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梅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评价缘由 梅梁湖系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位于无锡市中心西南10km处,具有供水、蓄洪、旅游、航行、灌溉和水产养殖等功能,是无锡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随着近10多年湖区周边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颇为激烈,加上环境治理工作的严重滞后,河网水系水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几乎未经处理便直接或通过河道排入湖体,使湖体不断接纳来自随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市排污河中底泥为主要研究对象,布置12个监测断面35个代表性采样点,采集并分析了河道内底泥样品中8种重金属及16种US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的含量,并分别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PERI)、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对排污河底泥中污染物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排污河底泥中重金属及多环芳烃均不同程度超过松花江水系沉积物背景值,其中Hg、Pb、Cu、As、NAP、ANT超标倍数分别为87.5、10.2、6.18、5.90、115.6和228.5;I_(geo)显示Hg的生态风险最大,I_(geo)达到了5.82,而Cd和Ni的风险较小,这与PERI中Hg风险最大的结果一致;SQGs评价结果表明由重金属及多环芳烃引起的污染会产生生物毒性,且不利生物毒性将频繁发生;(3)以上结果说明,该排污河呈现以Hg为主要风险因子的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现象,在今后应加强底泥监测和定期清淤,从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河流湖泊的底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对含重金属底泥的修复治理工作已成为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了中国河流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了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这3种主要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侧重点,总结了含重金属底泥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底泥重金属污染今后研究着力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内源污染成为制约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瓶颈因子。受城市化进程加剧的影响,许多城市河湖底泥堆积严重,其中含有的污染物具有量大、成分复杂的特点。本文针对底泥固化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城市河湖底泥固化效益评估方法。以无锡市为例,对其实施底泥固化工程的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个底泥固化工程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为167 694万元、21 712万元和250 339万元,可得出总净收益为439 745万元,相应的工程成本为22 280万元,投资收益比约为1∶20,表明实施该项技术效益巨大。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通市区5条主要河道柱状底泥样品重金属元素质量比的实验分析,探讨河道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各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污染较重,其中Hg污染最为严重;②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分布上分为未受干扰、正常沉积的"表层高、底层低"和受清淤治理措施影响的非正常沉积的"表层低、底层高"两种分布格局,在水平分布上具有"城市中间河流高、外围河流低"和"中上游河段高、下游河段低"的分布特征;③从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看,濠河和法伦寺河潜在生态风险强,姚港河生态风险中等,任港河和南川河生态风险轻微。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HgCuZnCrPb。  相似文献   

6.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 ,曾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受上游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 ,1997年官厅水库被迫退出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位。随着北京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促使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改善官厅水库水质 ,在 2 0 0 5年前恢复其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功能 ,使其提供足够的合格饮用水源水。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布点监测、实验室化学性质分析等方法 ,应用水文学、土壤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地图制作软件MapInfo ,分析和评价了表层底泥、柱状样底泥的污染特征。在综合底泥…  相似文献   

7.
《人民黄河》2014,(5):71-7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中,大多数重金属等污染物被泥沙吸附,沉积在河道底泥中。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底泥重金属会被重新释放出来,可能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参考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底泥重金属样品检测、污染程度评价、迁移转化过程及污染物治理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目前的研究忽视了重金属在沿底泥深度方向的分布及污染情况,没有形成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底泥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的理论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底泥重金属污染地积累指数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白洋淀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分级,结果表明:淀内各取样点镉、铅污染较普遍,且多为几种重金属元素复合污染;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镉>铅>锌>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是梁庄、同口、安新大桥、南刘庄;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治理,防止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石正宝  刘海青 《上海水务》2009,(3):34-35,40
本文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河湖底泥污染与处置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了底泥处置工程实践对河湖底泥的污染物控制标准与底泥填埋技术规范的迫切需要,明确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江苏省中部某城镇河流底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型聚类分析法对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As、Cu、Ni、Pb、Cr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1、0.36、12.04、43.26...  相似文献   

11.
合理处置重金属污染超标的底泥,是河道清淤工程的重点。以车陂涌清淤工程为例,通过原位测试、化学检验等,掌握河道清淤段不同位置底泥的污染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底泥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得出河涌底泥低风险占31.71%、中等风险占29.27%、较高风险占2.44%、极高风险占36.59%,说明大多底泥需要处理。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底泥作为农用地土壤的适宜性,73.2%样点属于清洁,尚清洁、轻微污染各占9.8%,中度及严重污染共占7.2%,说明大部分底泥可用于农田。最后提出了该清淤工程应注意的问题,为车陂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肖明  谢晓靓 《水利水电快报》2023,(3):96-100+106
为改进、降低卧螺离心机脱水泥饼含水率、提高尾水水质,首先,通过比较处理后泥浆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最佳絮凝剂;随后调整最优絮凝剂组合的添加量,采用卧螺离心机进行脱水并比较脱水效果,确定最佳投加量;最后,调整工艺参数,提出了一种卧螺离心机河湖底泥减量化脱水新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按照最佳组合添加的絮凝剂及选择合适卧螺离心机运行参数的情况下,脱水后的底泥含水率能降至50%以下,且尾水可直接排放,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3.
河道底泥污染及其处置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泥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在河道疏浚过程中,由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扰动,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释放到河水中,造成二次污染;底泥输送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管理.会造成底泥流失.重新污染水体和土壤;底泥脱水过程中,如果不对渗滤水进行处理.渗滤水会进入水体和土壤。污染自然水体和地下水:底泥在填埋、利用、焚烧处置过程中.仍存在对水体、空气、人群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污染负荷指数法的东莞麻涌河涌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东莞市麻涌镇新基水系、东太水系、大步水系3条中小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了评估研究,为中小河流清淤疏浚、淤泥处理处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新基、东太、大步水系综合污染等级分别为III级、 I级和II级;Cd、 Cu污染较为普遍和严重。  相似文献   

