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转子现场平衡“三点法”的基础上,运用误差分析技术,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不平衡量现场测算精度的参数代换法,分析了不平衡量测算误差与测试数据间的关系,指出了用效果系数来衡量代换前后测算精度的变化,研究了参数代换的适用性检验准则。经试验验证,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不平衡的现场测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柔性转子现场动平衡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提高实际转子现场平衡精度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了动平衡中存在的各项主要误差,并给出了减小这些误差的相应对策。通过对平衡误差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以期能够指导在平衡实践中减小误差,提高转子的平衡质量。  相似文献   

3.
现场智能整机动平衡仪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新  童水光  金涛 《仪器仪表学报》2003,24(2):127-130,134
转子失衡是旋转机械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为降低振动必须对转子进行动平衡。现场智能整机动平衡仪是一种通过测相测幅进行整机动平衡的装置。首先介绍了整机动平衡的原理及动平衡仪的现状,然后围绕如何提取不平衡振动的幅值与相位详细阐述现场智能整机动平衡仪的软、硬件设计,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仪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影响系数法在转子动平衡中确定加重质量存在较大分散性的情况,综合考虑了加准精度、平衡效率,采用确定机械滞后角的新方法,利用机械滞后角确定转子的不平衡方向。在转子试验台上进行动平衡仿真验证,结合全息谱技术全面描述机组测振面的振动信息,结果表明在转子系统动平衡中,滞后角法确定配重质量方向的方法可靠,提高了一次加准的精度和平衡效率,减少起机次数,节省了平衡成本。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整机平衡能克服在动平衡机上对转子平衡所存在的若干不足之处,因而近几年来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整机平衡通常使用的是测相测幅法,也即  相似文献   

6.
郭红军 《机械制造》1989,27(12):30-32
通常对转子进行静平衡是采用水平导轨法或称滚动法。使用这种方法平衡转子的优点在于,对小直径、重量轻、精度要求不高的中小型转子比较方便,静平衡所用工装的精度和结构都比较容易达到要求,同时因其转动惯量小,平衡周期也短。但滚动法对于直径大、转动惯量大的转子来说就不大适合了。不但静平衡试验架的制造精度要提高,刚性要加强,尺寸增大,而  相似文献   

7.
有源磁力轴承在高转速场合应用时,由于转子的不平衡响应,降低了转子的旋转精度。我们借鉴转子现场平衡的两平面影响系数法,设计了一种利用数字控制的有源磁力轴承对不平衡补偿的方法,实验表明,这种方法使转子绕几何中心平稳旋转,能极大地提高转子的旋转精度  相似文献   

8.
转子现场动平衡的相对影响系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转子现场动平衡,提出了利用两种转速态下转子振动的相对变化量进行动平衡计算的思想,并由此建立了相对影响系数法,它是对传统影响系数法的改进。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消除非质量不平衡振动因素对转子现场动平衡效果及精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动平衡理论为依据,介绍一种既不用动平衡机,也不用任何现场动平衡仪。而用百分表测振幅。通过提高系统的振动精度,以达到转子动平衡的理论和方法,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多跨转子轴系现场动平衡需频繁启停机的问题,结合影响系数平衡法和模态振型平衡法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的轴系无试重整机动平衡法。综合转子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有限元技术,通过仿真构建与轴系结构尺寸和运行参数相符的转子动力学有限元模型。采用柔性转子共振分离原理,分析轴系振型和不平衡振动阶次以确定各跨转子加重平衡平面数和位置,分别在各跨转子平衡位置处施加不平衡激励,获取轴系平衡转速下各振动测点处不平衡响应,计算出相应的加重影响系数,从而取代轴系现场动平衡中需要多次启停机试重测取过程。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通过解平衡矢量方程组得到轴系所需的平衡配重。最后以模拟百万兆瓦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四跨五支承柔性转子轴系试验台为例,应用该方法开展了2 700 r/min转速下轴系四个平面同时配重动平衡试验,单点降幅最高达53%,实现了无试重下柔性转子轴系整机动平衡,可有效减少因盲目试重次数,节省平衡费用和周期。  相似文献   

