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稠油化学降粘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稠油化学降粘方法(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降凝剂降粘)的研究与应用,阐述了这些化学降粘技术作用机理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降粘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稠油化学降粘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析了稠油的组成及稠油高粘度形成机理。综述了稠油化学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井下水热催化裂化降粘、微生物法降粘等)的研究与应用,并对其降粘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了油溶性降粘技术和乳化降粘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油溶性降粘剂的研究思路:在降粘剂分子中引入稠环芳香基团、具有表面活性基团、含氟表面活性剂基团,以提高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3.
塔河稠油降粘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河高粘稠油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掺稀前后和加醇前后的流变特性和粘温特性,评价降粘效果,探索塔河稠油降粘机理。结果表明:掺2#片区稀油的高温降粘效果较为显著;实验分析确定45℃为稠油降粘的最佳加剂温度;加醇降粘效果与"醇型-浓度"有关;异构醇降粘效果较正构醇差。塔河稠油复合降粘是溶剂化、乳化、氢键重组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稠油集输降粘方法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稠油集输中目前常用的降粘方法(包括稠油改质降粘、加热降粘、掺稀油降粘及化学降粘等)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分析认为,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建议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5.
稠油在油藏中具有一定的流动能力,但在井筒流动中,流动阻力大大增加。稠油生产中,可以通过井筒掺稀油降粘方式,改善井筒内流体的流动性。本文通过对掺稀油井筒温度场的模拟计算,分析掺稀油工艺、掺稀油比例以及掺入温度对掺稀油降粘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稠油降粘技术在采油工艺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高粘稠油开采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发研制了CJ-128稠油油溶性降粘剂。通过管流实验的测定,对比分析了该降粘剂的降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添加CJ-128降粘剂比例增大,降粘幅度也加大。同时,随着稠油含水率加大,其降粘幅度减小。用CJ-128稠油降粘剂采油,井下油温不低于50℃时,每采1吨油,只需加入5%即50kg的降粘剂。由于降粘剂与稠油互溶,所加入5%的降粘剂与稠油一起可全部采出地面,一方面可直接增加5%的采油产量,另一方面降低了采油成本。  相似文献   

7.
稠油降粘的方法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稠油降粘有许多方法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物理方法包括掺稀释剂(凝析油、轻质油、柴油等)降粘工艺、热力法(蒸汽驱、热水驱和火烧油层)和加热降粘。比较先进的技术稠油冷采技术、高速脉冲注蒸汽吞吐技术(HRIP)、热声采油技术、低频振动采油技术;还介绍一些化学方法包括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和水溶性乳化降粘技术;还对各种方法比较,得出各种结论。  相似文献   

8.
室内评价埕北稠油催化改质降粘的实验效果,筛选出最优改质降粘催化剂,考察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供氢剂种类及用量对稠油改质降粘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有机酸锰催化剂和甲苯供氢剂,在催化剂用量为稠油质量的0.10%、反应温度240 ℃、反应时间24 h、水油质量比1∶3和甲苯用量为稠油质量的5%条件下,稠油粘度由2 740 mPa·s降至780 mPa·s,改质降粘率达到71.5%。  相似文献   

9.
稠油井筒化学降粘举升技术代表着中高含水开发阶段稠油降粘举升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吐哈稠油井的综合含水已达到51%,有利于稠油化学降粘技术的应用。目前市场上普遍应用的稠油化学降粘剂耐矿化度、耐高温、降粘率、稳定性等均不能满足吐哈中深稠油化学降粘举升的技术需求,为此采用"层状络合"、"分子间形成空间障碍"的思路和引用降低摩阻的思想应用于配方研制中,提高了降粘剂的耐高矿化度及乳状液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的评价,最终形成了适应吐哈油田稠油井筒化学降粘的降粘剂配方CFS-Ⅱ。  相似文献   