15.
周显  庞波  娄宗斌  谢博文  陈霞 《人民长江》2022,53(8):198-203
河海交汇带沉积物中的矿物和盐分含量会给底泥脱水固化及后续资源化利用带来不利影响,而底泥的利用对于资源匮乏的海岛工程建设及农业开发也极为重要。以福建省福州市琅岐镇中心岛区的近海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调查并评价了其重金属和营养元素含量,并采用两种固化剂Ⅰ和Ⅱ对底泥进行脱水固化处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入海口河道上中下游底泥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样品TT-1中的汞和DS-1中的铬存在中风险,但各河道底泥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低风险状态,经过脱水处理后可作为种植土。加入7%的固化剂Ⅰ或Ⅱ,5 d内可将底泥含水率降低至30%以下,能满足城市用土要求,同时提升了底泥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XRD和SEM结果表明:固化剂Ⅱ的固化效果更好,底泥中泡沸石是其富集重金属的主要原因之一,固化剂Ⅱ加入底泥后产生了骨架构建体钙矾石,在消耗自由水的同时能提升底泥脱水性能,并通过离子交换使得底泥重金属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6.
城市河湖底泥疏浚对水生态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湖中底泥淤积问题正逐渐导致城市河湖丧失其原有的功能.传统的应对措施主要是采用底泥疏浚等工程措施,但多年的实践发现,在城市河湖底泥疏浚中暴露了诸多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调研整理,分析了城市河道底泥疏浚中的效益以及负面影响.最后,对城市河湖底泥疏浚的对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07年3月,在三峡库区重庆城区段的嘉陵江、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前后的长江段共采集底泥表层泥土样品18个,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用样品制备的消化液中的Pb、Zn与Cu的浓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段底泥中元素含量顺序是Cu、Zn、Pb;总体上该研究区域长江段底泥中Zn与Pb的分布主要受地壳元素分布的控制,而Cu则可能主要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与历史资料相比,Cu的污染较为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青浦区白鹤镇村级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本文选取镇内36条村级河道对底泥进行定点采样和研究分析,并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Pearson相关性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底泥重金属进行污染风险评价和来源探讨。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ir)均值大小依次为Hg>Cr>As>Cu>Ni>Pb>Cd>Zn;Pearson相关性和R型聚类分析表明,底泥中重金属Cu、Cd、Zn、Cr、Hg主要与农药或化肥使用有关,Pb和As主要与道路交通污染有关,Ni主要与工业生产有关。通过分析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可为底泥妥善处置及河道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已有底泥营养盐污染评价方法与成果、最新太湖大范围底泥勘察监测数据,提出了太湖底泥营养盐污染分级判别依据,评价了太湖浅层(0~30 cm)底泥TP、TN、OM(有机质)的污染情况,分析了不同营养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重度污染区域状况。结果表明:太湖浅层底泥中不同营养盐空间分布差异较大,TN与OM分布特征较为相似,TP分布特征较为不同,TP污染以竺山湖最严重,TN污染、OM污染以东太湖最严重;TN与OM之间呈极强正相关(r为0.918~0.937,p<0.01),TP与OM之前呈弱相关(r为0.245~0.328,p<0.01);重度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竺山湖、贡湖北部、湖心区靠近竺山湖与梅梁湖处、东太湖、东部沿岸区以及西部沿岸区局部地区、南部沿岸区局部地区;0~10,10~20,20~30,0~30 cm不同深度的底泥重度污染区域面积分别为216.14,222.64,147.31,145.37 km2。研究成果可为太湖底泥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防治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其处理与处置方式存在差异,为使底泥处理与处置更加高效、合理,应对不同污染类型底泥的处理与处置方式进行分类、分区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等4类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对工程中常用的原位覆盖、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应用效果和应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于污染负荷大、污染物种类复杂的区域可采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并在疏浚后配合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强大的生态自净系统,其中疏浚淤泥需及时进行合理、安全的处置,对重金属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有机物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复合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区域,可采取生态安全性高的原位控制技术,如原位覆盖技术,并辅以水生植被修复,其中辅助的生态修复工程需综合考虑水生动植物生长的水质、基质和外界条件,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