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圈闭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宇 《石油实验地质》2009,31(6):583-587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主要存在3种成因类型的岩性圈闭模式,其中与三角洲有关的浊积扇岩性圈闭受三角洲结构控制,与较大规模的湖泛作用有关,多发育在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近岸水下扇—浊积扇岩性圈闭受古地貌、断裂性质、断裂活动强度与断裂组合样式等控制,多与沟谷地貌、断阶及断裂的持续活动密切相关;古地貌平台—滩坝岩性圈闭受物源、古地貌及湖岸线控制,主要位于在粗碎屑沉积体前方及侧翼的古地貌平台,发育于长期基准面上升期,其中坝砂主要形成于中期基准面下降期,滩砂主要形成于中期基准面上升期。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广泛,资源量巨大,但分布规律复杂.在研究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结合油气来源、生储盖组合方式等地质要素及时空匹配关系,将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归纳为深凹带沙三段中、下亚段"自生自储",深凹带沙三段中亚段"下生上储",斜坡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旁生侧储"及断裂带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生上储"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依据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其成藏主控因素概括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成藏动力。以油气成藏动力为主线,从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2个方面入手,将主控因素定量化,成藏动力为油气排出初始压力减去运移路径的压力衰减、储层静水压力和砂体毛细管压力。回归东营凹陷48个岩性圈闭的成藏动力与油气充满度的关系,建立了砂体含油性成藏动力定量预测公式。采用先确定烃源岩、输导体系和储层物性,最后计算成藏动力的方法,在对砂体钻预探井之前定量预测其含油性,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动态成藏过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对东营凹陷牛35砂体和营11砂体成藏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砂体埋藏史、热史和油气充注史动态模拟,系统分析了烃源岩演化,砂体孔隙度、渗透率演化,油气充注时期及超压的形成时期等。综合分析后认为,砂体在90℃的古温度和17MPa的古压力条件下,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中或成藏后,油气的大量充注会导致地层超压的形成。处于不同成藏系统中的砂体,其充满度以及压力系数不一致。在油源充足情况下,深层封闭成藏系统中易形成高充满度、高压力系数的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而在半开放成藏系统中会形成充满度中等、压力系数较高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东营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压分布和砂岩透镜体成藏响应特征分析后认为: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沙三段主要处于下部异常高压体系中;平面上,该高压体系的分布基本上与生油洼陷一致――北部陡坡带压力系数较高,南部缓坡带压力系数相对较低,这与欠压实发育带分布规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也就证实了欠压实和泥岩成熟生烃作用是导致东营凹陷沙三段普遍超压的重要因素;包围在异常高压泥岩中的透镜体处于低势区,在泥岩和砂岩流体压力差异作用下,泥岩破裂,发生幕式排烃作用;砂体在烃类充注之后,也形成与烃源岩平面分布规律相似的较高的流体压力。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潜山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系统分析储层、盖层、油源条件及潜山圈闭供油通道的基础上,阐述了东营凹陷潜山油藏的成藏条件,并探讨了油气富集规律,提出了拆离断层带、张扭断裂带、缓坡带(渐次升高型和渐次降低型)、褶皱披覆构造带四种潜山聚油模型,总结了潜山圈闭油气富集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东营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3):28-31,137
胜利油区新近系河流相广泛发育,储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比分析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馆陶组地层的沉积、构造背景、油气生成和运聚条件,探讨了两个凹陷馆陶组油气成藏潜力的差异,认为受盆地构造沉降影响,沾化凹陷可容空间变化较东营凹陷大,从而造成沾化凹陷馆陶组水体较深、地层较厚,砂体非均质性强。由于古近系时期沾化凹陷断裂系统发育较东营凹陷弱,成藏圈闭相对较少,大部分的油气通过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以网毯的方式运聚到馆陶组地层中,从而形成了凹陷内馆陶组大型油气藏。最后预测了东营凹陷馆陶组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6.8%~94.1%,平均为46.5%,其中46.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50%,最大充满度为94.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平均达到60%,而断层侧向沟通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低,平均为40%左右;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高,为52%,而沙河街组二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低,仅为2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移条件,具体体现在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切割砂体的断层数量和剩余压力;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即岩性圈闭的物性(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和岩性圈闭的几何特征(岩性圈闭厚度和面积);而油源条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古近系存在 3 类超高压地层。根据“综合压实曲线”和“压力正演模拟”,确定欠压实和生烃作用是泥岩超高压的成因。“接触传递”使与超高压泥岩呈接触关系的Ⅰ类砂岩产生超高压,Ⅱ类超高压砂岩则是“连通传递”的结果。沙三中亚段较深井段泥岩发育弱超高压,沙三下亚段压力增强到中超高压,沙四段发育强超高压。泥岩超高压平面上以沉积中心为超高压中心,向盆地边缘超高压强度减弱,呈“环状分布”;浅层砂岩(埋深小于 3 000 m)极少发育超高压,只分布在部分断裂带、不整合面附近,砂岩超高压强度大于泥岩;3 000 m 以下,泥岩超高压强度大于砂岩。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东营凹陷古近系Es4下、Es4上和Es3下3套烃源岩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红层中已发现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并对红层原油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油源对比,明确了每类原油的来源。研究表明,红层原油的主力油源层不仅仅只有Es4上和Es3下2套烃源岩,以往认识较为薄弱的Es4下烃源岩也做出了较大贡献。综合分析认为,东营凹陷古近系红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近期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东营凹陷已进入以岩性油藏为重要目标的勘探阶段,必须深化岩性油藏成藏机制研究。