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连续萃取法和高压萃取法萃取阿拉比卡豆和罗布斯塔豆,得到12°Bé咖啡萃取液,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分析其香气成分,以研究不同萃取方式及不同咖啡豆对萃取液香气成分的影响。罗布斯塔豆采用连续萃取方式和高压萃取方式得到的咖啡液香气成分分别为30种和26种,阿拉比卡豆连续萃取方式的咖啡萃取液分析出的香气成分为28种;同种咖啡豆不同萃取方式得到的咖啡萃取液香气成分和含量不同,且采用连续萃取方式得到的香气成分更丰富;不同咖啡豆相同萃取方式得到的萃取液香气成分和含量不同,罗布斯塔豆咖啡液偏向烤香、坚果、巧克力、焦香、松木香、壤香,而阿拉比卡豆咖啡液偏向酸香、焦甜香、奶油香、坚果、果香、烤香、木香,阿拉比卡豆萃取液比罗布斯塔豆萃取液香气更丰富。  相似文献   

2.
以中深烘哥伦比亚咖啡豆为原料,采用热脱附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比不同萃取温度下咖啡萃取液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通过峰面积定量探究其主要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种萃取温度哥伦比亚咖啡萃取液的香气成分有93种,成分基本一致,含量有所不同.各香气成分峰面积总和由大到小为:中温(456.19亿)>高温(443.81亿)...  相似文献   

3.
唐文潇  肖瀛  蒋天宁  姜峰  朱婧  周一鸣 《食品科学》2022,43(24):239-248
以亚洲咖啡豆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浅、中、深3 种烘焙度的中国云南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产的卡蒂姆种咖啡豆,比较分析冷萃与热萃方式对萃取浓度、萃取率、可滴定酸、总酚、总糖、咖啡因、葫芦巴碱、绿原酸、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探究烘焙度对冷萃咖啡理化指标与风味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烘焙度增加,冷萃咖啡的萃取浓度、萃取率均显著上升,可滴定酸、总酚、葫芦巴碱、绿原酸、抗氧化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冷萃咖啡较热萃咖啡拥有更高的萃取浓度、萃取率与总糖含量(P<0.05),而可滴定酸、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较热萃显著偏低(P<0.05)。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发现,浅烘咖啡豆萃取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低于烘焙度高的咖啡萃取液,深烘咖啡豆萃取液中挥发性成分种类与总含量最多。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区分冷萃和热萃咖啡,两者挥发性成分贡献率具有较大差异。2-丁酮、2-丁烯醛等花香类物质对浅烘冷萃咖啡贡献率更高,而2-甲基吡嗪、糠醇等呈现烘焙坚果类香气物质对浅烘热萃咖啡贡献率更高;2,6-二乙基吡嗪、川芎嗪等烘焙坚果类香气物质对中烘冷萃和热萃咖啡具有较高的贡献率;2-乙烯基呋喃、甲基糠硫醇、2,5-二乙基吡嗪、糠基甲基硫醚等物质对深烘冷萃咖啡有较高贡献率,二甲基二硫、对甲酚、1-甲基吡咯等物质对深烘热萃咖啡贡献率更高。相对于热萃咖啡,烘焙度对冷萃咖啡抗氧化能力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萃取过程中各阶段咖啡液的香气化合物组成与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规律,选用危地马拉咖啡豆,连续恒压900 kPa萃取咖啡液,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咖啡液香气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挥发性关键香气化合物的恒压萃取进程符合幂定律方程,极性是决定动态萃取速率的关键因素。萃取初期,2-甲基吡嗪等强极性物质的萃取速率常数是弱极性物质β-大马酮的7~35倍;萃取末期,弱极性物质的总质量分数由20%增加至30%,香气平衡改变。连续萃取过程中,关键化合物的香气活度值在浅度和中度烘焙咖啡中的下降速率高于深度烘焙咖啡。基于实验数据并结合精品咖啡协会金杯萃取规则,研究提出:为获得滋味和香气平衡度更佳的咖啡萃取液,浅度和中度烘焙咖啡可控制在每17 g咖啡粉萃取杯量为30~40 g,深焙咖啡则可以适当增加至每17 g咖啡粉萃取杯量40~50 g。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桑肠杆菌(Enterobacter mori L4-3)发酵对咖啡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对比分析咖啡发酵提取物及其对照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微生物发酵咖啡提取物鉴定出34种香气成分,其中新生成17种,包括异戊醛、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苯甲醇、香兰素等;己酸、2-糠醇、苯乙醇、亚油酸乙酯等成分的相对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8种大分子和刺激性成分如苯酚类、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含量降低或消失;咖啡提取物经微生物发酵后香气成分改变大,具有咖啡特征香气的同时带有浓郁坚果奶香等丰富香气,刺激性成分、苦涩感减少,香气质提高。  相似文献   

6.