10.
以塔河某稠油为样,在优化条件下进行降黏实验研究。试油40g,降黏剂WWS质量分数0.4%,碳酸钠质量分数0.2%,加水量20mL(矿化度5 000mg/L),实验温度65℃,搅拌下反应80min,稠油的黏度从65℃时的5 620mPa.s降至180mPa.s,降黏率达到96%以上,改善了稠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1.
侯经纬  李东风  程建民  廖丽华  戴伟 《化工进展》2005,24(10):1084-1087
介绍了近年来乙烯装置急冷油减黏工艺与减黏剂的研究最新进展,对不同的减黏工艺进行了比较,评述了国内外减黏剂的研究现状和机理。  相似文献   

12.
在论述了催化裂解开采稠油对能源保证的重要性意义上,从催化水热裂解的理论机理研究方面对水热裂解催化降黏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对稠油水热裂解发生涉及的催化裂解化学反应及其机理作了分析讨论。同时对近年来的主要研究使用的三类催化剂做了重点介绍,着重分析了其催化降黏机理。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河南油田稠油降黏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油溶性降黏剂配方的研究。通过室内筛选评价,制得油溶性降黏剂复合体系,并考察了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该体系对河南油田杨浅19区块的稠油在30~80℃范围内的降黏率可达到98%以上,且普适性较广。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减黏裂化反应,确定了高温短时间和低温长时间2种反应的较佳反应条件,分别为:415℃/30min,390℃/2 h.并考察了反应的牛焦率及产物的黏度、收率、四组分含量、残炭、凝点、闪点及胶质和沥青质结构.结果表明,委内瑞拉奥里超稠油可以采用减黏裂化工艺进行降黏,并使产物满足380~#燃料油黏度标准.减黏反应的温度和时间是瓦补的,减黏反应进行的深度是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较高的反应苛刻度使得减黏产物成为非牛顿流体,呈现假塑性流体形态,且有屈服值,对船运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减黏反应的条件要严格控制.高温反应产物的胶质和沥青质的缩合程度较高,同时结构单元中的芳环数也较多,进一步生成生焦前驱物的趋势较强.最终确定委内瑞拉奥里常渣减黏裂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90℃/2 h.  相似文献   

15.
李彤  黄凤兴 《广州化工》2009,37(9):29-31
综述了水热裂解开采稠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使用该技术在油田企业的现场试验结果,阐述了稠油水热裂解反应机理和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制备了4种油溶性过渡金属石油酸盐催化剂,进行了室内稠油催化改质降黏实验,评选出了最优催化剂及其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石油酸铁质量分数为0.12%、改质温度365℃、改质时间40 min的条件下,可使鲁克沁稠油黏度从17 460降至125 mPa·s,降黏率达99.28%。改质稠油饱和分增加了17.61%,胶质减少了18.55%,350、500℃以下馏分分别增加了9.82%、29.45%。改质油轻组分的增加便于稠油降黏和管输,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17.
有机镍催化剂对稠油的降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制的油酸镍和镍联吡啶铬合物有机镍均相催化剂对胜利油田稠油进行降粘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都能有效地降低稠油粘度.在240℃,2MPa条件下,使用油酸镍催化剂,当催化剂加入量为稠油质量的0.2%时,反应24h后稠油降粘率为62.7%,使用镍联吡啶催化剂,当催化剂加入量为稠油质量的0.2%,水加入量为稠油质量的10%时,反应24h后稠油降粘率达到63.0%。族组成分析发现,反应后油品中饱和烃含量增加,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少。在降粘过程中稠油的重质组分发生了催化裂解,并伴随有C-S健和C-C键断裂,生成硫化氢、甲烷、乙烷等气体。  相似文献   

18.
王婷婷 《当代化工》2016,(8):1761-1763
针对LD5-2油田储层特征及流体性质,以强化分散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为研究指标,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得出稠油强化分散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稠油油藏单靠增加药剂浓度增油效果十分有限,而在注入强化分散体系前采取调剖措施后,强化分散体系可使采收率明显增加;油井吞吐注入速度或注液压差大小应当与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相适应,本次实验最佳注入速度和注入液压差约为0.3 m L/min和0.25 MPa;采取堵水剂+强化分散体系措施组合方式可以取得更好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