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秦朝以前蜀国开明时代即开始“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到公元前三世纪秦昭襄王以李冰为蜀守,“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后经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完善,遂成为历久不衰长期受益的灌溉、漂木和防洪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都江堰是个传奇。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这座被称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这座象征着中国智慧和生态哲学的千年古堰,这座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典范的传世之作,究竟有何神奇?2019年12月,记者与参加都江堰建堰2275周年研讨活动的专家们一起"拜水"都江堰。  相似文献   

3.
都江堰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建成于秦代,历时两千多年而未废,至今还发挥着巨大效益。都江堰经久不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古为今用”,对于我们今天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都江堰市有一座名闻遐迩的"离堆园",其所在地,宋代称"花洲",清代称"桑园",民国时期改建为花园。2000年,都江堰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时,离堆园经精心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园内建堰功道,长150米,宽14米,两旁排列12尊治水先贤铜像,铜像间置树龄数百年至千年以上的银杏桩景。12位治水先贤自古至今,依次为文翁(西汉)、诸葛亮(蜀汉)、高俭(唐)、章仇兼琼(唐)、刘熙古(宋)、赵不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治水的成败左右着历代朝纲国运的兴衰,治国必须治水,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结论。战国七雄中的秦国,高度重视水利,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接连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使成都平原万顷农田旱涝保收,“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郑国渠建成后,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天下财富“十属其六”。秦始皇之所以势冠七雄,灭六国、统天下,兴修水利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马迁曾经这样评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此外,  相似文献   

6.
吴平勇 《中国水利》2004,(18):59-61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水利工程本身,而是其传承千年的科学治水思想和水文化.因此,对都江堰的保护并不是要把工程固化下来,而是要保护其巨大的文化价值.目前都江堰还存在着水资源不足、工程老化及管理不完善三大问题,修建紫坪铺和杨柳湖工程可更加有效地促进整个工程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千年古堰都江堰 2 0 0 2年 1 1月 2 6日开始正式大修 ,至 1 2月 2 5日前 ,游人可到千年古堰观看清淘场面。据介绍 ,经过近几天的测算 ,古堰“肠道”里共有淤积卵石、泥沙 4万m3 ,以鱼嘴左前方最多 ,堆成了一个像面包状的卵石丘。专家们认为 ,这个卵石丘已累积到了非淘不可的状态 ,否则将影响到整个鱼嘴功能的正常运行。此次清淘工作量非常大。而以往清淘量最大的凤栖窝段现在测得的淤积量却出奇的少。都江堰管理局打算利用 1 0台抽水机、1 0来天时间抽干神秘莫测的伏龙潭深水。之后 ,专家们将对伏龙潭底、离堆、宝瓶口基础进行一次彻底细致…  相似文献   

8.
<正>普通成都百姓的生活,无不仰赖于锦江的恩赐。回望千年锦江,古老的水井坊和两岸数不清的茶馆,似乎还飘来阵阵酒香和茶香;码头工人的号子声,似乎还清晰如昨。可以说,没有锦江,就没有所谓的"扬一益二",所谓的"天府之国"。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锦江这条慈爱的母亲河,数千年来,不仅养育了成都,养育了成都的茶文化,还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都茶客。历史上成都的茶馆多,茶客多,多到什么地步?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有茶馆四百五十四家,而当时成都的街巷仅五百一十六条,  相似文献   

9.
川江是长江上的黄金水道,支流密如蛛网,其中最大的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川江江水长流,数千年来承载着其两岸、其上下不尽的客流、物流与信息流,在江的两岸形成了与之息息相关、独具特色的码头和码头文化。码头如珍珠撒在青山碧水之间,构成一张巨网,在整个流域起着通有无、传信息、兴经济、成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楚汉 《中国水利》2004,(18):23-24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率民众建都江堰于岷江出口,迄今已经历了2260个春秋.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以蓬勃生机孕育了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千秋伟业;它富足百姓衣食住行,又改善自然环境;它辩证运用科学规律,又传承中华文明,堪称"天人合一""人水和谐"之光辉典范.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历经千秋,经久不衰,造福于民,持续发展呢?从中能学习到哪些理念呢?  相似文献   

