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张新龙  胡国荣  彭忠东  廖刚  禹筱元 《电池》2003,33(4):252-254
磷酸铁锂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锂离子正极材料,它价格低廉、对环境友好,但导电率低,大电流充放电时容量衰减很快.介绍了LiFePO4的结构、充放电机理、制备方法,同时也总结了在提高导电率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闻人红雁 《电池工业》2011,16(6):325-328
通过对LiFePO4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实验,发现电池在不同充放电制度下的循环寿命差异很大.研究发现,单体电池充电终止电压应该在3.65 V左右,超过4.0 V会造成电池循环寿命的严重衰减.单体电池放电截止电压应该尽可能高,应大于2.5 V;充电倍率越高,电池循环寿命越低.在电池组的实际使用中,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  相似文献   

3.
主要将温度和放电电流作为寿命衰降的主要因素,运用阿列尼乌斯公式,以10 Ah电池寿命数据为基础,拟合了锂离子电池的寿命模型,并通过对50 Ah电池寿命数据的验证,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4.
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预计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火林  苏金然 《电源技术》2008,32(4):242-246
研究了商用18650型锂离子电池(标称容量2 200 mAh,额定电压3.0~4.2V)在循环寿命试验中的容量衰减情况。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与循环寿命成非线性关系。并利用试验数据,采用拟合、回归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可用于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预计的经验模型:Cr(nc,T,I)=A(T,I)ncB(T,I)。通过曲线、平面拟合,得到参数A(T,I)、B(T,I)的表达形式:A(T,I)=aea/T bIb c,B(T,I)=leλ/T mIη f。同时,对锂离子电池失效激活能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因其有较高的电压和能量密度,被广泛应用于HEV、PHEV和电动工具领域.使用经过碳包覆方法处理的磷酸铁锂(LiFePO4)材料来制备软包装电池,其高倍率放电性能、高低温性能和循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完全可以满足动力电池的需要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锂离子电池回收的必要性,综述了近年来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的主要方法。对未来锂离子电池的回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学杰 《电池工业》2004,9(4):176-180
简要介绍了高安全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一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报导了通过固相法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LiFePO4;研究结果表明:与LiCoO2相比,LiFePO4材料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对于非常规条件下使用具有更强的忍耐力。研究了Cr掺杂LiFePO4材料;当Cr^3 在Li位取代后,材料的电子电导率提高了10^7~10^8个数量级,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材料大电流工作能力,使该种材料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水热法合成锂离子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iFePO4)纯相,并以蔗糖为碳源对其进行碳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及恒流充放电测试仪(LAND),分别对合成样品的物相、晶胞参数、表面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LiFePO4样品具有纯度高、粒径小、形貌规则等优点,且LiFePO4/C样品制备的电池循环寿命长且可逆性好。  相似文献   

9.
胡传跃  郭军  彭秧锡 《电源技术》2012,36(7):951-952,965
以液相沉淀法制备的Li3PO4和NH4H2PO4均匀混合物为原料,合成了Fe2+空位的橄榄型锂离子电池Li1.08Fe-(PO4)1.08/C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分析结果表明,采用Fe2+空位与碳包覆方法获得了较小晶胞体积和细小球形颗粒的Li1.08Fe(PO4)1.08/C粉末。0.2 C倍率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纯Li1.08Fe-(PO4)1.08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42.4 mAh/g,而包覆9.23%C的Li1.08Fe(PO4)1.08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53.3 mAh/g、0.5 C倍率循环1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44.5 mAh/g。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低温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磷酸铁锂和钴酸锂正极材料的低温性能研究进展、碳负极和其他负极材料的低温性能研究进展.并总结了改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低温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磷酸铁锂(LFP)正极浆料里加入基于PEO的固态电解质浆料,使得固态电解质浆料在正极片里均匀分布,减小锂离子传输距离,改善界面阻抗,从而提升固态电池的容量与安全性能。结果表明当LFP/导电炭黑/PVDF质量比为4.5/0.25/0.25时,扣式固态电池容量可达162.1mAh/g,60℃条件下循环50次后仍有96.2%的容量保持率。  相似文献   

