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泽  王黎  马力  付江涛 《应用化工》2019,(4):775-779
按活性炭∶碳纳米管∶PVDF=7.2∶0.8∶2质量比制备活性炭/碳纳米管复合电极,并对其构成的EST模块进行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和电迁移拟合研究,分析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描述活性炭/碳纳米管复合电极在EST脱盐过程中的吸附机理,说明电吸附速率只与一种反应物的浓度有关且是单离子层吸附,EST吸附过程中离子的电迁移率随迁移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指数形式的方程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22,(4):775-779
按活性炭∶碳纳米管∶PVDF=7.2∶0.8∶2质量比制备活性炭/碳纳米管复合电极,并对其构成的EST模块进行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和电迁移拟合研究,分析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描述活性炭/碳纳米管复合电极在EST脱盐过程中的吸附机理,说明电吸附速率只与一种反应物的浓度有关且是单离子层吸附,EST吸附过程中离子的电迁移率随迁移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指数形式的方程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强化了对各类污水的治理力度和排放标准。其中,工业废水具有较大的节水与回用潜能,急需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脱盐技术。目前电吸附技术凭借其能耗低、无需添加药剂、除盐效率高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采用电吸附技术实现废水快速脱盐主要从脱盐速度提高和高通量产水2个方面入手。由于动力学因素决定了离子在吸附剂内部的吸附速率,吸附容量决定除盐率,因此探究影响电吸附过程动力学特性和脱盐影响因素是该技术的关键。以活性炭纤维为电极材料,在自制的板式电吸附装置进行多组电吸附试验,研究进样浓度、外加电压、进样液pH值和温度对其除盐效率和饱和吸附容量的影响,并对不同电压、不同浓度下的电吸附动力学结果进行拟合。动力学研究表明:电压是离子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电压<0.8 V时,适用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电压>0.8 V后适用一级动力学模型,电压越大离子吸附速率越快。等温吸附模型研究表明:增大电压和初始浓度可以提高电吸附容量,吸附过程适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来描述。弱酸性条件更有利于电吸附除盐性能的提高;温度升高对离子吸附有抑制作用,室温为最佳试验温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容吸附除盐法中电压低、处理效率低、电极易腐蚀等缺点,对活性炭纤维电极表面进行了覆膜绝缘处理。Na Cl模拟溶液实验结果表明,覆膜电极电吸附除盐的最佳操作电压为20 V,最佳作用时间为30 min。对低浓度Na Cl溶液(300 mg/L),溶液电导率去除率可达80%以上。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低电压(10 V)时,吸附倾向于Langmuir模型;高电压时,吸附更加符合Freundlich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活性炭纤维作为电极材料,动态电吸附去除水中的2,4,6-三氯酚。考察了电压、极板间距、进水流量和沿程长度对三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工艺最佳条件:电压1.0 V,极板间距4 mm,进水流量112.5 mL/min,沿程长度320 mm,三氯酚去除率达到98.31%。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活性炭纤维对三氯酚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6.
生物膜载体吸附剂对Zn2+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生物膜吸附Zn^2+的行为进行了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模型方程的拟合,对实验测定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与Freundlich吸附模型进行拟合;考察了pH值及温度对生物膜吸附Zn^2+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在生物膜载体吸附剂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Elovich方程有较好的拟合度,R^2=0.99994。单一等温吸附过程与Langmuir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R^2=0.99785;pH=6~8,室温25℃对Zn^2+分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Al(OH)3胶体的制备及其对铀的吸附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琪  王清良  李乾  胡鄂明  张洪灿  杨敬 《化工学报》2014,65(4):1279-1286
为了研究在地浸采铀中胶体对矿层的阻塞及对铀酰离子吸附迁移影响,采用硝酸铝与氨水为原料制备Al(OH)3,并用在pH = 6条件下制备所得的Al(OH)3对铀进行吸附实验研究,考察了吸附的pH值、初始浓度及吸附时间等对Al(OH)3吸附铀的影响。对实验数据使用准一级、复合二级与Elovich 动力学模型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Elovich 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Al(OH)3对铀吸附,吸附主要是表面吸附;使用 Freundlich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Al(OH)3对铀酰离子的吸附;对吸附前、后的Al(OH)3进行SEM与激光粒度分析。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22,(11):2134-2137
采用静态实验法研究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的机理,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用弗伦德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分析了D314树脂对钼离子的吸附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相关性较高,可拟合钼离子的吸附过程。ΔH>0表明离子交换过程为吸热过程,热力学函数ΔG<0表明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过程能够自发进行,ΔS>0表明钼离子吸附是熵增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能够很好拟合D314树脂吸附钼离子的过程,颗粒扩散为钼离子吸附过程的主要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10):2536-2540
比较了硝酸、氢氧化钾、草酸分别改性松木屑的吸附性能,得到效果最佳改性木屑为KOH改性木屑。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KOH改性木屑表面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KOH改性木屑官能团变化,改性木屑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表明,改性木屑对Cu(2+)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线性拟合结果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效率从改性前的72%提高到97%,吸附平衡时间仅需要90 min,同时当25℃、pH=5时吸附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火山石进行热处理和强酸强碱改性,得到了性能优良的火山石吸附材料。利用SEM、BET对三种火山石进行结构表征,并探讨了pH、离子强度、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对改性火山石去除铜离子废水吸附效果的影响。强酸强碱改性火山石的吸附性能最为优异,在pH=5、无机盐浓度为20 mmol/L条件下,吸附150 min可达到饱和状态,吸附量可达0. 35 mmol/g。等温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且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动力学吸附行为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1.
Three adsorption rate models are derived for multicomponent adsorption systems under either pore diffusion or surface diffusion control. The linear driving force (LDF) model is obtained by assuming a parabolic intraparticle concentration profile. Models I and Ⅱ are obtained from the parabolic concentration layer approximation. Examples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usage and accuracy of these models. It is shown that Model I is suitable for batch adsorption calculations and Model Ⅱ provides a good approximation in fixed-bed adsorption processes while the LDF model should not be used in batch adsorption and may be considered acceptable in fixed-bed adsorption where the parameter Ti is relatively large.  相似文献   

