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壤源与太阳能热泵系统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能够较好地解决冬、夏负荷不平衡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源热泵与太阳能热泵的各自特点,并对二者复合应用的必要性做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土壤源热泵和太阳能热泵的分类及各自发展情况,并描述了复合系统的性能、经济可行性及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随后,阐述了复合系统在过渡...  相似文献   

2.
针对空气源热泵用于冬季供热时存在的不足及太阳能热泵应用特点,提出可同时利用空气和太阳能两种低位热源的复合热源热泵模式:制热工况时,该热泵机组有两个并联的蒸发器;制冷工况时,机组有两个并联的冷凝器.建立了复合源热泵系统的稳态仿真模型,对复合热源热泵机组样机进行了测试,模型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源热泵机组的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风冷热泵机组.  相似文献   

3.
基于天津地区气候特征,对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冬季制热性能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验测试。测试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空气源热泵运行模式,另一种是双热源热泵运行的模式,根据测试数据进行了能效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空气源热泵在寒冷地区制热效果不佳的现象,搭建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补气增焓空气源热泵”复合热泵系统,选取哈尔滨某地区冬季典型气象日进行实验,测试复合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并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复合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热泵系统受太阳辐射强度影响较大,在冬季典型气象日的实验中,系统制热量与COP最大值均出现在辐射强度最大的时刻,与常规补气增焓系统相比,制热量与COP最多增加24.9%和12.53%。当室外温度为-12℃、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出口热风温度为40℃时,复合热泵系统COP最多提升11.1%,复合热泵系统制热性能最好。该复合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运行效果好,在寒冷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仿真建模及运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各部件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中热泵机组、地下埋管换热器、太阳能集热器及蓄热水箱等各组成部分的仿真模型,对某一实际工程应用DeST软件计算建筑物负荷,并建立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模型,分析研究了该系统在动态和静态两种运行模式下的性能特征,并得出两种运行状态下系统平均制热性能系数COPh值分别达到3.5和2.98.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空气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的运行特点,介绍了一种空气-土壤源双热源复合热泵,以济南市某别墅为例用De ST软件计算出其逐时冷负荷和热负荷,通过计算比较土壤源热泵从土壤中的吸热量和放热量,以土壤源热平衡为基准,确定了其最佳复合温度为3℃。通过统计分析空气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的运行时间及运行性能,初步确定了空气-土壤源双热源复合热泵在济南地区使用的COP为3.77,证明了空气-土壤源双热源热泵比单一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更稳定且COP更高,并且能够减少从土壤中的吸热量,缓解土壤的热不平衡,能够实现整个系统的长期和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工作原理、运行模式、功能及技术优点,详细介绍了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研究与应用中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用复合热泵技术将太阳能、空气能、地源热泵等两种或几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结合成联合供能系统应用于建筑中,改善单一形式可再生能源在应用中的条件,既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能保证系统能量供应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了空气-水双热源复合热泵技术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地源热泵、余热/废热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方案,为复合源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土壤源热泵与太阳能耦合系统将太阳能热水系统产生的盈余热量转移至土壤源热泵系统,保证热泵机组出水水温恒定,以提高土壤源热泵机组COP,减少对土壤温度场的破坏,提高系统整体运行寿命,进而降低了项目后期运行费用。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项目为例,通过数学建模,对该系统应用于北方地区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土壤源热泵与太阳能耦合系统是一种较适宜天津生态城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系统,并为北方地区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起到了推进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冷热负荷的平衡是影响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寿命和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对用户侧冬季热负荷大于夏季冷负荷的某住宅小区,对地源热泵机房进行改造,增加过渡季热泵系统直接供冷能力以提高土壤侧的蓄热量,使冷热负荷不平衡率在允许范围内,延长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寿命,保持系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耦合式沼气池加温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8 m3沼气发酵池设计了一套空气源热泵-太阳能耦合式加温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天气切换运行太阳能、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3种热源模式,以满足沼气池内的加温需求。计算了沼气池加温系统的热负荷,将该系统与电热膜加温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比较,可以分别增加投资效益净现值11866.9元和4726.7元,多投资部分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8年和4年。可见,对于小型沼气池工程,采用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从节能性与经济性来讲,是一种适宜推广的热源形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植物工厂主要采用的化石燃料供能方式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危害环境的问题,设计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式供能植物工厂空调系统,利用地下水源热泵制冷供暖植物工厂,借助太阳能光伏技术供电地源热泵系统。植物工厂位于同济大学生态园内,属自然光利用联栋小屋脊玻璃温室,占地面积927 m2。通过确定植物工厂的冷热负荷选型制热量和制冷量分别为264 kW和240 kW的水源热泵,地下水抽水量为32.46 m3/h,确定太阳能光伏阵列总功率为54 667 wp。最后分析了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式供能植物工厂空调系统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以太阳能为辅助、地源热泵为主,最大化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在满足地板采暖制备的情况下,富裕的热量可以补充到生活用水当中。通过实验验证了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可以有效恢复土壤温度,提高机组性能系数,实现热泵长期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能源的紧缺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太阳能、浅层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论是太阳能系统,还是水源热泵系统,单独运行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两者联合运行的应用很少。通过实际工程分析,太阳能系统与水源热泵系统可以联合工作,并可达到预期的室内空调温度;对太阳能系统与水源热泵系统联合运行的运行费用做了技术分析,证实这种联合模式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型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太阳能热水系统,该热水系统可根据气候条件分别以单一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式、单一的空气源热泵模式及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耦合模式运行.在昆明地区气候条件下,对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分析了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热泵空气...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严寒地区气候特点及地源热泵系统由于取热与补热不平衡而引起效率逐渐降低的问题,提出了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系统。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系统与几种常用的空调系统的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更好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效益,其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冬季土壤温度较低,而且以热负荷为主的北方地区,若完全采用土壤源热泵供暖,则地埋换热器和机组的初投资均比较高,连续运行的效率也较低,因此,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作为辅助能源。以宝佳制衣厂太阳能辅助土壤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全年提供生活热水为例,从初投资、运行费用、环境效益三方面与传统空调系统进行比较,该系统比完全土壤源热泵系统更经济。  相似文献   

18.
郭占军  余才锐  杨晓亚 《建筑节能》2007,35(10):46-48,54
论述了太阳能热泵与低谷电作为地板辐射采暖热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一种利用太阳能和低谷电作为地板辐射热源采暖的方案,讨论了系统在冬季采暖期的运行方式.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无穷尽的自然能源,但具有不稳定和不可靠性,特别在冬季尤为明显.而低谷电作为太阳能的辅助能源,却可以有效弥补太阳能的不足.这两者结合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终端利用地板辐射采暖与太阳能热泵-低谷电系统提供热水温度特点一致,能够提高热泵制热性能系数,并且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效果.因此,在我国北方地区,太阳能热泵与低谷电联合供暖在建筑领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永华 《建筑节能》2013,(12):36-38,91
以空气源热泵为辅助热源的太阳能集中热水系统,不仅节能效率高,而且能保证全天候连续热水供应,是近年来太阳能利用的发展方向之一。淮海工学院学生浴室采用了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用水人数17000人,日需热水量184t。介绍了该热水系统的3-作原理及设计计算,并对5种热水工程方案从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以空气源热泵为辅助热源的热水方案较其他方案具有更好的经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