东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具有异常高流体压力,处于其内的透镜状砂体能否形成岩性油藏,取决于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的相对大小。烃源岩的剩余围岩压力是成藏动力,砂体周缘的突破压力是成藏阻力,将前者除以后者的商作为成藏指数,可用于评价岩性圈闭的成藏条件。东营凹陷岩性油藏的勘探证实,成藏指数与砂体的含油程度具有正相关性,用成藏指数评价岩性圈闭的成藏条件,比分别用剩余围岩压力或突破压力评价更科学,评价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东营三角洲演化特征与岩性圈闭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为一大型复合三角洲。该三角洲形成的浊积砂体岩性圈闭是东营凹陷沙三段重要的勘探目标,近几年平均每年发现的岩性油藏石油储量超过千万吨。为了给东营三角洲隐蔽油气藏进一步的勘探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研究东营三角洲演化过程、古构造坡折发育类型及不同期次三角洲与构造坡折的配置关系,分析这些因素对岩性圈闭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在进积时期推进距离较远(三角洲进积作用大于加积作用)、退积时期湖泛规模较大条件下发育的三角洲朵叶体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浊积扇.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输导条件等方面对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辽东湾坳陷烃源岩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展布,发育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东营组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层段;储集体分为基岩储集体和碎屑岩储集体,储集条件优越;生储盖层组合方式主要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新生古储式;输导系统以断层为主,同时断层把彼此不相接触、时空跨度较大的烃源岩与不整合面联系起来,构成断层-不整合输导系统;圈闭形成于古近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多为同沉积构造圈闭,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低凸起构造带是油气主要富集带;纵向上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埋藏深度变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东营凹陷发育了咸水湖相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和半咸水深湖相的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两套有效烃源岩。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将油气藏的形成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期为早第三纪东营期末,凹陷中心的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门限并开始排烃,后由于喜山运动使全区遭受抬升和剥蚀,油气生成过程中断,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表明,此阶段的原油成熟度较低,油气生成数量有限;第二期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沉积时期,伴随着凹陷的持续全面沉降和深埋,沙河街组三段下部和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进一步成熟,生烃作用增强,原油的成熟度较高。两次成藏的原油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凹陷边缘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四段上部烃源岩,原油成熟度较低,是早期充注成藏的;生油凹陷中心油藏的原油主要来自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烃源岩,原油成熟度较高,为第二期充注成藏的;而过渡带(斜坡带)油藏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比较复杂,总体特征是混源聚集、多期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5.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东营凹陷南斜坡孔店组的勘探及认识程度非常低,尤其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分布规律的认识尚不明确.通过对研究区成藏模式和油气藏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认为南斜坡孔店组主要存在T型、S型和阶梯型3种油气运移模式,可形成断层、断层-岩性和地层超覆不整合3种模式的油气藏;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从生储盖组合特点、断层特征、圈闭形态与规模质量等方面研究了它们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提出南斜坡孔店组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背景、断层及圈闭特征3方面因素的控制,斜坡带鼻状构造的反向断块圈闭、砂泥比小于30%的地区成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于超  肖枚  王瑀  张敏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5):14-17,146
白东地区位于歧口富油气凹陷滨海海域,是一个受两期构造叠加形成的近东西向大型背斜构造。勘探初期以古近系的东营组、新近系为目的层,以中部地堑构造为主探对象,虽见油气显示,但未获得实质性突破。通过精细研究认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依附海河断层的大型背斜构造,位于歧口凹陷主体区,天然气资源丰富;构造的分区性和北部燕山物源的波及强弱及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的不同,决定了白东地区东部主体带发育以沙一下为勘探目的层系的构造气藏,西翼斜坡区则可形成东营、沙一中、沙一下多套目的层系的构造-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8.
东营凹陷断块油气藏发育广泛,沙河街组是勘探开发的重点。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断块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断块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从而指导油气勘探。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断块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中央背斜带、北部陡坡带和南部缓坡带,层位上分布在沙一段、沙二段和沙三上亚段。研究认为,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断块油气藏的聚集和分布受烃源岩、断层、异常压力和储层物性等因素的控制。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的优质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异常压力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断层不仅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还控制着圈闭的形成;储层物性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孔隙度大于15%.渗透率大于10×10^-3μm^2的储层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