曾凡坤  王金美 《食品科学》2011,32(8):197-20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DE-GC-MS)对不同加工工艺大头菜和原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从大头菜原料、新工艺大头菜、传统腌制大头菜、脱盐大头菜4个样品中共检验出9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从新工艺大头菜、传统腌制大头菜和脱盐大头菜中分别检测出68、56和28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大头菜腌制可产生大量挥发性风味成分,且新工艺大头菜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高于传统大头菜和脱盐大头菜,脱盐导致大头菜香气成分大量损失。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咖啡冷萃和热萃的香气差别,用云南阿拉比卡咖啡冷萃和热萃为原料,采用热脱附进行香气成分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再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峰面积对比含量。同种豆两种萃取方式的香气成分展开剖析,由香气挥发成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萃取液的应用提供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水质因子对冷萃咖啡主要成分及感官风味的影响,本研究选择6种不同的市售水通过冷萃的方式制备咖啡萃取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鉴定6组冷萃咖啡液,比较分析6组冷萃咖啡理化指标、非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感官评价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水样主要离子含量差异较大,水中离子对冷萃咖啡的萃取浓度、萃取率、pH、可滴定酸、咖啡因、葫芦巴碱和呋喃类挥发性化合物整体有较大影响,对总酚、绿原酸、咖啡酸、抗氧化活性影响较小。水中的Ca2+、Mg2+、HCO3-与冷萃咖啡的萃取浓度、萃取率、咖啡因、葫芦巴碱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滴定酸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糠醇、5-甲基糠醛、1-糠基吡咯、糠基甲基硫醚、2-异丁基-3-甲氧基吡嗪、乙酸糠醇酯这些挥发性化合物与水中总离子含量有较大关联。PCA图分析显示,水中较低的离子含量能促进咖啡花果风味的体现,随着水中Ca2+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解不同品种鲜食葡萄香气物质的特征差异。,以云南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的葡萄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测定成熟期果实的香气物质成分的测定分析,探明不同品种葡萄的特征香气和成分差异,为鉴别鲜食葡萄感官品质和风味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云南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的葡萄为研究材料,对成熟期葡萄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测定3种成熟期葡萄果实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评价。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3种葡萄果实共检测出107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包括酯类(32种)、醇类(26种)、醛类(17种)、酮类(9种)、酸类((9种)、烯烃类(8种)、苯酚类(5种)、醚类(1种)各32、26、17、9、9、8、5和1种,3种葡萄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5种,酯类的相对浓度最高,乙酸乙酯、1-己醇、2-苯乙醇、醋酸、己醛、3-甲基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7类挥发性香气物质是主要香气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三3个品种特征香气成分有较大的差异,黑皇、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的分别有6、15和11个不同的挥发性香气物质。 结论 同一产地不同葡萄品种香气物质各有差异,黑皇主要由醛类组成,妮娜皇后主要由酯类组成,而阳光玫瑰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主要是醇类和酸类,其中芳樟醇和2-苯乙醇主要贡献了玫瑰香气。  相似文献   

10.
