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无人机非常适用于小范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获取,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土保持与防治等领域当中。以广东信宜东坑金矿技改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为例,探讨无人机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基于无人机应用技术的水土保持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中的优势。借助无人机遥感技术,通过相关软件处理,获取数据源,实时监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过程,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以满足“天地一体化”的要求,提升水土保持监管的规范性、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在广西水土保持监督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论述了实施遥感监管的技术路线。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中,可用优于5 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解译及现场查勘,建立背景专题数据,而后按照规定频次进行专题数据更新,并结合现场定位观测及量测,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采用无人机遥感测量和全方位航拍,可以短时、高效、清晰、准确把握工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和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同时通过使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区域土壤侵蚀及其防治状况,并且可以全面调查弃渣场等重要水土保持设施的措施布设、运行情况,排查周边是否存在敏感性制约因素,分析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安全隐患等,为水土保持宏观规划和制定防治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结合工作经验通过介绍无人机影像处理、数据矢量化以及无人机在水土工作中的应用,对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当前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以我国资源三号、高分一号等新一代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并配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进行野外采样,在长江流域三峡库区开展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遥感解译实验性研究。实践发现水田、坡耕地、果园、茶园、林地等水土保持相关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我国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都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资源三号、高分一号能够有效应用于水土保持遥感动态监测,而无人机技术作为辅助监测手段可以作为卫星影像的有效补充,在水土保持行业及其他相关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特点和在遥感影像上呈现的特征,充分利用航天、航空和地面监测各自的优势,将高分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勘查方法融合,采用"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技术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进行核查,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情况考核提供数据支撑。结合技术发展形势和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要求,对未来工作中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度应用提出展望,为后续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泛,传统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已经不能符合水土保持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遥感数据采集方法,非常适合在小范围内实时采集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因此遥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监督中.以新疆喀什地区水土保持监测为例,阐述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浅论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利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人机遥感(Unmanned Aerial Vebicle Remote Sensing),即是利用先进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GPS差分定位技术和遥感应用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专用化快速获取空间遥感信息,完成遥感数据处理、建模和应用分析的应用技术。探讨了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特点,如何与水利中的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监测、水域监测、滩涂资源调查等相关业务相结合,同时对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水利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准确掌握项目建设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地面监测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监测工作的需要,无人机遥感作为获取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机动灵活、实时传输、影像分辨率高等特点,是卫星遥感的重要补充。在分析现有监测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特点和需要,以清远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该技术是一种快速获取项目水土保持信息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精度、效率及自动化程度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利》2004,(7):J008-J009
遥感监测系统是运用遥感手段,以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为信息源,通过图像处理、数据采集和信息提取过程,快速、定位、定量地获取水土保持数据,极大地提高水土保持基础数据获取的效率和精度,可以为制订水土流失防治方案、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的技术手段。数字黄土高原的基础数据大多是通过水土保持遥感监测系统获取的。  相似文献   

11.
单一遥感数据源存在空间与时间分辨率相互制约的问题,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生成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可提高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监测时效和精度。 研究分析了多种遥感融合方法,并将最优融合结果应用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土壤侵蚀监测,结果表明:1)先进行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再进行时空自适应融合的方法(STARFM_NND)在目视评价、定量评估等方面表现最优;2)基于 STARFM_NND 融合得到的土壤侵蚀面积监测结果与真实高分影像反演结果相比,精度优于 97%;3)贾汪区 2021 年水土流失总面积 71.65 km2,轻度、中度和强烈侵蚀面积分别为 64.25 km2、6.35 km2和 1.05 km2。 研究提出的 STARFM_NND 融合策略能够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地物类型变化预测和土壤侵蚀监测,推动了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为证实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实用性,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念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通过实例重点探讨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尤其是在土壤侵蚀监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发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以及水土保持监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遥感技术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水土监测方法的不足,而且其监测范围更广更为精确,应用也更为广泛。本文意在为遥感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松华坝水源地径流与泥沙变化规律分析。利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1982-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图像,采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方法估算出该流域多年水土保持林地面积变化情况,并按不同坡度进行分类。通过双方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到径流含沙量与水土保持林覆盖度呈指数关系,水土保持林覆盖度越高,径流含沙量越低。本文采用扣除负功能法对水土保持林计算森林实际贮水能力,由此得出松华坝地区水土保持林平均年实际贮水量为1.1344亿m3。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植被覆盖度因子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利用遥感影像判读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得大范围的植被覆盖度。简要介绍了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植被覆盖度因子提取的方法。基于遥感与实地野外调查数据,采用MODIS时序数据融合高分遥感数据的方法,以湖南省蓝山县为试验区,对植被覆盖度因子进行了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植被覆盖度因子的结果较理想。提出的植被覆盖度因子提取方法对今后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东北黑土区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监测方案和以遥感影像、野外调查成果等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区域“三因子”叠加、小流域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监测技术评价水力侵蚀状况的工作.通过这个监测方案,能够得到小流域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综合分析和探索水土流失规律,从而得到重点治理区全面反映水力侵蚀、水土保持措施现状的报告、数据、表格、图册共四类成果.  相似文献   

16.
空间信息技术已经在水利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满足流域水政执法工作的实际需要,采用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研究并建立了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应用于流域水政监察工作。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处理、专题信息提取和数据服务等关键模块。选择典型区域对该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应用结果表明遥感动态监测方法在流域水政执法工作中具有覆盖范围广、快速、主动等特点,能够作为一种可靠的信息手段,辅助流域水政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控制面源污染。在收集区域各县资料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专题资料,获取了不同尺度的规划数据。选取人口密度、水资源量、总氮浓度、垦殖指数、坡耕地占耕地比例、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比例等指标,采用指标权重综合分析方法,对43个控制单元分区进行排序,并确定了19个控制单元作为水土保持规划布局的重点区域。相关成果为在库区科学规划水土保持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塘背河小流域位于赣南革命老区和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腹地,是我国第一批水土保持治理试点小流域,系统、科学评估塘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效,对赣南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水土保持高效治理技术模式提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40a遥感影像数据和水土保持治理数据,基于NDVI阈值分割法,开展了塘背河小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以及水保驱动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塘背河小流域植被覆盖度由1975年的22.91%已提升到2014年的86.87%,随时间呈递增趋势;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差异性,时间上主要分为植被覆盖迅速增长期(1975-1989年),植被覆盖自我修复完善期(1989-2001年)以及植被覆盖稳固发展期(2001-2014年)3个阶段,空间上分为上游原有植被自我修复区、中游人工半干预植被修复区和下游人工直接干预植被修复区3个分区;植被覆盖与水土保持工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后期水土保持政策实施以及水土保持新技术、模式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植被覆盖空间上的差异性,对于植被修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大规模农林开发在植被修复研究方面,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DEM技术的西汉水水土流失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陵江西汉水中上游属黄土梁峁区,是长江的主要产沙区之一,亦是长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域之一.基于MODIS及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信息提取,结合流域DEM、同步降水、径流、泥沙、水土保持及野外调查资料,建立嘉陵江西汉水镡家坝以上流域土壤流失量评价模型,量化分析1989年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前后嘉陵江西汉水流域水土流失变化规律.在构建流域土壤流失量评价模型中引入较敏感的径流因子,提高了拟合成果与实测估算值的吻合度及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