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于2017—2018年对北京永定河干流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和宛平湖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共发现浮游植物149种,其中蓝藻门35种,硅藻门29种,甲藻门和隐藻门各3种,黄藻门2种,金藻门2种,裸藻门6种,绿藻门最多,有69种,四次采样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有65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1.43×106ind/L,平均生物量为10.64mg/L。生物多样性(香农维纳)指数3.32,超过2,根据多样性指数评价标准,永定河水系的水质整体为β-中污型,其中除宛平湖水质为β-中污型外,其他三湖水质都是清洁-寡污型,生物均匀性指数0.68,超过0.5,根据均匀度指数评价标准,永定河水质为清洁-寡污型,其中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水质都为清洁-寡污型。根据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永定河整体为轻度富营养化,其中门城湖、晓月湖和宛平湖的营养状态等级都是轻度富营养化,而莲石湖营养状态等级为中营养。 相似文献
3.
为初步掌握黄河源区藻类的概况,于2016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河源源区重点湖泊河段开展了浮游植物系统调查研究。调查记录浮游植物7门52种,以硅藻门(21种)和绿藻门(18种)为主,优势种多属硅藻门中的贫营养或中营养型种类。调查发现浮游植物密度整体较低,介于6.90×10~4~1.17×10~6 cells/L之间,夏季明显高于秋季,湖泊明显高于河流。通过对浮游植物的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认为,黄河源区水质介于极贫营养水平到贫中营养水平之间,水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良好。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源区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5.
为了解红升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于2019年5月—10月对红升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藻细胞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红升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55种,隶属于7门9纲15目26科44属.浮游植物密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密度变化范围为507.9×104-1377.2×104ind·L-1. 相似文献
6.
长江干流宜昌站全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宜昌水文站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老站,从建国初期该站就开始不同程度的收取全沙资料,为长江中下游防洪提供了决策依据,特别是在设计和修建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沙资料系列的不断增长,全沙特性有何变化,收集资料的手段有没有改进,特别是两座巨型水利枢纽的兴建,对全沙特性有无改变?针对以上问题利用宜昌站资料,分析全沙多年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沿江产业带的高速发展,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沿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长江干流南京浦口段岸线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概述了岸线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岸线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与开发优势,然后提出了岸线规划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浦口段岸线利用的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8.
9.
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全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资源现状,于2014年夏季对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江段的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共设置了19个调查断面。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66种,其中硅藻24种,绿藻23种,优势种属共检出3门6种;浮游藻类平均细胞丰度为(13.43±5.34)×104 cell/L,其中武汉上游最高,为23.18×104 cell/L,上海河口最低,为5.19×104 cell/L;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37±0.35,其中南京下游最高,为4.1,上海上游最低,为2.7;调查样点根据浮游藻类细胞丰度大致可聚为3类:芜湖—南通段、武汉下游—大通段、武汉上游和上海上游。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数量与空间分布可能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而非受到营养盐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11.
12.
桥梁属永久建筑物,为使大桥建设对桥区河段通航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通过实船试验、通航水力学及船模试验,研究了宜万铁路宜昌长江大桥拟选的两处桥位及各种桥型方案对桥区河段通航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处桥位建桥方案,仅桥墩附近及桥墩下游一定范围内流态有所改变,河段内其他部位流态无明显变化,建桥对上游壅水仅在较短距离内产生影响(上游150m 处壅高0.10m、下游水位建桥前后无变化)。综合分析得出,以2号桥位优化方案为宜。该试验研究,不仅为本工程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国内其它大型跨江桥梁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水系划分与河流分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推荐的水系划分与河流分级Horton法相结合,通过合理选取最小河流(流域)单元、科学制作河流树状图表,初步研究了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的河流分级。研究结果显示:①推荐将长江水系划分为干流水系与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太湖8个支流水系;② 581条河流基本特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表明长江流域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约为0.5次方关系,选取流域面积不小于2 000 km2或河长不小于100 km的河流为最小河流(流域)单元,确定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河流总数为374条;③以岷江水系为例,精心制作了长江流域各水系的河流树状图表,树状图显示了河流隶属关系、分级数、河长、流域面积等特性;④长江流域(不含太湖水系)最高河流分级数为6级。按河流统计:6级1条(0.3%),5级3条(0.8%),4级6条(1.6%),3级14条(3.7%),2级71条(19.0%),1级279条(74.6%);按水系统计:岷江、嘉陵江、鄱阳湖为5级,干流、雅砻江、洞庭湖、汉江为4级,乌江为3级。 相似文献
14.
武汉河段为长江中下游16个第一类重点整治河段之一。根据近年来实测的长江武汉河段地形图,从来水来沙条件、深泓平面、洲滩变化、深槽变化、横断面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变化,总结了该河段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该河段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变幅小;天兴洲下段有所冲刷,主要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边界条件有关。(2)由于沿岸有多处节点控制,两岸的崩岸险工段均已实施护岸工程,岸线基本稳定;白沙洲汊道分流分沙比相对稳定,没有单向变化的趋势,但洲滩仍将随不同水文年的来水来沙条件变化而发生相应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底泥质量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长江中游底泥的质量现状,选取干流和湖泊点采集底泥样品,对主要指标(重金属、总P、总N及有机质)进行测试分析,采用NOAA泥沙质量标准和背景值质量标准对底泥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总体上看,中游干流底泥质量较好,而湖泊点底泥质量不容乐观。中游干流八处采样点中七处底泥质量良好,城陵矶莲花塘底泥质量最差,对水体环境存在一定有害风险;中游五处湖泊采样点中监利天鹅洲白暨豚保护区和洪湖深水区两处底泥质量良好,洞庭湖和武汉东湖质量一般,而梁子湖底泥质量较差。为维护长江的水生生态环境,应有效控制进入长江(尤其是邻近湖泊)的点源及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6.
论长江澄通河段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澄通河段江面宽阔,河道多汊分流,在径流、潮流及波浪等多种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河势变化较大。随着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深水航道上延工程的积极推进,对澄通河段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在归纳澄通河段河道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澄通河段的综合治理任务及治理思路进行了探讨;在以往研究成果及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和定、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皋沙群汊道段、通州沙汊道段的河道综合治理初步方案;并就澄通河段的远期治理方向及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归纳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近两年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已采取的措施,系统分析了目前长江河道采砂依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强化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工作思路和有关措施,以实现长江河道砂石资源科学、绿色、可持续利用,维护长江河势稳定,保障长江防洪、通航、生态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MIKEBASIN平台,将长江流域划分为91个子流域,采用NAM模型来模拟各分区径流过程,再将各分区NAM模型连接成为整体,构建了长江流域水量模型,并完成了模型系统中面雨量计算、参数批量修改、水库调度等关键功能的二次开发。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径流过程与实测过程基本一致。鉴于部分子流域面积过大,取、排水用户未纳入模型等原因,导致模拟年径流有所偏大,以汉江流域为试点进行了模型细化研究,显著提高了模拟精度,表明长江流域水量模型模拟精度尚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