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通过对LiFePO4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实验,发现电池在不同充放电制度下的循环寿命差异很大.研究发现,单体电池充电终止电压应该在3.65 V左右,超过4.0 V会造成电池循环寿命的严重衰减.单体电池放电截止电压应该尽可能高,应大于2.5 V;充电倍率越高,电池循环寿命越低.在电池组的实际使用中,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 相似文献
3.
主要将温度和放电电流作为寿命衰降的主要因素,运用阿列尼乌斯公式,以10 Ah电池寿命数据为基础,拟合了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模型,并通过对50 Ah电池寿命数据的验证,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预计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商用18650型锂离子电池(标称容量2 200 mAh,额定电压3.0~4.2V)在循环寿命试验中的容量衰减情况。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与循环寿命成非线性关系。并利用试验数据,采用拟合、回归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可用于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预计的经验模型:Cr(nc,T,I)=A(T,I)ncB(T,I)。通过曲线、平面拟合,得到参数A(T,I)、B(T,I)的表达形式:A(T,I)=aea/T bIb c,B(T,I)=leλ/T mIη f。同时,对锂离子电池失效激活能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因其有较高的电压和能量密度,被广泛应用于HEV、PHEV和电动工具领域.使用经过碳包覆方法处理的磷酸铁锂(LiFePO4)材料来制备软包装电池,其高倍率放电性能、高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完全可以满足动力电池的需要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要介绍了高安全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一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报导了通过固相法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LiFePO4;研究结果表明:与LiCoO2相比,LiFePO4材料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对于非常规条件下使用具有更强的忍耐力。研究了Cr掺杂LiFePO4材料;当Cr^3 在Li位取代后,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提高了10^7~10^8个数量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材料大电流工作能力,使该种材料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热法合成锂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iFePO4)纯相,并以蔗糖为碳源对其进行碳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及恒流充放电测试仪(LAND),分别对合成样品的物相、晶胞参数、表面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LiFePO4样品具有纯度高、粒径小、形貌规则等优点,且LiFePO4/C样品制备的电池循环寿命长且可逆性好。 相似文献
9.
以液相沉淀法制备的Li3PO4和NH4H2PO4均匀混合物为原料,合成了Fe2+空位的橄榄型锂离子电池Li1.08Fe-(PO4)1.08/C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分析结果表明,采用Fe2+空位与碳包覆方法获得了较小晶胞体积和细小球形颗粒的Li1.08Fe(PO4)1.08/C粉末。0.2 C倍率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纯Li1.08Fe-(PO4)1.08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42.4 mAh/g,而包覆9.23%C的Li1.08Fe(PO4)1.08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53.3 mAh/g、0.5 C倍率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44.5 mAh/g。 相似文献
10.
11.
12.
以聚乙二醇(PEG)400和水为共溶剂,抗坏血酸(VC)为还原剂,经溶剂热法制备磷酸铁锂,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TG-DTG)对其结构、形貌和性质进行表征.在PEG和VC的共同作用下,所制备的纯相磷酸铁锂在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143.2 mAh/g,循环2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4.4%.VC的加入可防止二价铁的氧化,VC含量的变化对磷酸铁锂的晶型和放电容量也具有重要影响.高温热处理可使残留在磷酸铁锂表面的PEG原位生成碳,避免了由传统球磨掺碳过程造成的结构缺陷和碳包覆层不均匀,使材料的充放电可逆容量和循环性能进一步提高.循环3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7%,库仑效率100%.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20.
50Ah LiFePO_4聚合物锂离子单体电池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LiFePO4、中间相碳微球(MCMB)为正、负极活性物质,制作了50 Ah LiFePO4聚合物锂离子单体电池.过充、针刺的结果表明,单体电池的安全性能较高.不同倍率放电、1.00 C循环及不同温度下的放电等结果表明,单体电池的电性能和循环性能较好,能量密度和比能量分别为236.2 Wh/L和134 Wh/k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