丁胜  周婀  王艳萍 《饮料工业》2010,13(4):18-22,28
印度尼西亚产的罗布斯塔咖啡豆多用于咖啡饮料的工业生产。分析了不同烘焙程度对该咖啡豆香气成分的影响。以水为介质,研究了该咖啡豆烘焙度、粉碎粒度、萃取温度以及萃取料液比对咖啡萃取的影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为:烘焙度L=19+1、粉碎粒度N0.18—0n=70%+1%&Pan〈5%、萃取温度90℃、萃取料液比1:14。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鸡肉香精香气成分分析的可靠性,比较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萃取鸡肉香精香气成分的效果,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技术对热反应鸡肉香精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组成进行提取分析,通过灵敏性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比较香气成分数量及含量建立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研究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75μm CAR/PDMS、65μm DVB/PDMS、85μm PA、50/30μm DVB/CAR/PDMS)与所萃取挥发性物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5μm CAR/PDMS萃取头为萃取鸡肉香精样品挥发性物质的最优萃取头,萃取得到样品中共含有14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24种(16.44%)、醛类16种(10.96%)、吡嗪类12种(8.22%)、呋喃(酮)类13种(8.91%),含硫化合物10种(6.85%)等多种香气物质,检测到2-甲基-3-呋喃硫醇、2-甲基-3-戊烷硫醇、(E,E)-2,4-癸二烯醛、(E,E)-2,4-庚二烯醛及反式-2-壬烯醛等关键肉香味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萃取方法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军翔  冯长根  李华 《酿酒》2007,34(2):69-71
对比研究了液-液萃取和浸渍式固相微萃取方法对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的萃取特点.利用两种方法对葡萄酒香气成分进行了萃取并结合GC-MS进行了分析.液-液萃取和浸渍式固相微萃取方法都有良好的重复性.液-液萃取可以萃取到葡萄酒中较大比例的醇类物质,但对挥发性较强的物质萃取较差;固相微萃取可以萃取葡萄酒中较大比例的酯类物质及挥发性较强的物质,适合葡萄酒挥发性强的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下羊肚菌挥发性物质,探讨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不同生态环境的羊肚菌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统计分析进行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羊肚菌样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物质,包括了7类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比例最高,酯、醇、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量其次,酮、呋喃含量最低;不同生态环境样品在挥发性物质种类、含量及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某些挥发性香气成分具有一定生境特异性;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个类群,相同生境驯化栽培样品聚为一类。该研究结果可为羊肚菌驯化栽培和后期生产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6种市售白云边年份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确定重要香气贡献物质,揭示香气成分与酒样年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固相微萃取为前处理手段,运用气相色谱及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初步确定了酒样中的香气成分,采用标准加入法和外标法建立了白酒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对28种香气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方法的检测限为0.05~78.26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5.7%~12.8%,大部分物质的回收率在80%~120%之间。根据香气活力值进一步筛选出了17种有香气贡献的物质,其中有12种物质对所有酒样均有重要的香气贡献。结论不同年份的酒样,所含挥发性物质种类相似,但各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且香气贡献成分对不同酒样的贡献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有12种物质的含量和香气活力值基本上随着酒龄的增加而递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普通番荔枝(Annonasquamosal)与刺果番荔枝(Annonamuricata)挥发性香气成分上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利用顶空固态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方法吸附收集样品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结合NIST 08标准谱库数据,比较普通番荔枝与刺果番荔枝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差异。结果实验中共检出7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酯类25种、醇类18种、烯烃类12种、酮类8种、醛类6种,酸类与烷烃类各1种,普通番荔枝占57种,刺果番荔枝占33种。2者拥有20种相同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醛、乙醇、丙醇、正丁醛、乙酸乙酯、异丁醇、正丁醇、丁酸甲酯、异戊醇、顺-3-己烯醇、正己醇、2-庚醇、丁二酮、柠檬烯、正辛醇、2-壬酮、芳樟醇、苯乙醇、辛酸甲酯、辛酸乙酯。此外,普通番荔枝特有3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而刺果番荔枝有13种。结论 2种番荔枝共有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构成番荔枝属果实的基本香气,成分间含量的差异使得番荔枝之间大体香气相似但亦有轻微差异,各自拥有特有挥发性香气组成则构成它们自身的特征香。  相似文献   

16.