12.
以聚乙二醇(PEG)400和水为共溶剂,抗坏血酸(VC)为还原剂,经溶剂热法制备磷酸铁锂,并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TG-DTG)对其结构、形貌和性质进行表征.在PEG和VC的共同作用下,所制备的纯相磷酸铁锂在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143.2 mAh/g,循环2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4.4%.VC的加入可防止二价铁的氧化,VC含量的变化对磷酸铁锂的晶型和放电容量也具有重要影响.高温热处理可使残留在磷酸铁锂表面的PEG原位生成碳,避免了由传统球磨掺碳过程造成的结构缺陷和碳包覆层不均匀,使材料的充放电可逆容量和循环性能进一步提高.循环3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7%,库仑效率100%.  相似文献   

13.
准确的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对其安全有效管理及使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锂离子电池寿命预测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锂离子电池寿命建模思路。重点研究了近年来用于剩余寿命预测的技术、算法和模型,并分别比较了各类预测方法的优缺点,给出了锂离子电池剩余寿命预测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吴欢欢  邵素霞  朱振东  彭文 《电池》2021,51(4):366-369
在不同温度、倍率及放电深度(DOD)下,对磷酸铁锂正极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加速模型进行研究.电池在55℃、45℃及25℃下以1.00 C在2.00~3.65 V循环时,循环寿命分别为379 h、2094 h及4379 h;在25℃下以2.00 C率循环时,循环寿命为1506 h.基于阿伦尼乌斯公式,分别构建电池的倍率及...  相似文献   

15.
满足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的高比能量、快速充电、长寿命等需求,使电动汽车达到燃油车接近的使用条件,是电池研究者追求的目标。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包括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介绍了这些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研发态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电动汽车用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PNGV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国产新型150Ah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在0℃和30℃的PNGV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将其内阻参数与电池直流内阻进行对比分析,考核了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PNGV模型在FUDS工况循环下的仿真精度。研究表明:由于温度对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特性的影响较为显著,PNGV等效电路模型的仿真精度会随着初始温度的变化有所波动,所以为了保证仿真效果,必须在更多的温度点上进行参数辨识并进行优化;PNGV等效电路模型适用于城市工况下的仿真。  相似文献   

17.
沈孟锋  李凝  付憧津  卢娜  王俊芳 《电源技术》2011,35(10):1299-1301,1312
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新兴的一种Li+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具有安全性好、价格低廉、循环性能好、结构稳定等其他锂离子材料无可比拟的优点,是现代商业化锂离子电池首选的正极活性材料.综述了LiFePO4正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及提高LiFePO4电化学性能的改性现状:表面包覆、掺杂金属离子及纳米颗粒改性.最后指出利用纳米粒...  相似文献   

18.
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由于持续的界面副反应,会引起容量衰降和内阻增加。为了缩短寿命测试时间,提高电池开发迭代速度,基于P2D模型和EC在负极表面分解的机理构建了锂离子电池寿命预测模型,通过18650电池循环寿命测试数据验证,该模型对于100%放电深度(DOD)循环容量保持率的预测误差小于2%,能够利用少量的寿命测试数据对电池的长期寿命进行快速预测。  相似文献   

19.
20.
50Ah LiFePO_4聚合物锂离子单体电池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LiFePO4、中间相碳微球(MCMB)为正、负极活性物质,制作了50 Ah LiFePO4聚合物锂离子单体电池.过充、针刺的结果表明,单体电池的安全性能较高.不同倍率放电、1.00 C循环及不同温度下的放电等结果表明,单体电池的电性能和循环性能较好,能量密度和比能量分别为236.2 Wh/L和134 Wh/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