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下可压缩性地层分布埋藏特征和地下水开发引起的水位下降及降落漏斗特征,综合分析地面沉降发育的地质成因、主控因素,初步圈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并利用最新遥感数据进行InSAR解译验证,提出地面沉降监测思路,为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地质环境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作为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干渠工程穿越了城区北部来广营和东部王四营两个区域地面沉降中心区域。通过收集和整理东干渠工程施工期间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监测资料,研究东干渠隧洞施工期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时空响应规律,进而对地下隧洞工程的地面沉降监测范围、监测时机、控制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隧洞施工期间,来广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响应范围在顺洞轴线方向为监测断面后方-50 m至前方+1 400 m,垂直洞轴线方向的最大影响范围为1.0倍隧洞埋深范围。地面沉降的最大沉降速率和累积沉降量均小于该工程设计控制指标。隧洞一、二衬施作期间洞顶地面变形表现为隆起与沉降交替变化的过程。研究成果不仅为同类工程积累了经验,也为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易发区域隧洞工程施工期间沉降控制标准的适宜性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3.
超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华北平原地区因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起土层压缩和地面沉降的成因和规律,依据深层地下水非稳定流抽水原理和地层渗透固结理论,计算地下水位下降后形成的深层粘性土层的压缩量和地面沉降量。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对地面沉降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来上海地下水采灌格局新的变化态势,利用地下水位与地层变形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地下水渗流场变化及对地面沉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采地下水直接影响地下水流场分布;埋深170~300 m的深部含水层集中开采导致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以及地表下至75 m范围内的浅部含水层的工程降水和建筑荷载,是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的两大制约因素;深部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总采量的80%,其地层压缩量占地面沉降比例超过50%,75 m以浅地层的固结压缩则占近30%.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地面沉降系统调控的对策与措施,有助于减弱地面沉降及其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5.
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1980年-2013年的地下水开采量、地面沉降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了各区域的累计地面沉降量和累计地下水开采量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此相关性模型模拟累计地面沉降量时误差较小。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三种地下水开采方案,利用该模型对2014年-2020年各区域的地面沉降量进行了预测,发现方案3为最优地下水开采方案,较方案1年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降低比率分别为68.29%和5.47%,较方案2年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降低比率分别为65.65%和4.97%。在南水北调天津输水工程通水后,采用方案3将会大幅减缓天津市地面沉降速率,有效遏制地面沉降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时空演变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面沉降是世界上很多城市都要面对的一种"城市病"。地下水过量开采是这一问题最普遍的原因,北京也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为了全面认识地下水开采格局变化下的地面沉降发育分布的新特点,推动实现《北京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3-2020年)》中的"控沉目标",对北京市从解放初期至今60多年间的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演变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定性定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阶段与地下水开发利用阶段高度吻合;地面沉降中心区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的时空变化高度相关;随着地下水开采深度整体上向地表以下更深层发展,主沉降层逐渐向深部(100m以下)地层转移,为地面沉降防控决策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滨海地区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地区的地面沉降较为严重,对该地区的防洪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滨海地区的汉沽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的基础上,得出了二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幂函数模型,预测了在维持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前提下的地面沉降值.结果表明,在地下水开采量不变的情况下,地面仍将下沉,但沉降的速度会变缓.  相似文献   

