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 基本情况 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位于灌云、灌南两县交界处,新沂河里程桩号142+840km至灌河入海口之间。工程包括南、北两座深泓闸和南、中、北3座浅滩橡胶坝等5座建筑物。该工程于1997年11月份开工兴建,2000年7月份通过单位工程验收。北深泓闸共10孔,单孔净宽10m,设计流量1785m~3/s,闸室采用沉井基础,边侧为宝箱岸墙。工程建设期间,北深泓  相似文献   

2.
韩春桥  盛维高 《江苏水利》2004,(1):23-24,26
1 工程概况。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位于江苏省灌云、灌南两县交界处的黄海之滨,工程包括南、北两座深泓闸和南、中、北三座浅滩橡胶坝共5座建筑物。北深泓闸是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之一,共10孔.单孔净宽10m,设计流量l785m1/8。  相似文献   

3.
新沂河海口枢纽工程是新沂河洪水入海口门段的控制建筑物,通过开挖南、中、北深泓并分别建控制闸,形成3滩2泓联合行洪的总体布局。依据行洪监测资料,3个深泓的实际分流比与设计分流比发生较大变化,上游部分河段最高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为探究深泓分流比改变的原因,依据2019年8月行洪监测资料,开展新沂河口分流比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结论:鱼嘴上游开挖方案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南、北泓的行洪压力,但与中泓闸下引河开挖方案相比,其优先级较低。通过方案3可以看出,鱼嘴开挖对分流比的影响应建立于下游引河开挖的基础上。中泓闸下引河淤积是行洪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沂河足骆马湖和沂沭泗河洪水的主要入海通道,其人海口闸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建中深泓18孔闸,从而将海口闸的运行模式从泓滩联合行洪转变为泓道行洪,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本文通过平面比尺为250、垂直比尺为50的变态物理模型,研究了新沂河海口扩建中深泓的建闸规模以及上游连接段泓道开挖规模和形态、上下游泓道开挖规模、缩短各浅滩隔流堤、加固分流鱼嘴等.同时指出,这些工程与海口南、中、北深泓闸一起构成海口控制枢纽工程,对保证141+000断面水位不超过5.12 m以及各泓道洪水的顺利下泄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新标 《治淮》2009,(5):15-16
一、工程概况 淮河人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位于江苏省滨海县东北48km,是人海水道近期工程五大枢纽之一,也是淮河人海水道的末级枢纽,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冲淤、连接南北交通的功能。本期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新建了海口南闸和海口北闸,总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14m^3/s,北偏泓设计排涝流量243m^3/s。其中海口北闸共11孔,  相似文献   

6.
2019年8月,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在其南、北2座深泓闸均已被鉴定为三类闸的情况下遭遇建闸以来最大泄洪流量考验。经实测,3座深泓闸实际分流比与设计分流比存在很大偏离。为更好地指导调度运行并进一步优化除险加固方案,有必要对其分流比进行统计、分析。介绍了新沂河"2019·8"洪水概况,统计分析了新沂河沿线特征站点水情数据、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历次行洪情况及此次行洪水情数据,对行洪期间三闸分流比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沂河海口枢纽南、北深泓闸除险加固工程实例,在工程地处海边淤泥土质较深条件下,采用钢板桩围堰截流施工技术,通过理论计算钢板桩围堰稳定性和可靠性,介绍钢板桩围堰施工工艺,为同类条件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系淮水向东外排入海通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沿灌溉总渠北侧与总渠平行成二河三堤,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km。滨海枢纽系入海水道第四级控制建筑物,位于入海水道CS111+800桩号、滨海县城南约6km处。本期实施为近期工程,设计流量2270m~3/s,校核流量2890m~3/s,设计防洪标准结合远期为300年一遇。 人海水道与通榆河正交处,两河最大运行水位差8m以上,滨海枢纽立交地涵的兴建,将使行洪高水及南北偏泓涝水穿越低水位的通榆河东流入海,保证两河水系独立,并解决入海水道南偏泓高片涝水、污水与北偏泓低片涝水,清水分流。  相似文献   

9.
朱建英 《治淮》2009,(6):20-21
建国初期,为尽快解决洪水出路问题,江苏省采取花钱少、速度快、省工省力的“开挖偏泓筑堤,漫滩行洪”的方式,开辟了淮河入江水道、新沂河、淮沭河等流域性行洪河道。新沂河几乎每年都要行洪,加上人为因素,南北偏泓、中泓保麦子堰经常受损(本文所指南、北偏泓、中泓均在沭阳枢纽以下,沭阳以上的不予论及),达不到预期的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0.
淮河入海水道海口枢纽工程,主要由新建的海口南闸、海口北闸、黄海公路南桥、黄海公路北桥组成:其设计行洪流量2 270m^3/s,南偏泓排涝流量214m^3/s,北偏泓排涝流量243m^3/s;工程概算总投资1亿多元,计划工期18个月.  相似文献   

