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所谓当代建筑的当代性,就显示在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进入20世纪,中国的建筑和世界其它地区一样,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在有着六千年以上建筑传统的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无  相似文献   

2.
徐千里 《城市建筑》2006,(12):56-59
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是建筑生长的常态而不应是人们无可奈何的选择。古往今来人类一直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生活的家园进行着改造和更新,有意识并较为大量而系统地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则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对建筑的新与旧、拆与留的理解和态度,实际上它反映了人们对建筑活动目标与意义的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当代建筑面向“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本文以一幢旧建筑改造的实践为例,深刻阐释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3.
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对“中国式”建筑实践的最新进展进行批判性解析。提出中国当代建筑实践应转而关注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当代性”的问题,以产生出真正意义上代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中国式”的居住建筑。  相似文献   

4.
张利 《世界建筑》2022,(11):6-7
<正>二战后的相当长时间,当我们谈及建筑学科的“当代性”时,默认是将其置于艺术史的谱系内,讨论其艺术史意义上的当代成分。而今天,这一默认语境正在被改变。改变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建筑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自身是一个“慢”的变量,其任何意义的“今”或“当代”是来源于其与一个具体时代的“快”变量的融合的话,那么21世纪今天的科学技术进展及其推动的生活方式思潮无疑为建筑学科提供了“最快”的待融合变量。现代艺术思潮曾经是这样的“快”变量,但今天已经不是了。后现代哲学思潮曾经是这样的“快”变量,但今天也已经不是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倡导一种建筑思想导向(orientation)上的转向,即从“建筑是什么”到“建筑做什么”的转向.对于前者的定义恰恰要通过对于后者的考察来完成。通过聚焦于建筑的建造材料,我们的关注点将从“建筑作品”转向建筑在怎样“工作”。在这一方面,力、抵抗、能量这些问题,与用光、材料加工等设计问题一样.都是重要的话题。文中对于材料所承担的工作的讨论是基于这么一个简单的假设:我们对建筑作品不能静态地去看.唯有在建筑建成之后.把建筑的行动、运转、绩效.也就是建筑究竟都做了些什么.都考虑进去,才能把握它的真实性(reality)。据此,本文描述了建筑一旦向世界敞开后.会发生什么,建筑又怎样在诸多建筑中表现着。本文还检视了若干现代和当代的绘画及建筑作品,包括亨利马蒂斯.乔治·修拉的绘画.以及勒一柯布西耶、让-努维尔和彼得·卒姆托的建筑。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建筑中,新乡土建筑可以看作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统一体。在《New Vernacular Architecture》老练精妙而又颇具可读性的介绍中,维基·理查森(Vicky Richardson)对建筑中的乡土性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分析和展示。这里节选的便是其导论部分,它为建筑的乡土性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历史性分析,展示了它是如何体现出笔者所描述的“充满质疑的建筑”(“architecture in denial”)观的——一种对于理念进展的质疑和一份对于“原生”建筑形式真实性的执信。  相似文献   

7.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8.
王骏阳 《建筑师》2022,(6):5-15
本文以家琨建筑设计的成都西村大院为案例,旨在从“中国建筑”“粗野”“看的建筑和用的建筑”“社会聚合器”“走向火锅建筑”五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中的现象和观念进行批判性审视。在这一过程中,本文试图在世界建筑学的语境之中拓展西村大院和当代中国建筑的批判性认知空间,推动对相关问题的甄别和讨论,积蓄当代中国建筑的理论和智识力量。  相似文献   