11.
多故障转子进动趋势分析与平衡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场机组的振动往往并非由单一故障所引起,在支承刚度的各向异性以及组合故障的共同作用下转子的进动轨迹表现为十分复杂的形式。对机组实施现场动平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而无法准确判断转子失衡形式,导致平衡收敛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多次平衡仍无法实现有效减振的情况。通过对进动轨迹的分解,建立以正进动分量初相矢为平衡目标的改进全息动平衡法。由于该方法中排除了反进动分量的干扰,对转子的失衡响应描述更为清晰,提高了平衡收敛速度。此外,根据对进动比的变化趋势提出的现场动平衡终止条件定性地揭示了转子残余振动的来源,从而减少了现场动平衡的盲目性,提高了故障排查的效率。实例验证了改进全息动平衡法以及现场动平衡终止条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刘善民  凌锡春  吕浩  唐春 《中国机械》2014,(13):235-235
在液力变矩器部件的硬支承平衡工艺技术中,模拟平衡转子代替产品完成定标和补偿是常用的方法。为得到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该文从定标和翻转补偿的原理出发分别对模拟平衡转子的质量、不平衡量、精度进行了设计研究和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该设计成果提高了平衡测量精度和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机转子检修过程中动平衡校正采用加重法在工艺上常出现转子平衡能力与平衡精度受限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去重型钻削法,通过钻削转子校正面多余重量,从而实现对转子动平衡的校正。由钻削于转子校正面,它的位置角度任意可调、工作面广,即工艺上能有效提高转子的动平衡校正能力与检修时长,从而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对电磁轴承-挠性转子系统进行本机动平衡的方法。在实际的动平衡试验中,以自行设计的电磁轴承-挠性转子试验装置为对象,利用转子的3个平衡圆盘,采用影响系数法和振型平衡法分别对转子的刚性模态和前两阶挠性模态进行了本机动平衡。平衡后,转子的振幅明显减小,最大降振幅度为83.6%,并在H∞控制器作用下,转子顺利超越了第二阶挠性临界转速,提高了系统的运行精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立式转子动平衡测量精度,采用气体静压球面支承技术使被测工件稳定悬浮,通过测量工件的微小偏移进行动平衡计算和校正。研制了测量装置、精密恒压供气系统和测控系统,探索了减少和消除干扰的措施。该系统克服了刚性支承摩擦力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精度,实验表明,最小剩余不平衡度达0.8μm。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控制转子不平衡量方位的气浮平衡测定方法来提高对空心薄壁不完整球形超导转子平衡量测定的精度.采用在转子内部增加重量的方法来改变转子的不平衡量大小,使得该转子的不平衡量的方位角处于精确测量范围内,当增重量变化时其测量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静不平衡计算的相关公式即可得出其静不平衡量.该方法能够提高这种超导球形转子平衡测定的精度,不破坏转子的加工精度,不影响转子的电磁特性、超导特性等.测量转子偏心距的波动大小在±6 μm之内,偏心距Z轴分量的波动在±8 μm之内,同时可有效提高超导重力计等基于该类型超导转子的仪器的工作性能和测量精度,对于其它无机械支撑轴转子的平衡测定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测量过程中采用的设备简单,实验周期短,测量结果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转子动平衡方法需多次启车确定平衡配重、平衡效率低、平衡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集成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简称GA)及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简称PSO)的转子多点不平衡量在线识别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将转子不平衡量分解为数目、位置、质量和相位信息,分别获取转子系统理论不平衡响应与实际振动特征,正反问题角度相结合实现转子多点不平衡量的准确识别。首先,采用集成化的GA-PSO优化算法进行不平衡量识别;其次,通过引入正则化思想构造新的目标函数,利用遗传算法获取不平衡数目的稀疏表示,实现不平衡量数目识别;最后,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不平衡量位置、质量和相位识别,通过缩小粒子群算法初值范围,提高不平衡位置、质量和相位识别精度。仿真和转子实验台实验数据的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对转子不平衡量进行在线预估,并可有效指导现场无试重动平衡,从而降低后续转子系统现场动平衡的成本,提高其平衡效率。  相似文献   

18.
复合转子修复时动平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转子修复时动平衡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转子在动平衡机上校验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单体平衡在整体中实现”和“在整体中直接对内转子加平衡配置”的方法,提高了转子的平衡精度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9.
复合转子修复时动平衡的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转子在动平衡机上校验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单体平衡在整体中实现”和“在整体中直接对内转子加平衡配量”的方法,提高了转子的平衡精度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0.
不平衡是各种旋转机械中最普遍存在的故障,引起转子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转子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机械加工质量偏差、装配误差、材质不均匀、动平衡精度差等,本文依据现场实例总结了风机不平衡故障特征与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