8.
地面沉降是我国平原地区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严重的地面沉降使堤防、闸等防洪工程设施同步下沉。永定河流域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降低了永定河流域防洪工程的防洪、防潮标准,削弱了防灾功能,直接影响天津市和河北省广大地区的防洪安全。为分析地面沉降对永定河系行洪安全影响,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测量基准点资料及地形图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永定河中下游地区沉降趋势,并采用一、二维嵌套的非恒定流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对永定河泛区行洪能力进行复核。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InSAR数据处理的原理和在内蒙古中西部地下水集中开采地区分析地质环境问题初试效果,同时从区域地层软弱土层特征、承压水降落漏斗特征,分析了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条件,初步验证了InSAR数据处理结论的适宜性,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江阴南部地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封井情况,阐述了区内地下水水位动态及地面沉降速率的变化趋势,对地下水禁采所产生的水位及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初步认为:江阴南部地区地下水开采量主要来自含水层的重力释水,地面沉降量主要为含水砂层的压缩变形量,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表现为地下水禁采后随着水位的缓慢回升,地面沉降速率迅速减缓。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冀东平原地区地面沉降机理,揭示诱发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唐山市平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地面沉降现状、第四系地层性质及地下水位埋深等因素,系统解释了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并借助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了地面沉降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面沉降自北向南逐渐增强,沉降严重地区分布于沿海地带;研究区地面沉降高易发区面积1 859.74 km2,占比为22.30%,中易发区面积为2 699.34 km2,占比为32.36%,低易发区面积3 781.92 km2,占比为45.34%。(2)影响地面沉降的内部因素为第四系地层厚度、地下水主要开采层黏性土厚度,外部影响因素为浅层、深层地下水位埋深。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地面沉降灾害的监测与预警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太原市地面沉降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太原市的地面沉降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地下水开采降落漏斗区即为地面沉降严重区;②从1989—2008年间沉降区域急速扩张,0.5 m沉降等值线已经把吴家堡、下元、万柏林3个严重沉降区连成一片;③吴家堡沉降区域有向东南方向扩展的趋势,到2008年小店区(太原市重要水源地)沉降量也达到0.5 m以上;④非弹性储水因子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弹性储水因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潴龙河流域3期水准数据的比较,对区域性地面沉降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真实反应区域沉降情况和趋势,为该区域的总体规划和资料使用提供参考,并对大范围完善沉降观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地下水资源的永久性消耗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的水文地质学中地下水资源被定义为可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本文通过分析含水层系统的组成特点、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的释水特征,揭示了地下水资源的永久性消耗机理。结合苏锡常地区近30年内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地面沉降的实测数据,研究了地下水被大量抽取后含水层系统的永久性压缩。含水层系统的释水变形直接导致了永久性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储存空间的缩减,原本储存在含水层系统中的部分地下水资源将无法得到恢复储存,无法恢复的这部分地下水资源其实已被永久性地消耗了。永久性消耗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与地面沉降的总体积基本一致,结合苏锡常地区含水层系统常年开采后引起的地面沉降量估算,得出永久性消耗的地下水累计量约占该区域地下水开采总量的41.8%~65.8%。  相似文献   

15.
钱塘江河口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河口水资源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给河口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引水量大、排污口多,多个水功能区经常无法满足水质要求,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主要超标因子为N、P等。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河口水资源保护,尤其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尤为重要。在钱塘江河口水资源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出了加强河口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地质灾害,为沿海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我国3大地面沉降区之一的苏锡常地区当前面临的最大地质灾害问题便是地面沉降问题,该地区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抽取地下水造成的。选取苏州地区,简要概括该区的地面沉降地质背景、发展历史及其地面沉降机理和特点,提出了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雅砻江流域卡拉段详细的地质调查测绘并结合Arcgis软件强大的分析功能,分析和总结了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得到的主要结论有:该区域共发育地质灾害37处,其中滑坡12处,崩塌22处,泥石流3处,具有带状分布、密度大、规模大、高程分布集中及雨季多发的特征;该区域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河流水系的控制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对钱塘江河口地区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进行了分类回顾,总结了钱塘江河口水下地形测量的新技术主要体现在平面定位方式、垂直基准面定位方式以及水深测量方式3方面,并对今后该区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黄河河口地区由于自身地质、气象等特点,造成了该地区盐渍化问题极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传统的盐渍改良手段效果不明显,为此,通过合理对比,可以在黄河河口地区引入暗管排碱技术进行土壤改良。由于黄河河口地区地层的特殊情况,暗管排碱施工中的暗管间距布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暗管排碱施工的效果。应根据实际情况,率定暗管排碱施工暗管间距布设的参数,才能将暗管排碱技术科学有效地运用到黄河河口地区盐渍土地治理中来。  相似文献   

20.
豫北太行山南缘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区内分布有众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岩溶发育特征与水库渗漏条件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区域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从地质构造背景、地层沉积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岩性、岩体透水性等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入手,结合区内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等相关水库的勘察实践,系统总结了区域岩溶形态、规模、发育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豫北太行山南缘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中与水库渗漏密切相关的岩溶现象以现代河谷岩溶为主,相应的水库渗漏形式为裂隙型或裂隙管道混合型为主,为水库防渗处理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