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俊 《安徽消防》2000,(6):41-41
中国皖南徽派古民居建筑上有很多独特的科学防火措施,历经千载,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究其古老的民居防火手法,就单体建筑上防火措施而言,其基本的做法主要是“木结构不外露。”徽州山多地少,建筑十分拥挤,而且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木材发生火灾且往往火烧连营,有时延烧几十家、几百家甚至几千家,为解决这一矛盾,徽人在采取了封火墙进行防火分隔措施之后,更进一步从建筑外部采用不燃材料对木结构进行全方位保护,以期达到邻里失火不会相互殃及。  相似文献   

2.
鲜为人知的古代“消防博物馆”——呈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 《安徽消防》2000,(7):41-41
黄山脚下有一个罕见的千年古村——呈坎。如今仍存有100多处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其中宋代1处、元代1处、明代23处、清代100多处。全村均被列为为省级历史化保护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赞叹日:“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当代建筑专家、学视呈坎古民居为国之魁宝。  相似文献   

3.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派别之一,是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明清徽派民居即是徽文化物质形态的集大成者。现今徽文化建筑的研究比比皆是,已然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但其中却很少涉及具体明代与清代徽派民居的对比,这给明清徽派民居建筑具体保护与修复带来了模糊性的定义,造成了明清徽派民居的混淆。文章着重梳理研究徽派民居建筑在明清时期的差异,通过文献研读以及案例调研对明清徽派民居建筑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期给明清徽派民居建筑保护与修复带来适用性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皖南徽派古民居建筑上有很多独特的科学防火措施 ,历经千载 ,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究其古老的民居防火手法 ,对单体建筑上防火措施来讲 ,其基本的做法之一 :“木结构不外露”。徽州山多地少 ,建筑十分拥挤 ,而且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 ,木材易遭火灾且往往火烧联营 ,有时延烧几十家、几百家甚至几千家 ,为解决这一矛盾 ,徽人在采取了封火墙进行防火分隔措施的同时 ,更进一步从建筑外部采用不燃材料对木结构进行全方位包护 ,以期达到邻里失火不会相互殃及。现以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燕翼堂为例。呈坎 ,被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誉为“江南第一村…  相似文献   

5.
1概况 诸葛村民居位于浙江省兰溪、龙游、建德三县交界处,隶属兰溪市诸葛镇。该村始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有后裔近4000人。据史记载,诸葛村民居的整体结构是诸葛亮廿七世孙诸葛大狮按“九官八卦”设计布局的,村内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有200多处,其中包括祠堂、住宅、作坊、商店、轿行、警察局、水碓、学堂、水阁楼等,其中“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阁房”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民居的典范。随着地形的起伏,村中的景观亦富于变化,既有高敞宏阔的祠堂,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又有波光鳞鳞的水面,竹木繁茂的田园。  相似文献   

6.
盐城的伍佑镇是位于盐城大市区南部的高新区,是盐城大市区内古镇保存的较完整地区之一,有较为完整古民居建筑150多座。伍佑镇自古以盐业为生,是徽商的重要聚集地,因此盐城伍佑的民居建筑大多为徽商以及他们的工匠所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伍佑的民居建筑装饰,使得伍佑的民居装饰既有徽派建筑的影子,但又区别于徽派建筑,形成了当地所特有的建筑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资料。  相似文献   

7.
结合实地考察,对徽派民居进行访谈调查和实地测绘,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建筑的平面、立面、结构、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徽派古民居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1、临海地区住宅建筑 1.1江南四合楼 临海的古民居,绝大部分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明清两代台州府城古街巷民居的历史见证。临海的民居群,建筑时代特征分明,现已查明有三处属明代古屋(其中两处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清代建筑。  相似文献   

9.
品味芹川     
魏平 《浙江消防》2006,(3):40-42
芹川古村落位于淳安县姜家镇浪川乡北面3500米的银山北侧山麓,宋末元初距县城千岛湖镇45公里,有着750余年的历史。村里共有500余户人家,2000余人口,王姓占总人口的98%(全村为王羲之后裔聚族而居。另小部分村民为新安江水库移民),为当地最大的自然村之一。古村中现有50多幢明清古民居,由于地处浙、皖交界,民居建筑交融了浙派、徽派的建筑精华,大多为天井房,隐寓“四水归堂”之意,暗合“以水克火”之道,体现古民居独有的消防特色。  相似文献   

