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兴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辨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目标,维护世界和平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需要创建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实现.中国的和谐发展、祖国的统一与世界和平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促进,共同服从于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执政的宝贵经验。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角度,分析当前党在执政能力建设中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探讨了如何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我们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政治哲学的全面继承和超越,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反映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映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对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情况看,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执政的宝贵经验.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角度,分析当前党在执政能力建设中所引发的忧患意识.探讨了如何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加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主题,系统分析了社区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功能与作用,针对性提出加强社区党建,构建和谐社区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加强党的建设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要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能力;二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是加强党的党风廉政建设。这三方面的建设直接影响新世纪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然而由于历史和国情等原因,中国共产党对党法关系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演进的曲折过程。回顾这段历程并总结其历史经验,可为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提出的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时代特征的变化所引发的新要求,是在科学总结执政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借鉴和发展人类思想史上“和谐”理念的精华,是正确回答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所产生的新课题而得出的必然结论。深入探讨这一发展目标提出的必然性,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其现实意义,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唯物史观出发,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最深刻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体制的最终完善则又有赖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充分发育。但是,建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决不意味着传统的国家与社会间的对立乃至对抗,而是要实现两者功能的交错与互补,即达到一种在市场经济所阐发的现代法权秩序下的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努力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注释和认定。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西方的人本主义、流行的个人利益至上等思想有本质区别,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大突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民法院执行生效裁判是实现公正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要素。近年来,民事执行难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对其根源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关的完善措施,不仅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新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创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创建和谐企业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基本特征,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注重实现三个和谐统一的观点,必须树立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儒家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仍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深刻理解、充分吸收和借鉴儒家的生态和谐、人际和谐、自我和谐,以及儒家的"以民为本"与"和而不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健康良性发展,更离不开科技文化的保障和支持.科技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根基和重要依托,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因此,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弘扬科技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社会阶层分化的多样性,阶层结构的不稳定性,各社会阶层主体性表现强烈等特点.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矛盾的性质与特点,处理好各阶层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