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平仓  刘纪根 《人民长江》2011,42(19):95-99
为了揭示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发展变迁,长江水利委员会于2010年10月组织相关人员对源区水文、地质、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详细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剖析了源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近10 a来,虽然在源区开展了大量水土保持工作,但其生态环境整体上仍然呈现出恶化趋势,区域气候变化及冻土环境变化导致的区域草地植被退化,以及所叠加的人为活动是源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经过40年来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处在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期。国家加大了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投入。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要明确工作重点,整体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志尊 《海河水利》2003,(4):31-33,36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通过对海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问题的总结,充分认识到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严酷现实,提出了海河流域生态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重点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由长委水政监察总队和青海省水利厅组成的长江源区水行政执法检查和水生态环境修复调查组,于9月15-21日,翻越海拔5000 m的巴颜额拉山,进入长江源区,对长江源区进行了执法检查和水生态环境修复调查. 长江源区水生态环境直接关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路子,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适时提出了"抓好多沙粗沙区和沟道坝系工程两个重点,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和减少入黄泥沙两大目标"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长江源区近32年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长江源区控制站直门达1978-2009 年实测径流量序列为基础,运用 Mann-Kendall 趋势分析法和滑动 T 检验方法,对径流量的趋势变化和突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降水、气温和下垫面条件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长江源区近 32 年来年径流量总体呈现增加态势,但趋势不显著,年径流序列 2004 年前后发生突变;长江源区降水序列在 2002 年前后发生突变,气温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源区降水增加和冰雪消融是长江源区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总土地面积70.53万hm2。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需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予以改善。介绍了榆林市榆阳区的地理概况,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及效果,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法与策略。为能够促进榆林市榆阳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发展,提高当地的生态建设水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平丽 《山西水利》2007,23(1):38-39
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中通过抓规划、专业治理、严格管护等措施保证了治理成果,确保了生态效益,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经验为建设县域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吉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鹏程 《山西水利》2010,26(5):26-27
近年来,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中,通过科学规划、优化结构、严格管护等措施保证了治理成果,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经验为建设县域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初步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谭荣琴 《山西水利》2008,24(6):28-29
吉县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中,通过抓规划、强化建设、严格管护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水保治理成果,确保了生态效益,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经验为建设县域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与涵养区,为保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三江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结合目前的研究状况,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进行了思考,探讨了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补偿的主体和客体、方式和标准等。建立并完善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制度,是打开制约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颈瓶、从源头保护水环境和水源的一项长远、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美丽长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纯艳 《人民长江》2015,46(19):44-47
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关系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介绍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自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及一批国家重点防治工程以来,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历史性转变。今后,应采取科学防治、依法监管、综合治理和改革创新等对策措施,全面构建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区域、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有效保护和支撑长江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曾红娟  朱永清 《人民长江》2017,48(12):26-29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是监测工作的基础。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乌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集中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立足于长期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这一根本出发点,提出了由1个流域监测中心站、5个省级监测总站和38个监测点组成的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思路,以及以协同站网区域监测、典型监测和人为水土流失监测为方法体系的不同尺度、不同对象的水土保持监测信息服务模式,旨在全面掌握三峡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状况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解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与规划及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基础理论重点与亮点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研平台建设等取得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土保...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解决目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土流失矛盾,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开展的有效方法。建立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是加快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 解决该流域水土保持投入不足 , 提高全流域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意识的需要。依据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特点、形态、相关群体利益关系和防治对策的不同,提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构想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陇南土石山区是长江上游典型的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区,经过国家"长治"工程多年治理,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大,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综合治理任重道远。在分析陇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空间分异格局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保持先进理念,研究探索了该区水土流失分区防治对策。研究认为,陇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分区治理本质取决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受自然地理环境的约束限度。当前,注重分区防治战略规划,保障经费及人力投入,并形成长效机制,是保障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重中之重,更是巩固"长治"工程巨大成就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三峡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了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提出出更高的要求。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这是增强三峡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是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2.8万km2,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四大片"之一,从1989年开始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以来,经过20 a的连续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夷陵区、重庆市云阳县等典型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三峡库区"长治"工程20 a来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扭转,2007年与1985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幅高达28%;通过水土保持规模经营,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了以茶叶、柑橘为主的经果林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库区群众增产增收,减缓了人地矛盾,提高了环境容量;同时"长治"工程对减少三峡入库泥沙和面源污染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宗旨,立足长江、面向南方,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地质灾害、面源污染等关系,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与技术咨询,切实履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职责,积极承担相关社会公益责任,为治江事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10 a的发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首创移动式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系统、完善创新以长江上游“排水保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区划理论首次用于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领域、建立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且提出并解决了以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和水利行业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持续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随着国家保护力度的提升和众多修复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修复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依据长江流域水生态问题的区域差异性特点,将长江划分为长江上游、中下游及河口3个区域,并针对各区域特有的水生态问题及其修复保护措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水生态问题总体概况为:生物栖息地退化、鱼类资源减少、江湖阻隔,以及流域内水污染和底泥污染。针对这些水生态问题的修复保护措施,在全流域视角下,大多以人工修复为主,并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形成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的运行模式。最后,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整理与归纳,以期为更好地修复和保护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出谋划策,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的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