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霄凛 《山西建筑》2007,33(27):81-82
指出钢结构能给建筑提供一个三维可以自由发挥的大空间,介绍了福斯特的作品中对结构美的展现,深入地探讨了“高技派”建筑,指出高技派的建筑是建立在新技术上的真实的结构美。  相似文献   

2.
高技派建筑发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已发展成为当代建筑界的重要流派之一。在二十世纪末,它出现了分化现象,其中生态化倾向是发展的主流,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现象出发,解析了高技派建筑生态化倾向出现的表现、动因以及对于高技生态建筑的形象评判,并重点分析了高反生态建筑运用技术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技派运用先进的结构、材料、施工工艺以及工业化的装配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现科技和工业的审美价值。通过对高技派的相关概述,文章从结构体系、材料应用、工艺表现等方面深入解读了高技派建筑的技术特征,并阐述了高技派建筑的发展方向,以为高技派建筑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童超 《福建建筑》2012,(11):31-34
高技派建筑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细部精美,结构暴露,造型现代,展现出了新时代的最新建筑技术。而纵观高技派建筑的发展史,我们经常看到高技派建筑在古建筑改扩建项目中的精彩表现。本文通过高技派在改扩建古建筑中应用的案例,来全面认识高技派的设计哲学,并进一步探讨新时代的建筑界,应当以何种形式的建筑风格来延续传统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建筑师皮亚诺的设计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伟  薛华培  陈骁 《新建筑》2000,(6):59-61,76
研究伦佐·皮亚诺的作品,分析其建筑设计理念,从思想根源和创作实践上把他的作品与“高技派”区分开来。阐述其设计思想的主要精髓,即对技术工艺的偏爱、对场所精神的重视以及让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傅汕  刘塨 《福建建筑》2006,(1):64-66
近年来,以福斯特、皮亚诺、罗杰斯等为代表的“高技派”在继续关注时代进步与技术发展的同时,更趋向于结合自然气候环境、利用适宜材料技术和反映传统文化精神等建筑的地域性元素以丰富其建筑创作。因此,地域性———作为建筑的本体的重要属性之一,已渐渐成为“高技派”建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技派建筑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高技派建筑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以及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高技建筑审美趋向的转变,并结合现阶段情况对高技派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白色派以及高技派建筑潮流的冲击,建筑的轻盈感做为设计的新焦点受到了普遍关注。在日本由于传统建筑中柱承重,墙只起分隔作用的特点,其自身就有着充分发挥轻盈感的肥沃养分。在这些因素的交融与碰撞中,日本产生了既立足于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身兼白色派与高技派之长的“银色派”建筑流派,它们通常具有银亮的铝板表面,兼之轻灵的性格特征,形成了日本本土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高技派建筑美学不是纯粹意义上技术美学的炫耀,而是一种对技术美学理性地展示.文章从高技派建筑的技术核心--结构技术出发,探讨了结构技术给高技派建筑带来的美,即结构技术美学.  相似文献   

10.
侯鑫  王绚 《新建筑》2004,(2):60-62
在分析“高技”建筑的发展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当代高技”建筑超越了“高技”建筑本身的不足,是今后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对“当代高技”建筑的三个分支:生态高技、情感高技、乡土高技分别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代高技”建筑发展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郁枫 《山西建筑》2010,36(35):15-16
对当代西方“高技术倾向”建筑思潮进行了介绍,并论述了该思潮的起源、主要特征与表现形态,对西方高技术倾向思潮的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高技术倾向建筑思潮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建筑业的绿色、节能等目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连蓓  徐云龙 《安徽建筑》2010,(2):49-49,53
介绍了在"整合理念"指导下的武汉中铁科技大厦项目设计实践,指出在当前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努力倡导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探索建筑和环境设计的整合之路。  相似文献   

13.
浅谈当代生态建筑研究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丽娟 《山西建筑》2005,31(23):26-27
从建筑师不同的生态价值观出发,介绍了重高技术的低能耗建筑设计思想和重地域文化的原生生态设计思想两大倾向。生态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可行性”建筑理论及实践体系,生态建筑设计应是节能技术、覆土建筑与地域文化等各种成分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经济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借助创新经济来推动老城区的转型与复兴,是城市更新规划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创新经济作用下的老城复兴规划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制度的协同策略来推动老城区向“创新城区”转型,布鲁克林科技三角区战略规划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文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解读该规划的背景、目标和策略,探讨老城区经济再生、空间重构和社会网络改善的策略和机制,总结创新经济驱动下老城复兴规划的基本方法,并对我国城市规划实践提出借鉴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周莹  洪世键 《福建建筑》2014,(12):12-15
近年来我国高新区进入"二次创业"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厦门火炬高新区发展的宏观环境因素,认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实现转型升级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在研究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现状后,从功能转型、空间重构、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四个方面探讨其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居住环境的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课题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仙游县菜溪乡的农民公寓单体项目,从设计方法简介、设计限制模型、广义创作观的应用3个层面逐步深入,探讨了如何以"广义创作观",创作出符合特定环境的新农村住宅。说明了广义创作观在具体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Mexico at the World's Fairs: Crafting a Modern Nation Mauricio Tenorio-Trillo
Modernit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Mexico Edited by Edward R. Burian
Havana: Two Faces of the Antillean Metropolis (World Cities Series) Roberto Segre, Mario Coyula, and Joseph L. Scarpaci
Cuba: 400 Year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Rachel Carley
Guide to Havana: Modern Architecture, 1925–1965 Eduardo Luis Rodriguez
Revolution of Forms: Cuba's Forgotten Art Schools John A. Loomis
Women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House: A Soci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Alice T. Friedma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Athens: Planning the Myth Eleni Bastea
The An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Neil Leach
Eco-Tech: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and High Technology Catherine Slessor with photographs by John Linden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James Steele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Bioclimatic Building Design David Lloyd Jones
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Klaus Daniels  相似文献   

18.
李凌虹  张福昌 《新建筑》2007,(1):123-124
对《新建筑》杂志发展历程中重要的14年间登载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以完整、客观、详实的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尝试解读《新建筑》杂志倡导的新学术风格。指出:具有亲和力并稳中求新是其学术风格中至为重要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西建筑发展的比较,发现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上的“两次断代”,并揭示其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引起建筑师的关注。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讲,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循环过程,部分的发展引起系统的发展,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中国建筑在进入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面对自身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未来系统”的最新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未来系统”即崇尚生态学,又十分关注高新科技的发展,提出了“高新生态科技”的概念,即建立了新技术,新材料和相关尖端科学基础上的生态学,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未来系统”的作品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高度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