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萃取原理及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 SFE 溶剂、作为化学反应介质在日用化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_2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岚  陈开勋 《石油化工》2012,41(5):501-509
综述了超临界CO2技术在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及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超临界CO2与膜技术的联用和超临界流体色谱等新型分离方法。对超临界CO2在化学反应工程中作为反应介质及反应原料参与的反应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利用超临界CO2进行材料制备的方法(如超临界辅助雾化法等),并对超临界CO2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在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及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并对超临界流体技术 ,主要是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反应、超临界流体色谱和超临界流体水氧化技术在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苯酚在超临界水中的催化氧化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玉敏  董秀芹  张敏华 《石油化工》2004,33(10):987-991
论述了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去除苯酚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苯酚在超临界水中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反应动 力学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催化剂的加入 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反应温度,使得这一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工程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超临界水的特性,对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工程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物理特性 ,较全面地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多相催化、高分子化工、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概况。分析了超临界流体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超(近)临界水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岚  陈开勋 《石油化工》2012,41(6):621-629
综述了超临界水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超临界水解(包括聚合物降解和生物质水解)、超临界水氧化、烷烃和芳烃的超临界水部分氧化以及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包括葡萄糖、甲醇、生物质、烃类和煤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并介绍了近临界水作为反应物和溶剂在有机合成和萃取分离中的应用;同时对超(近)临界水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法制备生物柴油技术,主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法制备生物柴油的流程、工艺条件、反应动力学、原料中的水和游离脂肪酸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概述了超临界流体法的优势、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化学反应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超临界化学反应的概念、原理及特点,综述了超临界流体在酶催化反应、固体催化反应、加氢反应、F-T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流技术及其在石化和环保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亓玉台  王凤秀 《炼油》1999,4(3):44-51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及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并对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重质油中饱和分在超临界水中的热解机理,将十六烷作为模型化合物,在间歇反应器内研究了它在超临界水中的热解反应,反应温度420~460℃,压力23~27M Pa。在超临界水中,十六烷热解为较轻、较重的碳氢化合物和气体。与无超临界水、常压下十六烷的热解反应相比,超临界水中十六烷热解反应的活化能(300.0kJ/m ol)低,因而反应速率快。通过对产物的分析,推断反应遵循自由基机理,反应过程包括自由基的产生、传递、分解和终结。在超临界水中,十六烷的热解反应存在超临界水的供氢机制,减压渣油在超临界水中的热解反应也存在这种供氢机制,而该机制有利于改善热解产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超临界CO2流体既有液体的高密度又有气体的低黏度和高扩散系数等特点,采用超临界CO2作为钻井液相对普通钻井液具有很大的优势。采用超临界CO2作为钻井液能够有效提高射流破岩效率,提高钻速,并且能够有效保护油气藏,减少井下事故。气体循环利用钻井技术是利用地面气体回收处理设备将从井口中返出的携岩气体进行分离和精细过滤,然后经过压缩增压循环注入井下,大大降低了钻井成本。介绍了超临界CO2的性质以及超临界CO2在钻井过程中的优势,气体循环利用钻井工艺系统的原理及流程,提出了将超临界CO2钻井与循环钻井技术相联合的技术构想。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流体以其粘度低、密度大、较好的传质、传热和溶解性等特性,故在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催化剂相对常规尺寸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表面原子比,更大的此表面积,表面能等优点,故其制备技术已成为化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本文主要介绍3种新兴的超临界流体化学合成纳米催化剂的方法:超临界水热合成法、超临界水解和超临界渗透吸附法。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烯烃聚合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安京燕  陈伟  纪卫民 《石油化工》2004,33(10):992-995
综述了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其对烯烃聚合的影响。重点介绍了超临界烯烃聚合新进展,以丙烷作溶剂的北欧 双峰聚乙烯和北星双峰聚丙烯超临界聚合技术,为生产双峰聚乙烯、聚丙烯提供了新的生产工艺。超临界流体技术以 其独特、优异的性能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阀门的现状、研制技术及发展前景,提出了材料、设计、焊接、机械加工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解决方案,结合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和创新,对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有益探讨,为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阀门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油化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聚乙烯热解和超临界水中聚乙烯热解工艺的比较出发,综述了超临界水中水密度、反应气氛对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油化的影响及超临界状态下水分子在聚乙烯分解反应过程中的供氢、供氧途径和聚乙烯的相行为;考察了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反应的机理与反应模型;介绍了东北电力与三菱重工合作开发的超临界水中聚乙烯降解油化的小试、中试和示范试验开发过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超临界流体抽提方法(SFE)的原理、特点,并以CO2作为流体,对济阳坳陷烃源岩样品进行了超临界抽提实验。选择了影响SFE抽提效率的压力、温度、时间3个主要因素进行烃源岩的超临界抽提条件实验,探讨了这3个条件的变化对烃源岩SFE抽提效率的影响,确定了CO2作为超临界流体抽提烃源岩的最佳条件为24MPa、50℃、30min,建立了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超临界流体抽提方法。同时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将超临界抽提法得到的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参数与索氏抽提方法(SE)进行了对比,证实了超临界抽提法可替代传统索氏抽提方法,并且该方法保留了更多的低碳数烃组分,是分离烃源岩中可溶物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烃产率进行了研究,发现超临界抽提法在计算烃产率方面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ú�Գ��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变压吸附气体分离技术、天然气和氢气储存技术的发展 ,相应的测试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其中包括等温吸附测试技术。和传统的吸附实验条件相比 ,其压力、温度要高得多 ,多数情况下气体处于超临界状态。处于超临界状态下的气体压力没有上限 ,气体密度随压力的升高而不断增大 ,此时若忽视吸附相的存在 ,得到的吸附等温线将会出现反常现象 :吸附量在经过一个最大点之后反而降低 ,有的实验甚至出现吸附量为 0或负值的现象。许多研究人员在活性炭、沸石等多孔性物质对处于超临界状态气体的吸附实验中验证了最大值现象 ,如H2 、CH4、Ar、…  相似文献   

19.
在经典的润滑油潜含量测定过程中 ,使用柱色谱法来分离样品。该分离方法耗时长 ,有机试剂用量大。本课题结合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制备特性和色谱的分离特性 ,在萃取池中加入既能作为样品载体又能作为烃类分离介质的吸附剂 ,用超临界 CO2 作流动相 ,用改性剂将润滑油馏分萃取分离为饱和烃 (链烷烃和环烷烃 ,P N)、轻芳烃 (A1 )、中芳烃 (A2 )、重芳烃 胶质 (A3 胶质 ) 4部分。本方法的分离效果接近于柱色谱法 ,且无环境污染、仪器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20.
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深层稠油油藏由于储层埋藏深、原油粘度高,油层有效吸汽所需的注汽压力往往高于常规注汽锅炉出口的额定压力,导致注气效果较差。为此,在对不同压力下饱和蒸汽焓、温度、潜热、比容以及超临界压力下蒸汽的比容、比焓等蒸汽热力学性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深层稠油油藏超临界压力注汽时的井筒热损失、储层受热半径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进一步预测了深层稠油超临界压力注汽开采效果。认为通过研制超临界压力锅炉、完善配套工艺、实施超临界压力注汽可以实现深层稠油乃至特、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