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刚度评价及挠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二次受力情况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构件断面的受力特点,探讨了其刚度的评价方法和挠度计算方法。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由于预制断面上荷载预应力的存在,增大了断面的有效受压区面积,从而提高了叠合构件的初期抗弯刚度。给出的挠度计算方法合理地解决了二次受力叠合构件的挠度计算问题,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裂缝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普通混凝土叠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对应的一套裂缝宽度控制计算公式.通过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叠合梁及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叠合梁的计算方法衔接起来,形成了统一的计算体系.经试验结果验证,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变形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粱)短期变形(或刚度)的试验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普通混凝土叠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相对应的一套变形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部分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裂缝计算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制叠合混凝土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针对这样的现状,从部分预应力叠合受弯构件的特点及其制作过程出发,深入分析了二次受力对叠合断面应力应变状态、断面的初期刚度、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参考了各国规范和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裂缝间距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正常使用状态下的裂缝宽度的计算问题。依据建议式得到的诸计算值与实测值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部分预应力砼及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砼的基本概念、分类、优缺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高强叠合结构叠合梁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应力高强叠合结构技术体系是一种建立在预应力叠合梁基础上、钢筋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因此预应力叠合梁的生产制作是本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介绍预应力叠合梁的预制、生产台座、其他生产要素、生产工艺以及注意事项,表明该生产工艺有较多创新之处,且生产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加固梁的正常使用状态验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试验曲线提出了加固梁弯矩一挠度曲线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推导出加固梁正常使用状态的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两棍高效预应力混凝土(HPC)叠合框架模型试验(1:3)的试验结果,并与承载力及配筋指数相当的混凝土(RC)叠合框架模型试验(1:3)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HPC模合框架的受力性能、应变变形特征、裂缝特点和二次受力特征系数。提出了作用于预制构件内力的整体作用系数a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六根二次浇捣二次受力两跨连续叠合梁试验,和一根二次浇捣一次受力两跨叠合梁及一根整浇两跨连续梁的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二次受力连续叠合梁的基本受力性能。结果表明二次受力连续叠合梁在正截面强度、挠度、内力重分布等方面的性能与整体梁及一次受力叠合梁相比均有不同特点。本文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分析二次受力连续叠合梁的设计方法提供有益或参考价值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设计实例较详细介绍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井字梁结构的方案确定、设计计算,说明该方案结构合理、施工简便。  相似文献   

11.
参照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计算公式,引入考虑锈蚀的参数变量来计算锈蚀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值;以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2004)中的公式为框架,假定锈蚀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后的短期刚度降低系数在锈蚀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刚度降低系数与锈蚀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降低系数之间随预应力筋锈蚀率线性变化,提出锈蚀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方法。按建立的锈蚀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荷载及短期刚度计算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总体上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实际工程中,刚度大小往往成为组合梁设计的控制因素,准确计算组合粱的挠度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一些主要的挠度计算方法,指出各方法的思路及优缺点.提出今后关于组合梁挠度方面有待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迭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梁)极限承载力的试验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及普通砼迭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一套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迭合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经试验结果验证可知,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钢筋混凝土短梁刚度和变形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简支短梁和连续短梁实测荷载 挠度曲线的特征 ,探讨了剪切效应和斜向开裂对钢筋混凝土短梁刚度和变形的影响 ,提出了考虑剪切效应和斜裂缝影响的钢筋混凝土短梁变形的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内已有的试验研究成果,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闭合时的闭合应力和闭合弯矩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根据已搜集到的试验资料,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统一的裂缝闭合应力的计算公式,用该公式求得的闭合应力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在此基础上,还对闭合应力取常数时的闭合弯矩进行了验算比较,验算结果表明,对于有粘结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当闭合应力分别取1N/mm^2及2N/mm^2时,闭合弯矩的计算值与试验值也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钢结构》2011,(5):74-75
对扭矩作用下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性能进行研究,如建筑或桥梁中的曲杆。设计规范和实际设计中常忽略扭矩作用下钢梁与混凝土板的组合效应。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考虑部分剪力连接的影响,模拟弯扭作用下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性能。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选用块单元和桁架单元进行模拟。以跨度、剪力连接水平等为参数,进行参数研究。分析发现了一个新现象,并通过试验验证。这个现象称为扭转引起竖向滑移,它使假定平面构件发生弯曲。跨度对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弯曲-扭转效应的影响很大,而部分剪力连接却没有影响。最后,提出了设计模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平截面假定,推导了部分外包钢梁腹部混凝土抗裂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同时结合规范形式,考虑上下翼缘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提出了部分外包钢梁腹部混凝土抗裂度的简化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刚度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玫  王苏岩 《建筑科学》2005,21(4):34-37
在分析碳纤维加固后钢筋混凝土梁截面刚度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的计算公式。经试验资料验证,该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可供加固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综合刚度双参数法计算推力桩的幂级数解析解和有限差分法公式较为冗长、编程不便和查表手算较为繁冗的不足,文章结合解析解反算桩-土综合刚度和地基系数的双参数,采用B一样条函数能量配点法进行桩身位移、侧土抗力和内力计算的新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该法方便可靠.对于推广综合刚度双参数法在推力桩计算工程中的应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