苦荞糊和苦荞茶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苦荞茶和苦荞糊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并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分析。从苦荞茶和苦荞糊中分别检测出30种和41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相同成分有15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是烃类、醛类和杂环类,三者在苦荞茶和苦荞糊中含量分别为24.56%、35.04%、18.42%和46.97%、21.22%、7.22%。研究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溶剂和样品检测非破坏性等优点,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可以很好的分析苦荞产品中挥发性物质,并说明不同加工工艺制得的苦荞产品其挥发性物质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对海南兴隆地区咖啡豆不同烘焙度分别为极浅度(JQ)、浅度(Q)、浅中度(QZ)、中度(Z)、中深度(ZS)、深度(S)、极深度(JS)和法式重度(FZ)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JQ到FZ分别检出61、68、72、72、72、68、70、70种,在JQ、Q和QZ时,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吡嗪类和酸类,呈现坚果味和酸味;在Z及ZS时,呋喃类、吡咯类和酮类等起主要作用,为焦糖味和烧焦味;而S、JS和FZ时,主要是酚类和吡啶类贡献烟熏味和愉悦的丁香味。电子鼻可分析不同烘焙度咖啡的香气差异,除LY2/g CT和LY2/AA外,其他4个传感器对8种不同烘焙度咖啡样品的响应值均有明显差异性。本研究明晰了海南兴隆地区咖啡豆烘焙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兴隆咖啡的烘焙工艺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SPME-GC-MS法分析猪肉味香精中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GC - MS法分析了制备的猪肉香精中的香气成分,摸索了最佳的萃取条件和GC - MS分析条件,鉴定出了猪肉香精中的主要香气成分.首先用三种萃取头对制备的猪肉味香精中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结合GC - MS分析图谱选取一个适合的萃取头;再做直接萃取和顶空萃取两种萃取方式进行对比,选择一个较好的萃取方式.发现选用75μm (Carboxen/PDMS)的萃取头采用顶空萃取的方式对萃取本猪肉味香精香气成分效果最佳.最后通过GC - MS分析萃取的猪肉香精的挥发性成分,得出了较好的GC - MS分析条件,共鉴定出4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为呋喃类、醛类、烃类、酮类、噻吩、噻唑类等重要肉味化合物,其中醛类和呋喃类最多,是形成猪肉风味的主要成分.最后对制备的猪肉味香精用SPME法提取香气成分,进行GC - MS分析制备的猪肉味香精,鉴定出4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为呋喃类、醛类、烃类、酮类、噻吩、噻唑类等重要肉味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不同前处理方法对白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提取效果,分别采用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作为酒样的前处理方法提取金种子馥合香白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再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定性与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方法检出的共有组分有28种,特有组分分别有35种和18种。LLE对酯类、醇类、酸类以及其他物质具有很好的萃取效果,但是对于易挥发性物质萃取效果较差;HS-SPME对痕量、易挥发性的物质具有较好的萃取效果,但对难挥发性物质的萃取效果较差。LLE能富集到较多种类的香气物质,HS-SPME能富集到更高含量的香气成分。酒样的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并结合分析可为白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检测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对海南兴隆地区咖啡豆不同烘焙度分别为极浅度(JQ)、浅度(Q)、浅中度(QZ)、中度(Z)、中深度(ZS)、深度(S)、极深度(JS)和法式重度(FZ)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JQ 到 FZ 分别检出 61,68,72,72,72,68,70,70 种,在 JQ、Q 和 QZ 时,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吡嗪类和酸类,呈现坚果味和酸味;在 Z 及 ZS 时,呋喃类、吡咯类和酮类等起主要作用,为焦糖味和烧焦味;而 S、JS 和 FZ 时,主要是酚类和吡啶类贡献烟熏味和愉悦的丁香味。电子鼻可分析不同烘焙度咖啡的香气差异,除 LY2/g CT 和 LY2/AA 外,其他 4 个传感器对 8 种不同烘焙度咖啡样品的响应值均有明显差异性。本研究明晰了海南兴隆地区咖啡豆烘焙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兴隆咖啡的烘焙工艺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