10.
你可曾知道,徽派建筑中蕴含着古代防火灭火的巧妙构思,融汇着悠长的消防文化,让《徽州古民居消防探源》向你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皖南地区古建筑白蚁危害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冬保 《白蚁防治》2004,(3):37-38,8
安徽省皖南地区拥有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主要有黄山市的屯溪老街、黟县的西递和宏村古民居、歙县棠樾古建筑群、泾县厚岸古民居、九华山庙宇以及散落在皖南地区大量的宗祠,其中以黟县的西递(始建于1047年)、宏村(始建于1131年)最为有名,分别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民居古建筑124  相似文献   

12.
高勇  杨磊 《建筑》2007,(17):75-76
和顺镇古老的民居建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初年建筑8万多平方米。建于明、清的寺庙7个,11000平方米。建于清、民国  相似文献   

13.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微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派古民居的选址布局深受徽州风水理论影响,尤其注重水口营造。徽派古民居的内部结构格局生动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与陈设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西递村于我国北宋中期建村,明中期兴盛,清乾隆时达到鼎盛。该村现有明、清古建筑227幢。因其选址、布局强调天人合一;既要富又要太平的“四水归堂”;封火墙,石库门,防火设计风格独特,成为徽派建筑的经典之作。本文发表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 24次全体会议已经审议通过,西递村、宏村已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皖南山区,白云深处,有一个美丽的古村落,至今仍完整地保存 着数百幢明、清建筑,它就是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 西递村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见证,是徽派建筑艺术和人与自然和…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西递仰高堂的建筑实测,分析徽州建筑中的建筑特征及设计手法。探索形成徽州古代民居的历史文化原因、经济因素、民居理念及审美特征。首先总结徽派建筑的特色元素,归纳徽州民居设计中的手法,然后提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徽州古民居设计手法或是其特色元素的可能性,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满足现代建筑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建彩画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及艳丽的地方色彩,在四、五千年前,南方的古建彩画在汉代就有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晚清时期,徽派建筑民居砖雕部分改用门楣、窗楣等取而代之,形成了徽派彩绘壁画的独特风味。徽派民居彩画主要式样有门楣画、窗楣画、屋角墙头花和轮廓墨线等。用笔与色彩技法、色彩选料、图案纹样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南京历史文化悠久,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南京古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古民居,现在仍保留着的古民居有2 000多幢。许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南京秦淮区门西古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南京秦淮区门西穿斗式民居保护施工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对穿斗式民居建筑修缮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湖南新宁县西村坊古民居的历史现状、选址布局、民居的造型、构造、装饰特征等的实地调研,针对西村坊古民居的实际情况,分析西村坊古民居在发展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保护的内容和对策.并在保护西村坊古民居的基础上.初步探讨这一历史文脉与现代建筑的共存问题。为西村坊古民居的发展保护提供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使西村坊古民居得到完好的保护并且在传承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火巷     
李俊 《安徽消防》2000,(4):41-41
在古代徽派建筑群中,“火巷”是古民居的又一鲜明特色,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许多有益的防火思想启迪,了解许多久远的故事。皖南山区山重水迭可用面积小,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因可建面积狭小,建筑之间拥挤,可谓“寸土寸金”,屋挨屋,墙靠墙,因而隐藏着木结构房屋易火烧连营的矛盾。火灾威胁人的生存,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为解决火烧连营的矛盾,人们在村落平面布局上采用大街小巷之分隔举措。  相似文献   

20.
吴小中 《新建筑》2006,(4):123-124
徽州古民居装饰雕刻作为明清两朝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收集整理了详实而生动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料和徽雕作品的文脉展示,探寻徽派雕刻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源流,了解精美之中的民俗典故和人们企盼吉祥生活、家业兴旺的美好愿望,从而揭示徽州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潜藏于其中的伦理道德和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