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余乐 《人民长江》2018,49(23):27-31
通过对云南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工作的全面梳理分析,详细阐述了云南省自查、复查和整改提升3个阶段的过程及特点,统计了云南省入河排污口的情况,并分析了入河排污口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云南省入河排污口的整改目标和达标时限要求,针对核查中发现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查与审批不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管不到位、部分县(市、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整改建议,包括分类整改违规设置入河排污口、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落实排污许可制度、依法关闭注销已无效的入河排污口等。  相似文献   

2.
《治淮》1999,(3):38-39
一、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回顾 河南省地处淮河、黄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6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80年代以来,随着全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地表水体,致使大部分河流、水库遭受严重污染。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四大流域13个水系的74  相似文献   

3.
总结济宁市入河排污口管理经验,提出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对策与建议,以利于与其他地市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于1991年参加海河流域试点,首次开展了人间排污口调查工作.此次调查,规模大、范围广、涉及内容多、工作难度大力术比较复杂.目前,全国性的入河排污口调查工作正在开展,为便于交流,作者介绍了工作步骤、调查评价内容与方法以及从事此项工作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入河排污口管理是守好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的关键,多年来长江水利委会在入河排污口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范了监督管理事项和行为,对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对当前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问题梳理,结合管理实践,提出了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原则、合理规划布局以及加强监管的需求。并从排污口设置审批、日常监管、监测监控、统计和通报等方面探讨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期逐步健全长江入河排污口管理体系,为保护美丽长江再谱新篇。  相似文献   

6.
长江入河排污口状况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1~2000年对长江入河排污口及排污量调查,对长江的纳污状况和纳污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排污量增大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入河排污口数量增多,查处违法不严,贯彻国家政策不力,对水污染治理滞后等。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花江流域内蒙古区域水污染现状、入河排污口的普查登记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入河排污口管理的背景,从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存在的问题、过渡时期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以及未来入河排污审批管理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下一步入河排污口的审批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根据东莞市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吴国平 《人民长江》2008,39(23):14-16
依法对入河排污口实施监督管理,是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制定了入口排污口审查程序和要求,规范了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审批,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有关工作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入河排污口管理中的内外协调、统计制度、事后监督、市政排污口管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建议,可为入河排污口有关法规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力  郭鹏  江大水 《人民长江》2003,34(5):25-27
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包括对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审批原则、审批程序、监管体制及制度等方面.新水法颁布实施前,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一个盲区,但<长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及<长江片水功能区划>规划水质及总量管理目标的实现,入河污染物控制量及削减量等指标最后都要落实在入河排污口上,所以对入河排污口有效的监督管理是规划及区划实施的重要保障.依照新水法授权,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管理是水利部门没有系统开展过的开创性工作,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遵循,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逐步建立完善其监督管理的法制建设、科技标准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形成系统完整、公正高效的监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取排水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存在部分取水口和入河排污口布局不合理、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应急水源和水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国家战略要求出发,通过合理设置分区,优化取水口、排污口空间布局,避免取水口、排污口分布交叉重叠,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重点河段、重点城市取水口、排污口以及应急水源布局规划的总体思路。可为新形势下城市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的合理布局和规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鹏 《人民长江》2014,45(23):30-34
以长江水利委员会信息化顶层设计为根本指导,积极跟踪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围绕日益复杂的长江流域综合管理需求,提出了"智慧长江"的建设构想。初步分析了建设"智慧长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重大问题,提出了以"数字长江"为依托的"智慧长江"发展路径,最后梳理了当前着手筹备"智慧长江"建设应开展的重点工作。为实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开展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孟  叶闽  杨芳 《人民长江》2011,42(2):21-23
实施入河排污口论证制度,依法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管理,是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针对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废污水排放情况,分析了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相关要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制定入河排污口设置综合规划以及设置论证技术规范的建议。可为进一步规范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上海长江口取水口、排污口和水源地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序开发长江口,管控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保障水源地安全,根据长江口水环境容量、水功能区划分,参照长江口水质模型计算结果,将长江口水域划分为取水口分区和排污口分区,提出了取水口、排污口规划布局和调整方案。并进一步提出了上海市水源地规划布局以及长江口水源地战略设想。研究表明,合理布设取水口、排污口,减少陆域入江污染负荷,对于保护长江口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长期坚持"两江并举、多源互补"是上海市长期坚持的水源地战略,进一步完善长江口水源地格局、谋划战略水源地,对于上海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纯喜 《人民长江》2014,45(23):22-26
流域综合管理是河流管理的发展方向,借鉴国外流域综合管理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推进长江流域综合管理。基于国外流域管理发展历程和特点,根据我国流域管理体制要求,并结合长江流域管理历史沿革、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初步论述了推进流域综合管理的基本思路;从流域法律法规建设、健全流域管理体制、创新流域管理机制、强化流域执法监督、提升流域管理能力、改革创新流域水行政管理等6个方面,探讨了推进长江流域管理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推动长江流域综合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程功武 《人民长江》2011,42(2):28-31
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职责的必要条件。从制度管理的层面探讨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入河排污口基本信息的途径,提出了入河排污口统计制度的具体样式,以及年报统计制度设定原则、年报统计制度框架、年报设计基本要求。结合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的入河排污口年报统计工作实践,阐述了该年报统计制度的合理性及下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孟  邱凉  邓瑞 《人民长江》2019,50(9):1-5
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通过对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现状的描述与分析,针对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衔接机制界定不清晰、审批程序不规范、设置布局不优化以及监管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制定排污口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强化监测监控、加强统计和信息建设、加强管理能力建设以及加大监管执法和考核力度等方面的对策及建议。研究成果对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长江大保护建设的精神、推动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邹汝良 《人民长江》2017,48(12):1-4
基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的监测调研工作,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总体要求,针对开展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这一课题,从完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构建应急监测体系、强化机构职能定位、推进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优化流域网络体系顶层设计、探究水土流失监测综合性指标设置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