12.
大孔树脂对甘油的静态吸附及其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8种大孔树脂对甘油的静态吸附行为,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了吸附热力学性质,在303~323 K和研究的浓度范围内,树脂HPD500对甘油的吸附平衡数据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实验结果表明,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带有一定极性的树脂有利于吸附,吸附过程为放热的物理吸附,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并计算了甘油在大孔树脂HPD500上的吸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吸附熵变,并对吸附行为做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群  陈海军  朱跃钊  姚虎卿 《化工学报》2005,56(10):1860-1864
固体吸附式制冷因具有环保和节能两大优势,成为国内外竞相开发的热点,尤其是将其用于新型空调系统和太阳能应用产品方面的开发研究备受关注.但从实用化研究成果来看,还远不满足工业化条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吸附制冷工质对(吸附剂-制冷剂)的性能制约.目前,国内外关于吸附制冷工质对的研究报道比较多,所采用的吸附(工)质仍然以水、甲醇、乙醇和氨为主,对于吸附剂的研究进展比较快,已从当初单一组分吸附剂的选用发展到目前多组分、复合吸附剂的研制.研制性能优良的吸附剂被认为是推动固体吸附式制冷工业化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固液吸附平衡计算对于吸附分离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吸附质固体溶液理论并用Wilson方程描述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6个烃类二元液体混合物在分子筛NaX和KBaY、硅凝胶和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数据,进一步考察了该理论的适用性和计算精度。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可以较好地关联二元液相混合物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关联结果的总平均相对偏差为5.0%,而且该模型可以预测其他温度下的吸附平衡,预测精度也在5%之内。  相似文献   

15.
生物吸附剂BAP对Cu^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孟琴 《水处理技术》1998,24(3):175-178
本文研究了溶液PH和混合程度对生物吸附剂BAP的Cu^2+记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相应的静态吸附动力学吸附方程,以及吸附剂的再生情况。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中附剂相比,该吸附剂有较好的吸附和操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法研究了水杨酸修饰的超高交联吸附树脂(SYS树脂)对苯酚的吸附行为,实验静态数据分别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方程拟合,动态数据用准一级动力学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式拟合。结果表明,SYS树脂在一定的温度下对苯酚既存在物理吸附又存在化学吸附,吸附过程为一级动力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7.
Four models for the rate of adsorption in an adsorbent(slab-like,cylindrical or spherical)arepresented.The parabolic profile(PP)model is obtained by assuming a parabolic intraparticle concentrationprofile.The shell-core(SC)model is based on a shell-core type profile.The modified shell-core(MSC)medel isan extension of the SC model.And the general driving force(GDF)model is a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PP andMSC models.Sampl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GDF model provides the best approximation.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典型应用实例介绍了各种吸附分离的联合工艺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环保型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3X分子筛、凹凸棒土和氯化锶等为主要吸附材料,制备了一系列有着优良吸附性能的复合吸附剂(M4-0132、M1-9906、M1-0001和M2-0003)。测定了水、乙醇在自制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根据吸附等温线拟合参数对水、乙醇与自制复合吸附剂组成的吸附工质对的特征吸附功计算表明:复合吸附剂-水吸附工质对的特征吸附功约为13X分子筛-水的12%-29%;复合吸附剂-乙醇吸附工质对的特征吸附功约为活性炭-乙醇的10%-20%。采用吸附制冷体系(液体-气体-吸附剂)的稳态平衡方程,对水和乙醇与复合吸附剂组成的吸附工质对适合的制冷场合分析表明:M4-0132-水和M1-0001-水工质对可用于大循环量的制冷体系,例如空调系统的场合:M1-9906-乙醇和M2-0003-乙醇工质对可用于低温制冷体系,例如制冰和冷冻系统的场合。M1-9906-水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是13X-水的2.0~2.5倍;在60~120℃再生条件下,M4-0132-水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为441~924kJ.kg^-1。40~100℃再生条件下,M1-0001-乙醇工质对的吸附制冷量315~909kJ.kg^-1,是活性炭-乙醇的2.2~5.9倍。  相似文献   

20.
童保军 《安徽化工》2002,28(5):45-46
针对安庆石化腈纶厂聚合装置废气吸收塔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