计了用于路基高填方的配合比。分析认为该材料能够解决高速公路高填方改扩建征地难,成本高,地基沉降等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现有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问题的分析均采用传统的饱和土强度理论,并没有考虑路基土体内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产生非饱和土层的情况,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对路基土体抗剪强度进而对其整体稳定性状产生的影响。采用非饱和土的强度理论推导了高填方路基整体稳定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空军汉口新机场试验路段石灰改性膨胀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军汉口新机场试验路段石灰改性膨胀土(简称灰土)试验研究包括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室内试验研究包括:天然膨胀土与击实膨胀土的基本物理特性和胀缩特性试验、灰土击实试验以及膨胀土掺石灰改性试验等。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击实膨胀土比天然膨胀土的膨胀潜势更大;在道面下一定范围内,填料不能采用膨胀土,而必须用灰土;石灰能有效地对场区内的膨胀土进行改性,最优石灰掺合比为6%~8%:不同灰土层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差异较大,现场施工填料不能混填。现场试验包括:碾压试验、压实灰土基本物理特性和胀缩特性试验、浸水载荷试验、测定路基回弹模量和回弹弯沉试验等。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控制灰土的石灰掺量和含水量情况下,采用激振力为450kN的碾压机对松铺厚度为50和30cm的灰土进行碾压,分别需碾压8和6遍,路基压路度才能达到95%,表面沉降才趋于稳定;现场压实灰土的膨胀潜势很低,仍有明显失水收缩特性,在施工时应注意采取保水措施;压实灰土具有较高承载能力、强度特性和吸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目前研究很少关注土拱效应模型的适用条件和演化规律的现状,采用自制平面应变模型对砂填料桩承式路堤在不同桩间距下的宏观土拱形态,以及宏观土拱在桩间土下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演化现象进行探讨。模型试验将桩与土相互作用简化为桩间土挡板下移这一位移边界条件,配备可精确控制桩间土下移量的位移控制装置与摄影测量设备。每下移0.02 mm采集一张图片,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追踪桩间土下移过程中路堤颗粒位移,实现全场位移量测。共进行3种填土高度下3种不同桩间距的模型试验。通过对9组试验填料内部滑移面的分析,揭示桩间土下移过程中均首先出现对称的三角形滑移面,即初始三角拱模型,之后继续增加桩间土下移量,初始三角拱模型存在2种不同的演化模式:在填土高度与桩距比<1.8情况下,随桩间土下移量的增加滑移面逐级张开,称为三角多拱模型;在填土高度与桩距比≥1.8情况下,滑移面则逐级上移,演化为塔形多拱模型。最后,统计各模型的关键参数,为下一步土拱演化条件下的力学分析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区公路建设常会遇到大量高液限土,当高液限土作为地基,上部路堤的填筑将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本文利用宫川简化法、地基承载力理论公式和规范经验公式,对高液限土地基上的极限填筑高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室内和勘察得到的4组土体参数进行了计算。给出了工程中对高液限土地基的极限填筑高度的计算方法:采用太沙基理论公式计算极限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折减得到高液限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并对路基基底宽度进行相应的修正。最后给出了工程中高液限土地基上填筑路基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