9.
张煦 《华中建筑》2024,(3):17-19
该文简要分析了桢文彦“奥”的建筑的建筑设计思想理论,阐述了“奥”的建筑空间的向心性、内向性和水平向度的层次性特点,说明了其所带来的空间感知上的层次感、深邃感和领域感。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简述了日本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与“奥”的空间的一致性。分析桢文彦先生“奥”的建筑的理论,借鉴其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与内涵运用于建筑空间设计的方法,对中国建筑师挖掘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轲  张弘  侯正华 《时代建筑》2009,(1):142-147
文章是“标准营造”对其近作“西藏林芝南迦巴瓦接待站”的简要介绍与回顾,同时标准营造以新一代中国建筑师的视角,讨论了在西藏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区进行建筑创作的“文化平视”态度和地方建筑的“当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将非线性科学思维引入建筑学领域,反思传统建筑机制,倡导非线性有机建筑观。应用非线性、有机建筑与地域性建筑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构建非线性有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客家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类型的一种型式,发展至今,在赋予其时代使命的同时更需体现其地域性、民俗性的特色。“客天下”规划营造以客家建筑文化为脉,分析了国内首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客天下文化旅游小镇在山水交融、空间结构、建筑营造、交通动线等方面的设计特色,体现出规划和建筑型式上的演变创新。探讨以生态营镇、业态立镇、形态塑镇“融合”的设计策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俗建筑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徐怡静 《华中建筑》2012,(8):159-161
探寻城市及建筑的个性特色是目前城市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特定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尤为必要,这将给建筑创作带来更多灵感及思路。该文概述了武汉市区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从表象出发进而思考武汉市区传统建筑文化现象所蕴涵的地方特色,分别从刚柔并济、大气开阔、浪漫自由三方面举例并总结了武汉传统建筑中的“意”,期待能为武汉城市建筑特色的营造提供一些借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真正体现出文化传承和地域神韵。  相似文献   

14.
太原纯阳宫九宫八卦院集道家文化布局与山西地域建筑形式于一体,建筑组合既有宫观属性,又含地域窑房特色。为探究晋中宫观窑上建房地域性多维表达;文章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测绘建模的方法;将八卦院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以其中“洞、亭、楼、阁”建筑组合拆解为例,分析其院落现状、地域建筑类型、地域建造技术及地域构件工艺等,探析八卦院建筑形制、结构、装饰在山西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表达应用,对比同时期同地域的建筑营造方式及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构件工艺,挖掘地域性建筑的结构技术共性及装饰工艺特性;印证地域社会价值,为纯阳宫八卦院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提出依据,为研究晋中宫观窑房形制提供地域风格实例。  相似文献   

15.
多元拓展与互融共生--"广义地域性建筑"的创新手法探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曾坚  杨崴 《建筑学报》2003,(6):10-13
广义地域性建筑是当代建筑创作中重要的一种探索方向,其观念变革表现在边缘拓展、对立融和以及多维探索等方面,论文归纳了"再现与抽象"、"对比与融合"、"隐喻与象征"以及"生态与数字化"等建筑创新手法,并分析了广义地域性建筑的一种特例--"高技乡土"和其它若干种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余斡寒  周波 《新建筑》2012,(5):106-109
廊作为建筑类型和符号,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将相关设计思路归纳为三种倾向,继而分析汤桦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线型元素的应用,归纳为以类型学方法展现廊在建筑、城市双重尺度上表现力的设计倾向。在对这些设计倾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廊作为明确符号意义的建筑类型,进行了一系列建筑设计实践,进而提出以廊为主题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并以相关的四个作品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18.
块域设计-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中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纲伦  李蓉 《新建筑》1999,(1):36-37,52
城市设计可以看作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中介,它能促进规划师与建筑理由的相互协作和交流。为了有利于设计思考建筑问题时能够从城市角度出发,提出并讨论了“块域设计”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9.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对传统建筑与技术进行再认识,认为更新、发展适应气候的传统建筑与技术是全球化趋势下解决地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提出在中国西部发展过程中更新、发展传统技术有利于创造出西部特色建筑。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Z2)
Application of local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a process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analyzed several creations of contemporary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discussed the effective approach of achieving the co-existe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architectural design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social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was review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vocabularies, specific regional problems, local cultural artistic ambi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further understand reconstruction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speculate the marginalized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n the fast-developing and "explosive" construction mov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