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晨  薛玉峰 《中国园林》2022,38(3):129-133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2.
杨静  成玉宁   《风景园林》2019,26(10):113-118
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保护、展示教育与考古研究的有效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与发展。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其完备的法律保护制度、成熟的遗产保护理念和文物保护技术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罗马图拉真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梳理,从遗址的空间结构和历史时序性上解读遗址时空特性,探讨其在坚持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如何从遗址保护理念、规划设计策略和实施技术路径3个层面对遗址进行保护与阐释,旨在解析意大利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与方法,探讨其对于遗址公园建设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基坑综合治水设计实践为例,浅谈了在地下水位多变、降水丰富的地区,如何控制地下水位,从而控制土遗址本体含水率,为土遗址保护创造最佳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系列重大皇家祭天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以“文化考古”为主的各类天文遗址景观是观察人类文化与信仰的直接证据。为探究皇家祭天遗址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文化特征,通过对皇家祭天场所进行分类、探源,总结“郊”“丘”“坛”等祭祀形式的发展与演变趋势。以北魏时期蜈蚣坝圜丘遗址为例,通过景观考古学的“遗址还原—信息解读—特征归纳”研究方法,借助ArcGIS、Global Mapper软件与卫星影像图,直观地呈现空间环境、遗址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现圜丘遗址是边疆山脉和北魏六镇城池防御系统的重要部分,并且圜丘遗址作为祭祀场所,不仅兼具宏大、粗犷的北魏景观特征与鲜卑民族特色,还蕴含“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原始宇宙观与环境观。进而总结遗址本体与多层级社会及环境结构的关系,以期为未来大遗址系统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最近,北京皇城墙遗址公园对社会开放,这个我市第一个以旧城遗址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式遗址景区,成为展示皇城传统文化和了解北京城市历史,以及集休闲、娱乐、参观、游玩为一体的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很高赞誉。皇城墙遗址公园建设1 的意义从明初到清末,皇城始终是  相似文献   

6.
杨宝  宁倩 《建筑与环境》2007,1(5):11-14
环境和人的活动关系密切,我国现有大量的遗址分布于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生态脆弱区,脆弱的自然环境给遗址保护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处在生态极脆弱区的河北元中都遗址为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域遗址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遗址公园是将古迹遗址的实物遗存与产生它的环境一起保存,并向公众和社会开放展示的一种形式。构筑遗址公园最重要的思想是现场保存展示的观念,即以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内容,使观众身临其境有所感悟和体验。  相似文献   

8.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原始部落遗址,为七千年前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之一。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立意在于通过对原始文化及起源的探索,发掘原始文化的深层结构。经过认同以形成建筑的自我风格。博物馆总体包括考古发掘现场,古意境再现及遗址博物馆三部分。群体布局采用聚零为...  相似文献   

9.
在文物遗址保护中,对用地规模巨大,文物遗址分散,遗址状况复杂的具有纪念性和教育性的遗址类现场博物馆,采用多方位,多层次,系统综合的遗址保护体系,进行文物遗址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吕琳 《室内设计》2023,38(4):104-110
遗址景观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之 一。通过对西安昆明池遗址景观历史变迁的梳 理,结合对其遗址景观现状特点与构成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之上,从空间、时间、精神三个方面 阐释昆明池遗址区的整体价值,从而提出遗址 区的保护与利用的策略,尝试从新的视角凝练 价值内涵,并建立其与相关策略间的关联,为地 域化历史景观的保护与营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乔  梁华 《四川建筑》2002,22(2):46-4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广布华夏大地。人们凭借着这些遗址研究先人产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成就,寻找着文明的源头,建立遗址博物馆是保护遗址,向人们展示遗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须注意遗址博物馆与一般类型的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遗址展示空间的意向设计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所界定,它表达的是遗址自身特定的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一、包公府衙——发掘、保护和展示的遗址公园 1、府衙遗址为地下文物埋藏区,除了保护现有文物,在根据总规拆迁第一人民医院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府衙遗址。  相似文献   

13.
遗址阐释与展示的重要性已得到深入的认识,但是相对于遗址曾经辉煌的过去和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现存的遗址本体所直观传递的信息太少。针对当前遗址实物诠释与展示存在的问题,该文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遗址信息维度的扩展,结合遗址所需诠释与展示的内容,提出真实遗址和虚拟数字信息相融合的诠释与展示方式,并应用于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的诠释与展示设计中。  相似文献   

14.
采用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扫描电镜观测、色差分析和强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酸环境下石灰-偏高岭土(L?MK)及天然水硬性石灰(NHL)改性遗址土强度与色差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微观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酸环境下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L?MK改性遗址土强度先增后减,而NHL改性遗址土则单调递减,且经历20次干湿循环后L?MK改性遗址土强度为NHL改性遗址土强度的1.6倍以上;与原样遗址土相比,8%偏高岭土掺量下L?MK改性遗址土色差最小,且小于8%及10%NHL改性遗址土,L?MK与NHL改性遗址土强度变化规律的差异性与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CSH)的稳定性及CaSO4·2H2O等膨胀性物质的生成量有关,采用L?MK替代NHL应用于土遗址修复领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以晋国庙寝遗址为主线,主要介绍了遗址的来历有它的开发利用和文化保护原则,并从公园的遗址、建筑、道路、植被、水电设计等方面论述了遗址公园的设计思想、设计特点,用以展现晋国文化的内涵和新时代的寓意。还提出了如何发挥文物经济价值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遗址景观作为人们探究历史的物质载体,是遗址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时期遗址景观规划的不同特点,可以将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分为以遗址本体保护为主、开始重视遗址环境、突出人文影响因素三个阶段,在梳理遗址景观规划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遗址景观有分类保护法、分区规划法、景观叙事法等主要规划方法以及保护形式多元化、实践先于理论、价值观发生转变的遗址景观规划现状特点,最后总结了这些规划方法的特点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叶苹  李楠 《山西建筑》2006,32(14):41-42
通过对洛阳古城遗址的分析,提出了与其他遗址保护方法不同的思路:以唐宋时期名人宅园的发掘、保护为出发点,由点到面,由面到区块,分期保护、开发,逐步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最后组成功能划分合理而又完整的洛阳古城遗址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设计》2012,(4):136-143
元上都遗址大门位于元上都遗址之南,满足了遗址景区售票、警卫监控、管理办公、休息及游客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需求,并配合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地选址于景区现状入口处,将题有“元上都遗址”的原有门楣和刻有元上都遗址地图的石碑设置于正对遗址轴线的延长线上,而将新建的建筑、原有的“忽必烈”雕塑和电瓶车停车场等偏于轴线东侧布置,  相似文献   

19.
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人们认识,开始于1978年至1979年对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北辛遗址是黄河下游一种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300—6300年。  相似文献   

20.
沈慧  姜芃 《中国园林》2023,39(5):75-79
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往往存在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高,但知名度、可视性、观赏性、游览性、配套服务和体验性差等问题。游客仅凭图、文的静态介绍,很难理解和认识其蕴含的价值,所以会产生“没得看、不好看、看不懂、不爱看”的直观游览印象。探索情境化设计方法在史前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应用,以上宅文化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对景观空间序列、遗址保护、文化赋形和新技术赋能的情境化设计展开研究,以期处理好遗址“保护好”与“利用好”之间的关系,呈现特点鲜明、惠及民生的史前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化资源活化与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