11.
科学地保护和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江堰和青城山联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遗产”)的工作开展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们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都江堰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感到自豪与高兴。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由此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进行着思考,许多问题需要重新研究、明确、注意协调和妥善处理,方能在今后对都江堰继续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使之持续地发展。 一、对都江堰的定位 都江堰具有2256年的悠久历史。都江堰市旁岷江河床中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积淀着历代“治水兴蜀”的文化;两岸  相似文献   

12.
牂牁江考     
我们在编写《珠江水利史稿》时,查阅古籍,常遇着“牂牁江”,究竟它是指那一条江?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发现众说纷纭,愈更使人困惑,原来这是个历史上争论不休的悬案。今年三月珠江水利委员会召开《史稿》讨论会,滇、黔、桂、粤四省区拿出的初稿,对这个问题也是各执一说,未能统一。这里,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先生在著名的《文化苦旅》一书中说:“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他曾将都江堤与长城做比较:“我认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边远的时间。长城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站送溜溜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灌溉了中华民族.”著名诗人赵朴初亦挥毫作诗曰:“是宜与长城,并阳秦皇代。长城久先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这…  相似文献   

14.
正展开历史的画卷,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承载了无数水利人辛劳与智慧,治水丰田、千秋之功,从大禹治水的古老故事,到都江堰、、红旗渠、三峡大坝、九八抗洪,无不诉说着人们对水的征服渴望,无不彰显着水利人与水共舞的豪迈。从传承到创新,时代在前行,思想在进步,精神在升华,"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新时代水利精神是对世代水利人精神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老家附近有着一条2000多年历史的河流,它就是老通扬运河.历史上河的两岸曾经是米粮之仓、盐税重地,古海陵城还被誉为"汉唐古郡、淮左名区".但是自1194年黄河夺淮后,老通扬运河累淤累浚,河道沿线水旱灾害频繁.建国后,老通扬运河的几度变迁,见证着泰州水利发展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治水历史,历代治水用水管水的实践留下了优秀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探讨以都江堰为代表的优秀水利工程对中国水文化的贡献,挖掘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方面价值,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危机等问题寻找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新时期生态水利建设要以先进的水文化为引导,借鉴都江堰保护与发展中蕴含的工程伦理和先进文化,建设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生态水利。  相似文献   

17.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数千年中,重庆城修筑的情况到底怎样?至今还能看到的重庆古城遗址,又修筑于何时何人?古人笔下的重庆古城,气势雄伟,令人神往。她凿岩为城,雄踞半岛之巅,依山势蜿蜒而筑,险危天成,气势巍峨。天造地设,巴蜀之形胜也。今天,  相似文献   

18.
踏上四川都江堰的铁索桥,看脚下崛江,清流一泻,烟波浩渺。江流奔至闸口,喧啸着,翻滚着,盘绕着。那分流的堰坝,犹如一把利剑把岷江一劈为三。于是,滚滚岷江水便顺从地按照指定的河道,缓缓东去,为川西人民送去清凉的水,甜美的歌。靠着岷江水的滋润,川西大地,麦浪泛着碧绿的涟漪,菜花昂着金黄的笑脸,满山遍野,团团锦簇。真是五谷怡然自乐,果树蓬勃青葱,这就是功盖千秋,举世闻名的都江古堰的神奇效能。  相似文献   

19.
王景治河辨     
王景是东汉的水利专家。清代以后,在黄河上长期流传着“王景治河,千载无恙”之说。对此、古今学者都有不同见解。从黄河历史看,明、清以来,黄河百年无恙也不可得,几十年无决溢已是重大成就,何况“千载无恙”?那么,王景治河究竟采取什么策略和措施?而实际上是否真安流千年?这是需要辨别清楚的。  相似文献   

20.
翻开我国的社会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的兴亡盛衰,无不与水利事业紧密相连。在永远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文明史迹中,有被称为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京杭大运河;有足令当代世界水利专家为之惊奇的都江堰系统工程;有被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蒸汽机之祖的我国古代水力机械;有被认为千古治黄技术之迷的东汉黄景治黄的卓著功业;有被世界各国广为传颂的大禹治水的动人传说。我国几千年水利发展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壮丽史诗,是一曲充满着世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力的光辉乐章。水利与封建王朝的盛衰脍炙人口的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被认为是我国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的媒介。当时为了战胜威胁着各氏族生存的滔天洪水,不仅需要各氏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