11.
曹志洋 《治淮》2012,(2):31-32
一、工程概况龙埝套闸建成于1997年6月,位于新沂河桩号为南堤34K+300处的南偏泓内,距江苏省沭阳县约24km,是蔷薇河送清水工程的主要水工建筑物之一,它与中泓拦污坝(含子坝)一起组成龙埝控制工程,其工程主要作用为在改善连云港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水质的同时,确保新沂河南偏泓的航运.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新沂河海口滩地植被密布、闸上泓道复杂多分汊、口外含沙量大等特点,分析了江苏沿海建闸多分汊河口分流比变化特点及成因,表明南、北深泓分流比较设计值均偏大,中深泓反之,分流比偏离的主要原因是中深泓闸下泓道回淤严重加上芦苇“锚固”作用致使行洪断面面积锐减50%以上,严重限制了中深泓的行洪能力,加之闸上引河及中深泓底高程远高于南深泓和北深泓,导致中深泓汇流阻力大。建立了新沂河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水动力和泥沙回淤验证的基础上,预测了泥沙回淤过程,研究了分流比优化措施及闸下减淤效果,可为海口枢纽除险加固与运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峰水库导流洞水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峰水库枢纽工程为Ⅱ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拦河坝、导流泄洪洞、溢洪道及供水发电洞进水口为2级建筑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0年一遇。导流泄洪洞出口消能防冲建筑物采用5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标准。  相似文献   

14.
S29标标段工程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境内.桩号为:340+217~343+770,包括渠道工程、渠道上曲逆南支排水涵洞、北放水公路桥、南固城公路桥及其附属建筑物等工程项目。工程等级为Ⅰ等,主要建筑物的级别为1级,设计防洪标准10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300年一遇。地震设计烈度6度。小型建筑物防洪标准按照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  相似文献   

15.
1基本情况新沂河海口控制工程位于灌云县燕尾镇新沂河入海口,担负着泄洪、排涝、挡潮等重要任务。北深泓闸闸门为钢质平面定轮门,共10孔,每扇闸门门宽10.12m,门高6.1m,闸  相似文献   

16.
朱建英 《江苏水利》2010,(2):31-31,33
建国初期,为尽快解决洪水出路问题,江苏省采取花钱少、速度快、省工省力的“开挖偏泓筑堤,漫滩行洪”的方式,开辟了淮河入江水道、新沂河、淮沭河等流域性行洪河道。新沂河几乎每年都要行洪,加上人为因素,南北偏泓、中泓保麦子堰经常受损(本文所指南北偏泓、中泓均在沭阳枢纽以下,沭阳以上的不予论及),达不到预期的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7.
周和平  袁聪 《治淮》2005,(2):40-41
一、工程基本情况 淮河入海水道为洪泽湖泄洪入海通道之一,设计流量为2270m3/s,西起洪泽湖,东至黄海扁担港,全长163.5km,沿程建有二河枢纽、淮安枢纽、淮阜控制、滨海枢纽、海口枢纽五大枢纽建筑物,淮安枢纽以下有两条泓道,主要用于排泄淮安、盐城两市渠北地区1710km2的涝水、污水.  相似文献   

18.
刘振清 《江苏水利》2011,(5):38-38,40
1概况淮沭河是1958年开辟的一条分淮入沂、淮水北调综合利用的骨干河道,南起淮阴区淮阴闸,向北流经淮安市淮阴区和宿迁市泗阳县、沭阳县至沭阳闸再向北入新沂河,长67.6km,河床中有东西两个泓道,河床内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承建古运河枢纽工程。古运河枢纽工程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郊区,工程等别为Ⅰ等。主体建筑物等级为Ⅰ级。古运河枢纽上游总干渠设计流量200m^3/s,加大流量240m^3/s,古运河暗渠设计流量170m^3/s,加大流量200m^3/s.工程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300a一遇。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相似文献   

20.
邵善忠 《治淮》1998,(10):9-10
淮河入海水道西起洪泽湖畔的二河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向东至扁担河口附近入海,全长163.5公里。它作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骨干工程,对增加洪泽湖的泄洪能力,提高洪泽湖及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起着重要作用。入海水道近期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远景提高到三百年一遇,并结合渠北地区排涝,将该地区的排涝标准由现状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 入海水道采用河道行洪方式,以苏北灌溉总渠北堤作为入海水道南堤,利用开挖深槽土方新筑北堤,工程占地宽750米。为使渠北涝水能高低分排,清污分排,近期入海水道内开挖南北两泓,利用南泓排渠北高片涝水和淮阴地区污水,利用北泓排低片涝水。设计排涝流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